王燕


[摘? ?要]斜拋運動問題是運動學中的典型問題,對初學者而言,這類問題不容易處理。文章結合一道典型例題分析探討幾種不同的解答方法。
[關鍵詞]斜拋運動;多解;合成與分解
[中圖分類號]? ? G633.7?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14-0055-02
斜拋運動是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實際問題,高考中也時常出現,分析解答這類題有一定的難度,解答方法也比較多,能有效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下面結合一道例題的分析解答,介紹這類題的多種解法。
[例題]如圖1,滑雪運動員從初始滑道(光滑)上下降45 m后起跳,起跳角度與水平面夾角為30°,且起跳不損失動能。降落滑道可看作一個傾斜角為30°的斜面,求運動員在空中飛行的時間,以及落地后速度與斜面的夾角。(重力加速度取10 m/s2)
思維導引:本題是斜面下滑運動與斜拋運動的結合,亦是“直線運動”與“曲線運動”的有機結合。難點是斜拋運動與斜面相遇,學生難以對物體的運動情況做出正確判斷。具體解答時,可從運動的合成與分解、斜拋運動軌跡方程、斜拋運動射程方程、運動矢量圖等不同角度做出復雜或簡捷的幾類不同解法[1]。
解法1.運動的合成與分解
思路點撥:水平面上的斜拋運動是比較熟悉的情境,而此題是斜面上的斜拋運動,如何將陌生的情境轉化為熟悉的情境,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解析:學生習慣了沿水平和豎直方向建立坐標系,如果按照這種思維定式進行下去,需要分解的物理量較多,這樣一來問題就變得復雜了,如何合理建立坐標系呢?
如圖2,可以嘗試以降落滑道為x軸,以垂直于降落滑道為y軸,對其進行簡要分析可知x和y軸方向上的初速度為:
思路點撥:這和我們熟悉的水平面上的斜拋運動,又有點區別,區別在哪里呢?
原來重力產生的加速度豎直向下,會使物體在x和y軸方向上的運動分別為勻加速直線運動和勻減速直線運動,因此需要對加速度沿坐標軸方向進行分解。
這樣的話,運動員在y方向上就相當于豎直上拋運動。
落到斜面上時速度在x和y軸方向上的分量分別為
解法2.斜拋運動軌跡方程
解析:本題中斜面是直線,而運動員運動軌跡為曲線,從數學的角度來看本題為曲線運動與直線運動相結合的問題。如若建立合適的直角坐標系,利用斜拋運動軌跡方程與斜面方程求解交點,則成了我們熟悉的一類數學問題了。
思路點撥:為了便于理解,在這里簡要給出斜拋運動軌跡方程的推導過程。
推導過程:如圖3所示,取拋出點為坐標原點,x軸沿水平方向,y軸沿豎直方向,拋射角為[θ],拋出時t取0,對任何斜拋,小球有:
消去時間t,得拋體運動軌跡的方程
以起跳點為坐標原點O,建立如圖3所示的直角坐標系。
解析:一旦交點P坐標確定了,即可通過水平位移或豎直位移求時間,進而求出水平速度與豎直速度,這樣求解落地速度與豎直方向的夾角就水到渠成了。
故落地速度與水平方向夾角為60°,與斜面方向夾角為30°
解法3.運用斜拋運動射程方程
思路點撥:因滑雪運動員起跳速度、起跳角度與斜面傾角都已為定值,因此我們推知斜面落點固定,換言之,此斜拋運動的射程應該是由速度和傾角決定的物理量,因此可以在解法2的基礎之上,大膽推導斜拋運動的射程方程。
當運動員飛向滑道時,剛飛起時速度與水平方向夾角為[θ=60°],滑道與水平方向夾角為[α=-30°],設射程為s,在滑道上落點P的坐標為:
將兩式代入斜拋運動軌跡方程得:
同解法2可得落地速度與斜面方向夾角為30°。
解法4.運用矢量圖,并結合正弦定理
思路點撥:此種解法較為特殊,但卻極為簡便,由高中物理知識可知,位移為矢量,遵循平行四邊形法則或者三角形法則。我們設想若無重力或重力加速度,運動員將與沿水平方向成30°斜向上方向運動,若無初速度,將沿豎直向下的方向運動。因此實際的運動是這兩種運動的合成,真實的位移亦是這兩種位移的合成,最終運動員落在傾角為30°的斜面上[2]。
解析:數學是物理的工具,由正弦定理尋找角與邊的內在聯系,合理建立比例方程,求解運動時間。
如圖4所示,由正弦定理可知:
同解法1或2可得落地時速度方向與斜面的夾角為30°。
【解后反思】
作為運動學中一類典型的斜拋問題,解法1是利用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的常規解法,但明顯耗時耗力。解法2和解法3不僅要求考生熟練掌握斜拋運動軌跡方程,對學生的數理結合能力要求也很高。解法4則巧妙運用運動矢量圖,化繁為簡,準確而快速地求解。
[? ?參? ?考? ?文? ?獻? ?]
[1]? 沈衛.莫管方法“老”,只看“巧”不“巧”:論拋體運動問題中正交分解法的應用[J].物理教學,2020(5):56-58.
[2]? 林曼虹,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高端備課:以“整體法和隔離法的交叉應用”為例[J].物理教師,2018(7):31-32+36.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