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勇

摘要:在我國經濟迅猛發展,以及人們生活質量日益提升的背景下,社會大眾對于水利水電工程質量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就水工結構自身特征而言,形體較大、結構非常復雜,而為了確保工程質量,通常會在水工結構中應用大體積混凝土。但由于大體積混凝土有著巨大的形體,受多種因素作用,會有一些裂縫出現,進而給整個水利工程的質量形成嚴重威脅。針對混凝土裂縫這一問題,更多人是在出現后,再采用相關措施或材料予以補救,這便造成了資金的浪費,也不利于整體建筑的美感。故此,文章立足筆者工作實踐,圍繞創新原則,將目光放到水工結構大體積混凝土裂縫的根源上,重點論述了水工結構大體積混泥土裂縫的成因及相關防治,以保證工程質量,獲得更高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并且,從一些數據平臺進行關鍵詞檢索,能夠發現有關該方面的研究較少,研究較淺,關于裂縫成因的論述不夠。所以,本文研究也能一定豐富該領域研究,具有一定創新性。
關鍵詞:大體積混凝土;水工結構;裂縫;養護
前言
水工結構相對于其他工程建設來講,一般都擁有較大的體積,施工建設需要耗費比較漫長的工期。而混凝土作為水土結構建設中十分常見的建筑材料,可能會被諸多因素所影響,進而出現種種問題。而裂縫就是混凝土施工中較易出現的一種問題,此問題不僅會給水工結構大型建筑的質量產生直接影響,還會降低整體建筑的美感[1]。如果不能良好解決這一問題,讓裂縫繼續發展下去,還可能威脅到周圍民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水土結構大體積混凝土
裂縫的類型
誠然,在大體積水工結構建筑中,經常會出現混凝土裂縫,但這些裂縫并非都是同一類型的,唯有具體分析及研究裂縫類型,才可針對性的控制處理水工結構建筑。大致來講,可從如下幾點進行分類。
(一)形成時間
如果結合形成的時間進行裂縫類型的劃分,可將水工結構大體積混凝土的裂縫分為三類,即早期裂縫、中期裂縫及晚期裂縫。上述三種裂縫不單是形成時間不一,由于不同的形成時間,其形成原因也具有一定差異[2]。一般早期裂縫出現在結構建筑施工完成一個月后,如果時間超過了一個月,那么就屬于中期裂縫。倘若是因為長期的使用,并忽略外部因素影響,所出現的混凝土裂縫,則屬于晚期裂縫的范圍。
(二)性質劃分
因為并非全部裂縫都擁有穩定的性質,許多裂縫在出現之后,可能會伴隨時間的推移出現一些改變,此種變化和季節聯系緊密。通常,我們將這種裂縫稱為穩定縫,因為它的變化是有規律的。還有一種裂縫,其并不會伴隨時間的流逝而出現改變,換而言之,無法結合尋常的規律來推測與預見這類裂縫的變化,故此,我們將之稱為不穩定裂縫[3]。此外,有類裂縫不管外界如何變化,都不會出現改變,通常我們將這類裂縫稱為縫。
(三)危害程度
實際上,各類裂縫的危害性也不相同,故此,許多技術人員在劃分裂縫的時候,會結合裂縫不同的危害程度來分類。一般技術人員會根據相應的參數,將裂縫分為三個等級,即輕度、重度及具備危害性[4]。在實際工程中較為常見的是輕度裂縫,其不會較大程度影響到施工建設。而重度裂縫則會一定影響整個水工結構的穩定性,如果不能及早發現并處理,就可能導致裂縫的危害性提升。具備危害性的裂縫,則會較為嚴重的影響及危害整體施工建設,需要相關技術人員高度重視這類裂縫的防治,以保證工程質量及安全。
水工結構大體積混凝土裂縫的成因
導致水工結構大體積混泥土出現裂縫的因素有許多,具體可分成單因素和多因素裂縫,根據工作實踐及文獻查閱,導致裂縫出現的原因主要是三個方面,即設計原因、混凝土自身原因及施工原因。
(一)施工原因
水工結構物有著很大體積,因而在施工中需要考慮的因素較多,并且,因為其自身具有的復雜性,所以有許多問題需要注意。大致來講,又可將施工因素細分為養護不當、澆筑振搗方式及施工工序這三類。
1.施工工序因素
通常而言,混凝土結構物首先要進行支模,然后綁鋼筋,進行混凝土澆筑,大體積水工結構物一般要分幾次澆筑,并且每次混凝土的澆筑量要控制好。具體澆筑時,完成首次澆筑后,要注意第二次澆筑的時間,保證兩次澆筑間隔時間合理,倘若間隔過久,就難以保證所配制混凝土中的水分,如此則會較大程度影響到混凝土的坍落度,進而導致后期澆筑后,混凝土出現不規則的裂縫[5]。同時,一些現場施工人員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往混凝土中直接加水,也會給配制好的混凝土性質產生負面影響。
完成澆筑后需進行合理養護,再將模板拆除,然而,在具體施工過程中,存在有過早拆模的情況,這樣一來就會直接影響到混凝土結構,致使結構無法達到設計標準,難以滿足種種荷載組合,進而出現裂縫。
2.澆筑振搗因素
澆筑與振搗須按計劃開展,澆筑與振搗方式不合理,會直接影響混凝土的質量,導致表面出現浮漿,甚至可能引發混凝土離析、分層等情況,漸漸就可能出現混凝土開裂的問題,在這時砂漿會向著低處流動,進而影響材料的均勻分布,從而致使混凝土在結構交界面出現裂縫。
3.不合理的養護
由于水工結構不合理養護所導致的裂縫情況較多,其中一項關鍵因素便是現場養護不當。在結束澆筑后,后期養護要及時進行,倘若混凝土表面過為干燥,就會導致混凝土表面及內部的水分流失,致使內部與表面發生大量收縮,進而出現裂縫。
(二)混凝土自身原因
同樣可將混凝土的自身原因分為三類,即混凝土的收縮、材料及水泥水化熱。
1.水泥水化熱
大體積水工結構物在澆筑時,在水化原因的作用下,會有大量熱量產生。但由于前文我們提到,大體積水工結構物體積巨大,使得這些熱量很難及時排出去,再加之混凝土并非良好的熱傳導體,所以,也決定了水化過程中所產生的熱量難以及時擴散。據有關研究顯示,水化熱所產生的溫度通常約為25℃,甚至高于這一溫度[6]。在水工結構澆筑前期的時候,彈性模量不高,不能有效約束水泥水化熱產生的溫差效應,故此,所產生的溫度應力不會引發裂縫問題,然而伴隨混凝土彈性模量的逐漸增大,也會越加明顯的約束混凝土內部,這時候產生的拉應力較大,進而導致溫度裂縫的出現。
2.混凝土收縮
干燥收縮、碳化收縮及溫度收縮等是混凝土的主要收縮類型。在凝固的過程中,混凝土會受到各種力的綜合作用,收縮變會引起變形,過大的變形就會致使混凝土開裂出現裂縫。
3.所用材料
混凝土的原材料都會給水工結構物開裂產生重要因素,如水泥、外加劑和石頭。首先,水泥種類不同,對干縮值的影響也不同,比如相較于普通硅酸鹽水泥,礦渣硅酸鹽水泥有著更大的收縮值,約為25%。其次,水泥細度給干縮值產生的影響也較大,越粗的水泥,出現開裂的幾率越低。再次,水工混凝土結構開裂情況會受碎石粒徑大小影響,越均勻、越小的粒徑,能夠更好降低結構物出現裂縫的幾率,反之,若粒徑不均勻、較大,就會加大出現裂縫的幾率。另外,在工作中為了滿足部分特殊功能,要將一些外加劑添加到混凝土內,比如膨脹劑、早強劑等,上述外加劑都擁有部分特殊功能,但往往要付出較大的代價,才能使這些特殊的功能得以滿足,使日常養護中需要注意較多問題。如果養護不到位,就可能造成各類裂縫的出現。
(三)結構設計與荷載
若混凝土結構的具體運行超設計標準,會給混凝土構件內部產生破壞,或是在設計之初,并未充分考慮荷載問題,對于鋼筋用量與配筋布置等問題考慮不全面,從而導致一系列問題的出現,如結構強度不足、超筋破壞等。
水工結構大體積混凝土裂縫防治措施
(一)轉變觀念,做好混凝土施工進度與工序的合理安排
在影響最終混凝土質量的因素中,施工工序及施工進度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因此,為了更好保證工程質量,要轉變陳舊觀念,明確施工工序及進度的重要性,并在具體施工中注意遵循如下原則:第一,不得越圖施工,設計好的施工步驟要嚴格遵守,結合不同結構物,適當對施工工序予以調整,展開相應創新,不對原有施工方案做安全照搬[7]。第二,把握好分次澆筑的時間,在澆筑間歇期的時候,要保證兩側混凝土水分不流失,做到其配合比保持最佳。第三,施工進度與工序,要對天氣因素做充分考慮,天氣過熱或是過冷時,要采用相應措施降低裂縫的出現幾率。
(二)做好施工中混凝土澆筑與振搗
第一,為避免出現混凝土離析的情況,吊頭口自由落地高度不得>2m,如果澆筑高度>3m,要采用串桶與溜管的措施。第二,應分段分層進行澆筑,分段主要采用兩種方式,豎直和斜向分段,然后結合澆筑人員及設備,對每層澆筑高度進行確定。第三,振動若采用插入式振搗器,應注意均勻的排列,使用快插慢拔的方式進行,以保證順序不遺漏。同時,使用振搗器的時候,振搗器與模板的距離,要大于振搗器作用半徑的0.5倍,不能與模板靠得太緊[8]。第四,連續進行混凝土澆筑,如果出現間歇,要嚴格控制時間,將時間壓縮到最短,如果時間大于2小時,則要按照施工縫展開處理。第五,以往澆筑中,常有人忽視對預埋件、預留洞和鋼筋情況的觀察,對此應創新視角,做好上述情況的具體觀察,若有異常情況,則要在混凝土完成初凝前將之處理好,進而防止完成初凝后不能進行處理。
(三)合理選取材料
第一,合理選擇水泥。在選擇水泥時,中、低水化熱的硅酸鹽水泥要優先考慮,如此有助于防止混凝土后期,凝結硬化時水化熱過高,導致出現溫度裂縫。第二,合理選擇骨料。所選擇的砂石骨料,要具有優良的級配、良好的質地。建議選擇以粗、中砂為主的細骨料,或是熱膨脹系數小、粒徑較大的粗骨料,如玄武巖、石灰巖等。骨料不可含泥量過高(砂骨料不能>2%,石骨料不能>1%)、粒徑須均勻。第三,外加劑與摻合料的使用。要對摻合料及外加劑做合理使用。通過使用這些材料,能使水泥用量和水灰比得以明顯減少,同時有助于水化熱放熱速率的降低、延緩溫度峰值、水工混凝土工作特性的改善及混凝土絕熱溫升的降低,進而使裂縫的出現幾率很大程度降低。
(四)冷卻水管的埋設
可通過在混凝土內部進行冷卻水管的埋設,并在水管內通冷水,借助冷水的連續流動,使混凝土內部溫度得以降低,從而實現內外部溫差的縮小,降低出現混凝土裂縫的幾率。
(五)加大混凝土養護力度
通常多采用自然養護和蒸汽養護,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會選用蒸汽養護,更多時候大體積混凝土是采用自然養護法。自然養護一般分為兩大類,即帶模養護與去除表面覆蓋物養護,在進行帶模養護時,要采用澆水、帶模包裹等措施展開養護,以確保混凝土不出現干燥。在澆筑結束后約48小時,可將模板稍微松開,此種方式有助于順利拆模,然后再做灑水養護到規定齡期。
結語
總之,我國水利工程及其它相關水工結構,長期以來受到大體積混凝土裂縫問題的困擾。同時,在多種因素作用下,產生的裂縫還可能進一步擴大,導致最終帶來巨大的損失。因此,對水工結構大體積混凝土的裂縫成因展開深入研究,并積極探索有效防治裂縫的措施,對于我國穩定發展而言,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文章通過對大體積混凝土裂縫成因的具體分析,在了解成因的基礎上,探討了一些可行的防裂措施,旨在為工程實踐起到一定參考作用。
參考文獻:
[1]栗寶鵑,張美多,劉康和,王志豪,李琦,李嘉欣.水工混凝土構件裂縫檢測方法及應用[J].工程地球物理學報,2021,18(01):128-135.
[2]張成貴.水工隧洞混凝土裂縫分析及加固研究[J].科技風,2021(01):191-192.
[3]趙天玉.水工涵閘混凝土結構裂縫成因及預防措施淺析[J].珠江水運,2020(16):110-111.
[4]謝良濤.水工結構工程裂縫成因及防治探討[J].工程技術研究,2020,5(14):160-161.
[5]趙天玉.水工涵閘混凝土結構裂縫成因及預防措施淺析[J].珠江水運,2020(16):110-111.
[6]侯蕊.大體積混凝土裂縫控制技術在工程中的運用試析[J].廣西城鎮建設,2021(02):69-70.
[7]李輝躍.橋梁大體積混凝土施工裂縫防治對策[J].交通世界,2021(Z2):199-200.
[8]梅建北.大體積混凝土的施工裂縫控制措施[J].交通世界,2020(33):108-109.
責編/魏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