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蓮


城市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是在疫情大考之下,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被越來越多城市管理者應用到城市治理之中,因此如何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更高效一些,已然成為考驗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標準之一。為此,本刊專訪了清華大學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孟天廣教授,就科學技術如何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等問題展開探討。
科技賦能城市治理
讓城市更智慧
在孟天廣看來,現代城市是一個復雜的巨型系統,它由社會系統和技術系統組成,但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可以把兩套系統打通,人類社會便能得到更好的理解,數字與智能技術也能夠更好賦能城市治理。“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對城市治理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幫助城市治理者更好感知城市實時運行狀態,二是評估城市運行中存在的潛在風險并提前做出預警,三是豐富城市治理技術體系。”
孟天廣提到,通過大數據我們可以既宏觀又微觀地了解整座城市運行情況,比如市政、警務、消防、交通、通信、商業等,可以為整個城市的經營管理決策提供服務,驅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此外,城市運行中會不可避免面臨自然風險和社會風險,在大數據背景下,結合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新興信息技術,構建城市風險預測預警大數據平臺,并在此基礎上制定出科學的決策,以達到規避、預防、減少和轉移城市風險的目的,讓過去看不見、摸不著的城市風險變得看得見、管得住。他同時提到,過去的城市治理主要依靠專業化的職能部門和基層組織去協調管理,但城市是一個復雜的巨型系統,需要更多的治理技術支持,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我們可以在政務服務一體化、民生保障、企業監管、教育醫療、交通出行等領域開展應用創新。
深化“數字政府”建設
提升現代化治理能力
大數據對政府治理有很強的驅動性,很多時候超越了政府治理能力的認知,如何更好的運用大數據技術來提高整體治理能力是當下一大考驗。“傳統政府治理能力和傳統技術環境息息相關,但到了大數據時代,當數字技術賦能政府治理,不管是政府決策能力、社會治理能力還是推動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都會有所改變,這會驅動政府形成了新的治理能力。”孟天廣認為這種新能力可以概括為六種,三種是政府內部能力,三種是政府外部能力。
政府內部能力的第一種是信息汲取能力。政府通過大數據能夠更加有時效性且精準地感知經濟社會的轉變,克服過去政府在治理時經常會存在的信息不對稱難題。二是數據治理能力。比如現在很多城市建立大數據局、政府大數據中心等,對政府內部來自不同系統、不同部門的數據進行匯聚,進行數據清洗、標準化和分析挖掘,發揮著精準治理數據要素的作用。三是循證決策能力。通過大數據分析、風險研判和政策模擬,我們可以基于從大數據中發現的經濟社會運行規律或潛在風險進行決策,從而做出更精準、更有前瞻性的決策。
政府外部能力的第一種是數字規制能力。數字規制能力意味著政府可以用數字技術、智能技術去提升管理的范圍和管理的精度。比如在過去SARS病毒肆虐時,我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資源去做健康篩查,但現在一個健康碼就可以替代大量人工勝任這項工作,可以更好地監測全國14億人口的流動情況和健康狀況。二是政府回應能力。大數據能讓政府及時感知社會訴求,并提高政府回應的技術手段,和過去漫長的反饋鏈條相比,現在我們有互聯網,有直報系統,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年政府回應能力得到明顯提升。三是價值濡化能力。新興技術條件能更好的讓政府與社會在互聯網上進行互動,推動全社會共識的形成,消除社會分歧塑造共享價值,這對社會治理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重視科技賦權
建立多元化治理體系
智慧城市并不是一個新現象,它其實體現了科技賦能的理念。從2012年我國開始普及智慧城市到現在,相關的試點城市也已經發展到了五六百個,從整體效果來看還是很明顯的。比如智慧交通讓城市交通運行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一些城市的智慧環保也取得了很大效果,但在很多方面,它還是受到了限制。
孟天廣認為導致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現階段的智慧城市過于強調科技賦能,忽略了科技賦權理念。“科技賦能主要是賦能政府,賦能公權力,科技賦權是賦能市民,賦能社會組織。”我們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因此一個城市不能僅靠技術系統去支撐,城市運行最主要的是靠社會系統,需要大量的市民參與其中,科技必須和社會系統相匹配,最終目標是服務社會系統。其次,智慧城市建設存在數據孤島、部門協同問題。城市各部門之間數據整合還存在很多障礙,這導致智慧城市建設沒法落到實處。“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發展,我們需要打造適應現代化城市管理的城市數據資源交換共享和開放平臺,使得各行業能夠在統一的技術體系和數據體系下協同共治,從而給城市精細化治理打下扎實的數據基礎。” 最后,他提到智慧城市的治理技術系統還不夠多元化。很多智慧城市目前都聚焦于城市交通、安防等場景,而在賦權社會治理、賦能經濟轉型等應用場景上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數字經濟、數字政府、數字社會要協同發展,這為未來智慧城市發展指明了方向。簡言之,一個良好的智慧城市生態系統需要黨委、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市民廣泛參與進來,只有這樣才能共享數字時代的重要治理資源——數據、算法、算力等。” 他說道。
在談到對未來城市治理模式思考時,孟天廣認為智慧城市要運行的好,這個城市必須要有和其相匹配的科技環境、數字孿生社會,同時還要有大量具有數字素養的市民參與到城市的運營和治理中來,構成數字生態系統,這樣智慧城市才能有活力。智慧城市最忌諱的是千篇一律,每個城市都應該有自己的個性和品味,“ 過去十多年來很多國家都在嘗試建設智慧城市,諸多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如果僅僅建設高科技城市,卻沒有具備高科技素養的積極市民,智慧城市只會以失敗告終。” 因此他建議我們必須要走“科技賦能+科技賦權”的雙輪驅動路徑。“未來城市治理模式,一方面要求我們大力強化科技賦權,賦權市民、賦權社會,讓更多人參與城市治理,另一方面,我們要更好的處理科技和人的關系、技術系統和社會系統的關系,這樣才能走出中國特色、人民中心、科技支撐的智慧城市理想模式。” 他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