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心鑫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現了高質量發展,經濟實力不斷提高,人民幣國際化已走過了十年歷程,其中離不開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的不斷推進。本文通過數據橫向、縱向研究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的發展趨勢現狀,結合研究具體的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得出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進而提出改進建議。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區塊鏈;發展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1)03(a)--02
1 跨境人民幣結算的發展趨勢
1.1 隨著時間發展,人民幣跨境結算業務日趨活躍
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報告顯示,2016年,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處理業務63.61萬筆,金額4.36萬億元。日均處理業務2544.40筆,金額174.47億元。
2017年,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處理業務125.90萬筆,金額14.55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7.92%和233.67%。
2018年,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處理業務144.24萬筆,金額26.45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57%和81.71%。
從數據可直觀看出,雖然2018年人民幣跨境業務增長率有所下降,但總體來看人民幣跨境結算業務數量與金額呈上升狀態,人民幣跨境結算業務日趨活躍。
1.2 人民幣跨境結算業務區域集中性有所改變
1.2.1 人民幣跨境結算的外部區域結構
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人民幣國際化報告》整理得出,如表1所示。
2016年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中香港地區占比53.6%,2017年占比降至49.7%,2018年降至40.5%,雖然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外部區域的主要組成為中國香港,但其比重逐年下降。
這說明人民幣跨境結算的外部區域不再集中于我國香港,而是擴大與其他更多區域進行結算,使人民幣跨境結算外部區域發展更加均衡。
1.2.2 人民幣跨境結算的內部區域結構
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人民幣國際化報告》整理得出,如表2所示。
從表2可看出,上海的人民幣跨境結算業務在總占比始終高居前位,占比逐年上升,說明上海地區是國內人民幣跨境結算業務的主要參與者,且地位日趨重要,2018年占比將近總業務的一半。同時深圳發展趨勢也較樂觀,而江蘇、浙江等地的占比逐年下降,江蘇地區2017年同比下降8.47%,2018年同比下降51.28%,下降幅度逐年增加;浙江地區2017年同比下降13.95%,2018年同比下降10.25%。
綜上所述,人民幣跨境結算的內部結構主要集中在經濟實力雄厚、經濟發展迅速的上海、深圳、北京等地,而江蘇、浙江等地對人民幣跨境結算業務的貢獻逐年下降,則內部結構區域集中性較強,發展較不均衡。
1.3 經常項目逐漸轉向資本項目
這體現人民幣跨境結算業務不再是主要依靠對外貿易收支與非貿易往來,而是注重經常項目與資本項目的結合,減少貿易合作變動對人民幣跨境結算業務的波動影響,使我國人民幣跨境結算業務穩定發展。
1.4 跨境結算系統使人民幣跨境結算業務有更多的主動權
目前我國建設的基礎設施有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人民幣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統、跨境現鈔調運。建立我國的金融基礎設施,使我們不再僅僅依靠對外貿易以美元結算,我們的計費渠道不再僅僅依靠SWIFT系統。
2 跨境人民幣結算的業務方式
2.1 業務方式的種類
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方式主要有托收、信用證和匯款。
2.2 業務方式的不足
2.2.1 內部不足
跨境人民 幣結算業務內部不足主要指業務方式本身的風險。
(1)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方式效率低,體現在托收、信用證、匯款方式費用高、周期長。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跨境支付的每筆交易成本保持在7.21%的基礎上,不同國家的貨款結算時間為3~5天。比如信用證從開立、交款、審核、回款均有流程,環環相扣,而每一個環節都要收取手續費,并且還有材料的準備,必然會增加客戶的交易成本。
(2)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風險大。傳統的人民幣跨境結算業務方式交易流程冗雜,需要大量的人力參與,因此發生操作性風險的可能性大。另外,托收、信用證、匯款方式使銀行成為交易者之間的媒介,并且使銀行之間的業務聯系密切,一旦一家銀行經營不善倒閉,那另一家銀行也會受到影響,進而使出口方在貨到付款的情形下會面臨人財兩失的風險。
2.2.2 外部不足
(1)跨境人民幣結算在貿易貨幣議價方面缺乏主導權。在貿易方面,中國產品與企業在各國競爭中還不夠強,缺乏主導權。我國中小微企業出口產品大都是初級產品,這就使得中國外貿部門的規模大,但不能占據強有利地位,導致很多企業在貿易中使用了人民幣結算,卻仍然使用外幣(主要是美元)計價。
(2)銀行跨境業務創新能力低,企業使用人民幣計價進行跨境結算的意愿不足。《人民幣國際化報告》顯示,在面臨匯率波動時,雖然2018年堅持人民幣計價的境內企業數比例較2014年 (為3%)有較大提高并維穩,但是實際比例仍然較低,不到20%。
不僅是企業由于缺乏國際競爭力,導致其在進行跨境人民幣結算時,對人民幣的計價主導權低;還由于銀行在跨境人民幣業務方面的低創新力,主要集中在基礎清算、資本項目等,使得企業只以低意愿使用人民幣計價。
(3)我國金融基礎設施仍不完善,無法滿足金融需求的要求。在金融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金融需求規模也在逐步擴大,使得配套建設有待提速。雖然我國的跨境人民幣結算系統(CIPS)在很大程度上使人民幣跨境結算擁有主導權,但目前該清算系統的業務類型較為單一,且實行全額實時結算模式,在結算機制方面不夠完善,仍存在較大的改進和完善空間。
(4)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存在投機性。《2019年人民幣國際化報告》中的跨境人民幣資金池業務首付月度情況表與境內人民幣匯率走勢圖對比顯示,2018年2月境內人民幣匯率降低,人民幣升值,此時跨境人民幣資金池表現為凈流入,因此類推,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與境內人民幣匯率有一定的相關性。而實際的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應當是以實際的商業結算為基礎,劇烈的資本流動會對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造成沖擊。
3 發展建議
3.1 應用區塊鏈技術
利用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去信任化”“安全性”“去監管”的特點,應用于結算業務。如應用于信用證業務:受益人與開證人在一個區塊鏈系統里,開辦信用證的用戶把信用證的有關內容在智能合約里進行保存。此時受益人準備貨物并且發貨,在系統里把需要的單據進行錄入。在業務里關聯到的相關保險、檢查等部門,用這種去中心記賬的方法把自己范圍內的交易內容進行錄入,一起寫到這一次交易的區塊鏈里。當開證人拿到所需的貨物時,智能自動化的完成對單據數據內容的檢驗,把數字資產進行交接轉移。受益人在貨物發出后,能使用系統網絡對于貨物的實時信息有一個及時地掌握,一直持續到收到貨款。
3.2 提升銀行等支付機構的創新能力
增強創新能力,使銀行等支付機構逐漸進入良性可持續發展模式。如技術能力較強的大型支付機構通過應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推動新業務。
3.3 完善金融基礎設施
在我國現有的金融基礎設施上,大力改進現有的傳統業務,豐富國際清算系統的業務類型,更加匹配需求側不斷發展的要求。
3.4 警惕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的投機性泡沫
跨境結算要用于實際貿易活動,因為在一個開放的經濟體中,本國居民對外幣需求可以歸結為交易性需求、預防性需求和投機性需求三大類。其中,最基本的交易性需求源自于本國居民對外國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因此,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最穩定的推動力來源于真實需求所導致的貨幣需求。
參考文獻
劉越,孟萍莉.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發展的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9(05).
蔡思雋.跨境人民幣業務的突破口[J].中國外匯,2019(17).
中國銀行開封分行楊素燕.人民幣跨境結算助推其國際化進程[N]. 河南日報,2019-08-21(008).
王慶龍. 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9.
張雪.區塊鏈在商業銀行跨境清算中的應用研究[D].保定:河北金融學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