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蘭

三星堆遺址,被譽為“20世紀人類最重大考古發現之一”。2021年,三星堆新發現的6個祭祀坑,已出土重要文物500多件,再次引起萬眾矚目。令人不解的是,輝煌燦爛的三星堆文化為什么在距今3000年左右忽然衰落,發生了什么變故?他們去哪兒了?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可以一探究竟。
夏商時期,強大古蜀國崛起
方臉闊耳,虎鼻大口……2021年3月19日下午,在三星堆發掘現場,四川大學城市研究所所長何一民見到了從5號坑出土的黃金面具:皺巴巴的金箔已經展開,罩在一只白色3D人臉模型上,宛如一張栩栩如生的臉龐。
這殘余的半張面具,不僅將左邊面部蒙住,竟連耳朵也包藏在內,卻鏤空了眼睛。雖然已經過去了3000多年,似乎仍然可以感受到面具背后神秘的凝視。
何一民介紹說,他的眼前浮現出一個強盛的古蜀王國。三星堆遺址正位于這個王國的都邑,在馬牧河兩岸3.5公里的范圍內,夯土城墻沿河而建,河的南岸是祭祀區,北岸則是大型建筑和居住區。
大量陶制酒器,表明當時古蜀地區農業相當發達,有著大量的剩余糧食,而精美絕倫的青銅器、金器、玉器,表明手工業已經獨立存在,還有較為細致的分工。
“三星堆文化已經出現了專門從事舞蹈音樂和巫術祭祀的人員。三星堆古蜀人不僅掌握了高度發達的青銅冶煉技術,還具備了相當的藝術創造力以及天文學知識?!?/p>
1986年,在四川廣漢的三星堆,發現了兩個祭祀坑,坑內出土了青銅面具、青銅神樹、青銅大立人、黃金面具、金杖……已修復陳列于三星堆博物館的數十張青銅面具,面貌和表情各不相同。
2020年10月,三星堆1、2號祭祀坑旁,新發現6個祭祀坑,再次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象牙,以及一只金面具。
目前,三星堆所發現的8個祭祀坑,其年代為商代晚期——中華文明此時正逐漸步入青銅時代。殷墟被認為是商代都城,20世紀初,在河南安陽的殷墟出土了大量甲骨文以及青銅器。
“古蜀人并非完全模仿周邊地區青銅文化,而是在吸納華夏大地極其豐富的各種文化元素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和再造。”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四川大學博物館館長霍巍說。
三星堆所代表的古蜀文明,無疑是早期中華文明“滿天星斗”中最耀眼的一顆星。
令人不解的是,三星堆遺址迄今沒有發現任何文字。
何一民期盼著新的考古發現,他認為,三星堆遺址出現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理應出現文字。
也有學者認為,三星堆不可能發現文字,因為《蜀王本紀》明確記載:(古蜀)不曉文字,未有禮樂。
古蜀先王,從茫茫岷山走來
三星堆古蜀人來自何方?
中國先秦史學會副會長、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彭邦本介紹,根據《華陽國志·蜀志》:“蜀之為國,肇于人皇,與巴同域。至黃帝,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陽,是為帝嚳……封其支庶于蜀,世為侯伯,歷夏、商、周。武王伐紂,蜀與焉?!边@就反映出,古蜀族至少有一部分來源于黃河流域的黃帝族群。
據文獻記載,“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蠶叢始居岷山石室中”……
“這些傳說,無法考證,過去人們一直認為不可信,但是三星堆遺址的出土,竟然印證了這些傳說的真實性?!焙我幻裾f。
迄今為止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最為龐大的青銅面具,眼睛高高向外鼓出,正是“縱目”。
近年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機構在成都以西的岷山發現了營盤山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5300-4800年,是古蜀先民進入成都平原之前的居所。
傳說中的古蜀先王魚鳧和杜宇,都是鳥的化身。
在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金杖上,出現了一只箭上同時穿著鳥和魚的神秘圖案。
2021年4月,三星堆遺址3號坑出土了一件青銅圓口方尊,形制、紋飾與臺北故宮一只青銅尊一模一樣,唯一不同的,就是肩頭站了古蜀國的銅鳥。
古蜀傳說與深埋地下3000多年的考古資料相互印證,難道這僅僅是巧合?
在蠶叢王走來的岷山之上,有一條“天路”,從甘肅、青海,經四川到云南,通達東南亞,這條先民的遷徙之路,就是后來的南方絲綢之路。
古蜀還有一條天然的對外通道——長江。
經由這兩條通道,看似閉塞的古蜀可以溝通南北,暢達四方。
霍巍認為,三星堆所接受的文化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多的是來自中原地區,有些則可能通過長江中下游地區、西北甘青和川西北地區、云南和兩廣等地區傳入四川盆地。
彭邦本介紹,三星堆文化甚至影響到了今天的越南北部。從越南北部出土的牙璋,與三星堆有密切聯系。
來到成都,看見三星堆
燦爛輝煌的三星堆文化在距今3000年左右忽然衰落了,發生了什么,戰爭?內亂?洪災?三星堆的古蜀人去哪兒了?
2001年,金沙遺址在成都市區被發現。
青銅立人、金面具、太陽神鳥……金沙與三星堆如此相似,但是青銅器和金器的體量,卻忽然從巨大變得“迷你”。
1986年,在三星堆祭祀坑中,出土了一件圓形青銅器,中間的圓凸形放射出五道光芒,連接著外面的一層暈圈,研究者認為,這是古蜀先民心目中的太陽。
舉世聞名的“太陽神鳥”是金沙遺址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張金箔內圈鏨刻了12道太陽的光芒,外圈4只神鳥繞著光芒飛翔。有學者認為,“太陽神鳥”的出現,表明蜀地已經有了比較發達的天文學,對四季輪回,一年12個月有了認知。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施勁松等學者認為,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化,其實是同一種青銅文化的兩個發展階段,應該被統稱為“三星堆—金沙文化”。
到了東周時期,金沙文化也在成都平原衰落了,青銅不再被用于鑄造神像,而是用于打造兵器和容器,銅器上還出現了神秘的“巴蜀圖語”。
彭邦本表示,公元前316年秦舉巴蜀,秦、漢兩大王朝相繼著力推進巴蜀開發,進而逐步開發大西南地區,終于在漢武帝時期使整個西南夷地區被正式納入大一統版圖,與巴蜀一道共同成為古代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何一民認為,雖然三星堆和金沙被歲月淹埋,但是秦并巴蜀之后,三星堆文化并沒有在蜀地消失,而是在與中原文化的交匯、交流、交融過程中,形成了新的文化體系,并繼續流傳。偏居西南的三星堆,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
(四川大學2019級杜欣怡、周月瀟兩位同學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