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理嘉
摘 要:在2019年中國城市GDP排行中,成都以17012億元的創收再一次刷新紀錄,作為國家重要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國際商貿物流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成都這所西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本文從成都的內涵和基本條件以及不足之處來分析其建立離岸金融中心的可行性,探究發展模式在創立之初采取離岸結算為主的內外分離型模式,中后期轉型為“有限滲透型”模式;依托經濟開發區、金融集聚核心區、現有離岸金融中心等發展路徑,旨在為成都建立離岸金融中心,進一步促進東西部經濟的平衡發展,擴大成都經濟輻射范圍提出合理建議。
關鍵詞:成都;離岸金融中心;發展模式及路徑
中圖分類號:F83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1)03(a)--02
1 離岸金融中心建立的必要性
離岸金融市場與傳統的國際金融市場相比更具靈活性,作為一種新型的金融工具,典型代表是歐洲美元市場,其不僅突破了國際貿易與匯集地的限制,同時也能建立一種獨特的利率體系,從而形成一種完全由非居民交易組成的借貸關系,以此擺脫國家或地區政府法令的管理約束。離岸金融中心的建立從各國自身的發展角度上來看也極具促進作用,以此為契機選擇適宜的城市將帶來可觀的經濟創收,因此建立離岸金融中心勢在必行。
綜上所述,在飛速發展的中國建立離岸金融中心,對其戰略性經濟發展將帶來巨大創收,不僅拓寬中國經濟的發展渠道,對于國際性經濟地位的建立也有重大影響。由此,結合當前中國的發展環境建立離岸金融中心主要基于以下幾方面。
1.1 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資金便利
作為國際資金再分配的重要渠道之一,離岸金融市場上的資金規模大,借款成本低,同時融資效率極高,如果能夠從該市場借入一定程度的歐洲貨幣,對于中國經濟的發展將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正如日本在戰后的經濟恢復發展進程中,借入了極其可觀的歐洲貨幣,對日本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中國也可以通過其為自身的經濟發展提供相應的資金便利。
1.2 提升國際影響力,推動國際業務發展
在不受各國法律制度的約束下,離岸金融中心歡迎來自各個國家的跨國公司進入。在這個市場上,大量的資金來源于各個國家的商人和企業在中國境內流動往來,這樣可以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中國,并且進入中國市場,進一步促進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同時也促進中國相關企業與更多國家的往來流通,進一步推動中國相關國際業務的發展。
2 “選址”成都的內涵和基本條件
2.1 政策優勢
成都作為四川省的省會,同時也是國家級重要高新技術產業基地。近年來,國家對于成都地區的政策扶持源源不斷,從2013年蓉歐鐵路的開設,到2014年成都天府新區的新建,再到2016年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的《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等政策的不斷下達,在一系列國家政策的不斷支持下,成都地區將實現更加重大、更具突破性的改革。
2.2 地理優勢
自古以來成都就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在自然地理氣候上享有極大的優勢,地處四川盆地西部,物產資源和農業資源十分豐富。不僅如此,成都的區位地理優勢也十分明顯,作為國家的各項重大政策的落腳點,同時也作為西部地區的重要中心城市其支撐著西部大開發的有效推進,以及作為“一帶一路”政策的核心節點,為國家和成都自身發展帶來眾多機遇。
同時,成都在自身的對外交流上積極奮進,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就與巴基斯坦、日本、韓國、法國、美國等國家的重要地理城市締結“友好城市”之儀,截止到2019年成都已與超過50個城市完成締結之儀。同時,2019年5月9日成都獲得2025年世界運動會舉辦權,成為中國大陸首個舉辦這項賽事的城市;2019年8月8日成功舉辦世界警察和消防員運動會,這一系列國際性交流都表明成都對外影響力正在不斷擴大。
2.3 金融產業優勢
截至2019年國內城市的GDP統計排名,成都以17012億元的GDP總值位居全國第七,2019年上半年GDP更是以8.20%增速位居國內十大城市之首。從產業結構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612.18億元,增長2.5%;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5244.62億元,增長7.0%;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1155.86億元,增長8.6%,三種產業結構占比3.6∶30.8∶65.6。無論是當前的經濟發展趨勢,還是未來的經濟發展潛力,成都的經濟優勢都是十分明顯且勢頭迅猛。不僅如此,成都的金融產業也是以迅猛之勢增長,“1+X”金融政策體系基本形成,目前相關部門正明確未來發展思路,持續優化政策供給。除綱領性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快建設國家西部金融中心的若干意見》以外,成都還推動出臺了金融科技、金融人才、金融對外開放等8個專項政策,出臺《上市公司紓困幫扶若干措施》和《科創板上市扶持政策》并且針對產業功能區制定《金融產業精準支持行動計劃(2019—2021年)》,將為成都的金融產業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3 “選址”成都的不足
3.1 深處內陸,國際整體知名度不高
相比北京、上海、香港等地,中國成都“既不沿邊,也不靠海,地處內陸”在國際的整體知名度不高,其經濟發展程度的代表性不強,整體影響力仍須進一步努力擴大。由于其深處內陸地區,沿海等地已建立十分成熟的離岸金融圈,成都要想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必須突破傳統離岸金融市場發展模式,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創建新興模式,才能突破重圍。
3.2 相關離岸金融業務缺乏
對于離岸金融業務的開展,成都地區整體普及度不高,涉及度不深,近幾年才小有發展,相比上海、深圳、香港等地較為成熟的離岸金融業務的經驗,成都地區還須繼續增進。無論是從事相關國際金融和國內金融業務的銀行和企業,還是相關工作人員整體業務水平和素質仍須進一步加強,才能進一步促進成都地區的離岸金融業務走向新格局。
4 成都建立離岸金融中心的發展模式及路徑探究
目前,成都地區有關于離岸金融中心的建立正處于一個初步探索和可行性研究的階段,如何建立合適的離岸金融中心發展模式和尋找到合適的發展路徑,核心在于結合成都的實際環境,選擇一些對外的金融聚集核心區域和交通發達的航空港或國際鐵路線聚集區,以此作為成都區域建設離岸金融中心的基礎,使金融中心建立所帶來的效果更加顯著,一定程度上避免成都作為內陸城市的弊端,使其有足夠且廣闊的路徑充分吸引東南亞、歐洲地區等貨幣進入。
4.1 成都地區離岸金融中心發展模式的研究
離岸金融中心的建立并有效運行是我國金融創新的目標,當前我國離岸金融中心未來的發展方向主要有兩種:一是建立采用“內外分離型”的發展模式,能夠最大程度避免境外資金對本地區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的沖擊;二是建立“有限滲透型”的離岸金融模式,能夠充分借助外來資金的發展優勢和本地區相關金融經濟業務結合,使得經濟效益得到最優化發揮。看似相反的兩種發展模式,如果能將其相結合并根據成都當地的實際環境分階段推進,一定程度上能夠保證效益的最大化實現。
(1)發展初步階段,參照鄭州和重慶的發展經驗,采取離岸結算為主的內外分離型模式,大力開展離岸金融中心結算業務,在以低稅率吸收非居民來此辦理業務的基礎上,積極爭取相關跨國集團的進駐,使得該地區的建立初步成熟化。
(2)在發展的中后期階段,隨著相關業務的成熟,業務規模的不斷擴大,可以逐漸向“有限滲透型”模式轉變。隨著各項離岸金融創新政策的落地和金融基礎設施完善,形成一個成熟的離岸金融市場。
4.2 成都地區離岸金融中心建設路徑探析
4.2.1 依托經濟開發區進行初期建設
西南航空港經濟開發區,作為西部唯一集航空、鐵路、公路、航運為一體的開發區,交通便利,經濟發達,離成都市高新綜合保稅區較近,并且每日來往的國際航班數量眾多,對于初期階段建設的吸引入駐政策有著重要的地理和經濟條件。
東部新區作為成渝雙層經濟圈建設落實的標志性“工程”,其建立將進一步推進國際開放合作新門戶,構建更加完備的服務于“一帶一路”物流體系,為成都建立離岸金融中心帶來新的契機。
4.2.2 依托金融集聚核心區,穩固離岸金融服務中心
天府新區產業園、IFS國際金融中心、環球國際會展中心等作為成都區域的經濟聚集區,在此開展金融業務不僅能夠降低重復建設帶來的不必要資金投入,依靠現有中外投資合作機構開展新興的離岸金融業務。同時,在此區域可以緊靠國家的政策背景,為積極開展相關業務提供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穩固離岸金融服務中心的發展。
4.2.3 依托現有離岸金融中心,拓展相關金融業務
國內已經率先在上海、深圳等一線金融城市發展了離岸金融中心業務,有著充足可觀的資源和成熟的金融服務體系,進一步也影響著眾多內陸城市,如重慶、鄭州等進行著離岸金融中心建立的初步探索。成都地區建立離岸金融中心與重慶、鄭州等內陸城市共同探索發展形成資源和業務共通共享體系,并依托成熟的離岸金融現有業務作為推介,將進一步拓展成都地區離岸金融中心相關金融業務的發展。
5 結語
中國的金融體制改革正進行的如火如荼,為進一步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目前已率先在上海、天津、深圳等地建立了離岸金融中心。成都作為東西部地區的重要連接紐帶,在地理、經濟、政策等各方面優勢都極力迎合了當前發展需要,雖然目前仍存在一些不足,但在國家不斷的扶持以及自身的不斷改革下,依托經濟開發區進行初期建設;依托金融集聚核心區,穩固離岸金融服務中心;依托現有離岸金融中心,拓展相關金融業務。成都終將帶動中國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進一步推動中國經濟實力的發展及國際影響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唐瑄.重慶建立首個內陸離岸金融結算中心構想[J].特區經濟,2011(03).
殷孟波.西南經濟發展中成都金融中心的構建(上)[J].四川省情,2002(07).
高慧清,任建武,趙晗.中國區域離岸金融中心發展模式和路徑選擇研究——以“金融開放”視域下的鄭州為例[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3).
張韜.我國當前發展離岸金融市場可行性分析[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09.
楊建.創新鑄就西部金融中心資本賦能成都高質量發展[N].每日經濟新聞,2019-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