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武根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對新發展階段的“三農”工作進行了系統謀劃和科學部署,第一次將堅持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納入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的指導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把堅持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納入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指導思想是由解決“三農”問題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現實邏輯所決定的。
堅持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是對中國共產黨推動解決我國“三農”問題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三農”工作,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進行了艱辛探索,帶領農民推翻三座大山,組織農民發展生產,率領農民率先吹響改革號角。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不斷推進“三農”工作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首次將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合在一起,首次提出了“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2018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將“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納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思想。2018年9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第八次集體學習時指出,“長期以來,為解決好吃飯問題,我們花了很大精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取得了長足進步。”“相比較而言,農村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方面差距相當大。”“我們要堅持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實現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跨越。”當前,我國“三農”工作進入到新發展階段。在新發展階段解決“三農”問題,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更加需要統籌兼顧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更加需要一體設計、一并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
堅持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是尊重現代化建設規律和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律的必然選擇。從大歷史觀來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傳統鄉村向現代鄉村變遷,是人類社會發展演變的客觀趨勢,但問題是不同國家到底該通過什么樣的道路才能實現這樣的嬗變。其中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處理好工農、城鄉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現代化進程中,城的比重上升,鄉的比重下降,是客觀規律,但在我國擁有近14億人口的國情下,不管工業化、城鎮化進展到哪一步,農業都要發展,鄉村都不會消亡,城鄉將長期共生共存,這也是客觀規律。”我國獨特的歷史國情、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資源稟賦決定了我國必需堅持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一方面,農業現代化是農村現代化的基礎。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要將構建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與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結合起來,為推動農村現代化奠定基礎。另一方面,農村現代化是農業現代化的條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村現代化既包括‘物的現代化,也包括‘人的現代化,還包括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我國農村基礎設施現代化、農民現代化、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可以為農業現代化提供動力、增添活力。
堅持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現實需要。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經過長期努力,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國際影響力穩步攀升,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我國發展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同時,也必須看到,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我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對農業農村現代化到2035和本世紀中葉的內涵外延、發展水平提出了定性中內含定量的目標任務。
總之,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現實邏輯要求堅持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新發展階段高質量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需不斷增強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的思想自覺、理論自覺、行動自覺。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