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基于地震均勻損傷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新型側向力模式

2021-07-11 11:12:48白久林劉明輝孫博豪陳輝明
土木建筑與環境工程 2021年3期
關鍵詞:框架結構

白久林 劉明輝 孫博豪 陳輝明

摘 要:結構在強震下形成均勻損傷狀態時,各樓層的層間側向變形近似相等、損傷大小相同,結構各部位的材料性能均得到充分發揮,易于形成整體化的屈服模式和耗能機制。基于優化準則法,考慮結構的整體損傷和局部損傷大小,構建了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地震均勻損傷優化設計程序;基于非線性溫克爾地基梁模型(BNWF),建立了能夠考慮土結構動力相互作用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分析模型。分別以5層和8層結構為例,對其進行均勻損傷優化設計和關鍵收斂參數分析,對比研究了優化前后結構配筋、梁柱轉角和結構最大層間位移角的變化情況。基于兩個均勻損傷優化設計結構的層剪力分布,以中國抗震規范的側向力模式為基礎,提出了新型抗震設計側向力模式。

關鍵詞:均勻損傷;側向力模式;鋼筋混凝土結構;框架結構;土結構相互作用;優化準則法

中圖分類號:TU375.4;TU31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6717(2021)03-0001-08

Abstract: When the uniform damage state of structures is developed under strong earthquakes, each story has an approximately equal story drift ratio and damage, and the material potential of each structural components is fully exploited, which makes for the global yielding mode and energy dissipation mechanism. By considering the global and local damage, the optimization design procedure of seismic uniform damag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s was firstly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optimality criteria method. The analytical model of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s considering the soil-structure-interaction wa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Beam on Nonlinear Winkler Foundation (BNWF) model. Two 5-and 8-reinforced concrete (RC) frame structures were employed as the prototype structures. The uniform damage optimization design was performed and the influence of main convergence parameters were analyzed. The structural reinforcements, component rotations and maximum interstory drift ratio before and after optimization were compared. According to the story shear distribution of two optimized RC frames, a new lateral force pattern for seismic design was proposed using the format of Chinese seismic design code.

Keywords:uniform damage; lateral force pattern;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frame structures;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optimality criteria method

傳統結構抗震設計是根據作用在其上的側向力進行內力分析和能力設計來獲得結構沿高度的強度和剛度分布,因此,結構在強震下的抗震響應與結構的設計側向力模式密切相關。目前,各國規范均建議了結構抗震設計時的側向力模式。以規范體系為代表的側向力模式,主要基于結構彈性振動狀態時的樓層慣性力分布獲得,其表達式相對簡便,在實際設計時工程師便于應用,能很好地滿足結構在小震彈性狀態下的抗震性能要求。然而,當結構在大震下進入非線性狀態后,基于彈性狀態的設計側向力不能確保結構在強震下的非線性抗震響應,常出現非預期的破壞模式[1-2]。

基于此,為確保結構在大震下的抗震性能,諸多學者發展了新型側向力模式。Moghaddam等[3]基于層剪切模型,在對結構動力特性進行均勻損傷優化設計的基礎上,提出了能考慮結構周期和設計目標延性的新側向力模式。Chao等[4]根據實體鋼框架結構在多條地震下的最大層間剪力分布,發展了基于結構非線性狀態的新側向力模式。為使結構獲得各樓層變形相同的均勻損傷模式,Park[5]根據層模型結構的層間剪力需求,分別發展了適用于遠場地震和近場地震作用的新側向力模式。Hajirasouliha等[2]基于均勻損傷思想,對剪切結構模型進行優化設計,研究了基本周期、目標延性要求、層數、阻尼比、材料屈服后性能和地震動激勵對優化側向力分布模式的影響,并提出了一種參數范圍更廣泛的新型側向力模式。此外,為考慮土結構動力相互作用效應(SSI),Ganjavi等[6]提出了彈性層剪切結構的新型側向力模式。Lu等[7]對考慮SSI的多層剪切模型的抗震性能進行了綜合參數研究,研究了不同側向力模式對結構抗震參數的影響。孫國華等[8]和李慎等[9]分別對鋼框架鋼板剪力墻結構和高強鋼組合K形偏心支撐鋼框架在近場和遠場地震下的層剪力分布進行了研究,發現按照規范模式的擬合形式具有更高的精度。Li等[10]、Ganjavi等[11]也對側向力模式進行了相關研究。

當前對新型側向力模式的研究,主要基于雙線性層剪切模型或鋼框架結構在大震均勻損傷狀態時的樓層剪力分布獲得,并不能完全反映結構的非線性特性,特別是混凝土結構。對于RC框架結構,系統地考慮結構體系形成均勻損傷狀態、土結構動力相互作用、非線性滯回模型等多因素的新型側向力還未見報道。基于此,筆者構建了RC框架結構均勻損傷優化設計,發展了基于中國規范格式的新型側向力模式,可為結構抗震設計提供依據。

1 地震均勻損傷優化設計

優化準則法是土木工程結構諸多優化設計方法中的一種,其預先規定一組優化設計所必須滿足的準則,然后根據這些準則建立達到優化設計的迭代公式,求出滿足全部約束條件并使目標函數取最小值的設計變量近似解[12]。優化準則法簡便、易于操作,不需要計算梯度,且優化過程與優化變量的數目無關,一般通過數十次迭代便能達到收斂條件[13]。考慮到地震均勻損傷優化設計需要計算結構的非線性響應,計算量大,且優化的變量較多,筆者采用優化準則法來進行設計。

優化設計基于兩個假設:1)構件具有足夠的箍筋可確保不發生剪切破壞;2)梁柱節點為剛性連接,節點不會發生破壞。這兩個假設便是結構抗震設計時“強剪弱彎、強節點弱構件”的設計準則。

1.1 目標函數

優化設計基于均勻損傷的思想[14-17],將結構損傷分布的均勻程度作為優化目標函數。層間位移角作為衡量結構抗震性能最重要的參數之一,其豎向分布的均勻性是均勻損傷抗震設計的核心。因此,目標函數可采用

式中:covIDR0和covIDR分別為優化前后結構最大層間位移角分布的變異系數。隨著優化的進行,目標函數越來越小,層間位移角分布逐漸趨于均勻,最終實現均勻損傷設計的目標。

1.2 優化變量

對于RC框架結構,在結構高度和跨度一定的情況下,影響結構抗震性能的主要參數是梁柱的截面尺寸和截面配筋。由于RC構件截面尺寸與小震下結構的彈性剛度有關,一般要提前確定。因此,僅選取截面配筋作為優化變量,梁柱的截面尺寸則保持不變。對于框架柱,由于截面采用對稱配筋,柱截面配筋僅有一個設計變量。對于框架梁,設計變量為梁上部鋼筋和梁下部鋼筋兩部分。

1.3 約束條件

1)梁柱構件需滿足最大和最小配筋率要求。最小配筋率和最大配筋率可根據規范要求獲得。

式中:ρc、ρcmin和ρcmax分別為柱端截面配筋率、最小和最大配筋率;ρbtop、ρbtmin和ρbtmax分別為梁端上部截面配筋率、最小和最大配筋率;ρbbot、ρbbmin和ρbbmax分別為梁端下部截面配筋率、最小和最大配筋率。需注意的是,優化設計針對平面框架結構開展,優化時僅能優化柱單邊的配筋。中國抗震規范規定了框架柱的最大配筋率[18],要求柱的最大配筋率不超過5%。考慮到柱角筋有一定重復,取單邊最大配筋率為1.5%。同時,規范中框架梁端截面底部和頂部縱向受力鋼筋截面面積的比值也在優化中考慮(即一級抗震等級不小于0.5,二級抗震等級不小于0.3)。

2)梁構件需滿足正常使用極限狀態的要求,在豎向荷載下需保持彈性狀態。當某些梁在豎向荷載下屈服時,可根據鋼筋應變按式(3)進行迭代,使其滿足彈性狀態。

3)結構優化前后,材料成本保持不變。由于優化變量為梁柱鋼筋,因此,在優化過程中,梁柱的總鋼筋用量保持不變。

1.4 收斂條件

收斂條件為:連續兩步目標函數之差的絕對值小于誤差限制時則判定為收斂,如式(4)所示。在優化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不收斂的情況。此時規定超過30步仍未達到收斂時則在30步時停止。

1.5 優化設計

地震均勻損傷優化設計基于優化準則法來開展,主要包括“分析重新設計”的基本過程,具體優化步驟如下:

1)確定初始的結構配置參數,并建立結構的非線性有限元模型。

2)選擇合理的地震輸入,并對結構進行大震作用下的非線性分析。地震動的選取可根據“所選多條地震動的反應譜與規范設計譜在周期附近最大程度的擬合”原則來選取,地震動條數一般不少于10條。記錄每條地震動下結構的最大層間位移角(IDR)分布和梁柱轉角(θ)分布,并對其進行統計分析,獲得整個結構的層間位移角平均值IDRave、結構柱端轉角平均值(θc)ave和梁端轉角平均值(θb)ave。

3)根據收斂準則進行判斷。若收斂,則停止優化,此時的結構為最優設計,實現了均勻損傷的目標。否則按步驟4)繼續運行優化程序。

4)對結構進行重新設計。當收斂準則不滿足要求時,結構的層間位移角一般是不均勻分布的。根據“均勻損傷”的基本定義,梁柱截面鋼筋將從層間位移角較小的樓層轉移到層間位移角較大的樓層。此外,結構的層間變形還與梁柱構件的局部變形有直接關系。因此,在構建優化設計時,同時考慮結構的宏觀(層間位移角)和微觀(梁柱轉角)損傷指標。梁柱截面新的配筋可根據式(5)~式(7)獲得。

式中:n為迭代步數;i為樓層;j為該層的第j個梁柱構件;IDRi為第i層的層間位移角;(θc)i和(θb)i為第i層的柱端和梁端轉角平均值;Ac、Abtop和Abbot分別為柱截面配筋以及梁截面頂部和底部配筋。α和γ為收斂參數,取值一般在0~1之間,后文將對收斂參數的取值進行詳細分析。式(7)直接取梁下部筋為50%上部筋,是為了提高計算效率,這一處理方式在RC框架結構的優化設計中,也常常被采用。當抗震設防烈度較大、梁跨度不大時,這一處理措施可行;當豎向荷載起主導作用時,此公式的適用性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

根據式(5)~式(7)可以發現,當梁柱構件所在樓層的層間位移角比其平均值大、梁柱構件的轉角也比轉角平均值大時,梁柱構件的配筋將會得到加強,此時梁柱構件的地震損傷有望降低。反之,當層間位移角和梁柱轉角較小時,梁柱鋼筋將會減少,梁柱構件地震損傷將會變大。通過對“損傷大的構件加強、損傷小的構件削弱”的優化設計,結構的地震損傷實現均勻分布。

5)在得到新的梁柱截面配筋之后,按式(2)~式(4)進行材料成本、配筋率等約束條件限制,獲得優化后的結構模型。

整個優化流程如圖1所示。

2 結構分析模型

為檢驗所提出均勻損傷優化設計方法的有效性,分別選取5層和8層的考慮了土結構相互作用(SSI)影響的RC框架結構進行分析和驗證。

2.1 結構基本參數

兩個RC框架結構的立面圖和梁柱構件的截面尺寸如圖2所示。初始結構設計根據中國抗震設計規范進行[18]。5層結構為3跨,跨度為5 m;8層結構為4跨,跨度為6 m。兩個結構均采用C30混凝土、HRB400鋼筋,且都位于場地類別為Ⅱ類、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的場地上。5層結構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0.2g),8層結構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0.3g)。

2.2 結構分析模型

采用OpenSees軟件來建立結構的有限元分析模型[19]。上部梁柱構件采用基于力的集中塑性鉸單元(beam with hinges),其中,塑性鉸長度取截面高度。為考慮混凝土開裂等對構件剛度的影響,對單元中間彈性部分的剛度進行一定的折減。截面采用可考慮軸力彎矩耦合效應的纖維截面模型。混凝土采用Concrete 01模型;鋼筋采用Steel 02模型。下部淺基礎采用非線性Winkler地基梁模型(BNWF)來模擬土結構相互作用的影響[20],如圖3所示。BNWF模型由豎向的多個q-z彈簧(模擬基礎的沉降、搖擺和隆起)和水平的p-x彈簧(模擬被動土壓力)和t-x彈簧(模擬基礎與地基之間的摩擦力)組成,目前其已成為土淺基礎結構相互作用體系地震分析的首選模型。

在OpenSees模型中,q-z、p-x和t-x彈簧均采用零長度單元來連接剛性地基與表征基礎的彈性梁柱單元(Elastic Beam Column Element)。土體性能通過具有不同滯回性能的彈簧來模擬,其中q-z彈簧采用QzSimple2材料來模擬,其具有不對稱的滯回響應,即受壓強度高、拉伸強度較低。在基礎端部水平布置的p-x和t-x彈簧分別選用PxSimple1材料和TxSimple1材料來模擬。PxSimple1材料具有捏縮的滯回曲線,能考慮卸載時基礎與地基之間的間隙和被動土壓力的影響。TxSimple1材料具有飽滿的滯回性能,可較好地模擬與基礎滑動相關的摩擦行為。BNWF模型的參數可根據基礎數據和地基土參數計算確定。

2.3 地震輸入模型

從PEER強震地震數據庫中選取了10條天然地震動[21],地震動的詳細信息可參考文獻[22]。10條地震動的選取是基于PEER的調幅方法,即將所選地震動反應譜的中位值與中國抗震設計規范反應譜最大程度的吻合。結構分析時,阻尼采用Rayleigh阻尼(阻尼比為5%),考慮結構的重力P-Δ效應。將10條地震動調幅到大震水平,即對5層和12層結構,將地震動的加速度峰值調整到400 cm/s2,8層結構調幅到510 cm/s2。然后,對3個結構進行非線性動力分析,根據抗震響應參數進行結構的優化迭代。

3 優化設計結果

在建立的優化設計程序中,收斂參數α和γ的取值將直接影響優化速度和收斂效果,因此,需對收斂參數進行敏感性分析。圖4給出了不同收斂參數對8層優化結構的影響。從圖4可知,隨著優化的不斷進行,目標函數有減小的趨勢,且隨著收斂參數數值的增加,收斂速度加快,所需要的迭代步數較少。當α=γ=1.0時,結構均不能收斂。此外還可發現,當收斂時,無論收斂參數的取值為多少,目標函數的最終收斂值是大致相同的。這表明結構的最終優化結果和損傷分布的均勻程度大致相同,與收斂參數的取值關系不大。綜合考慮收斂的穩定性、收斂速度,建議在地震均勻損傷優化時,收斂參數α和γ取值均為0.2。

圖5給出了8層結構在優化過程中梁柱鋼筋的變化情況。由圖5可以看出,隨著優化的進行,各層梁柱鋼筋均發生了變化。對于梁構件,在整個優化過程中,2~5層梁的配筋先逐漸增加后保持不變;6層梁配筋總體上未發生變化;4層配筋先減小后又輕微地增加;1、7、8層梁的配筋先逐漸降低,后保持近似不變。對于柱構件,1層柱配筋一直穩步增加,5層柱配筋也略微有些增加;2~7層柱鋼筋有略微降低,而8層鋼筋降低較多。5層結構也有類似的分析結論。需指出的是,正是由于結構梁柱構件配筋的相互轉移,才使得結構的損傷逐漸趨于均勻。

需注意的是,梁柱轉角作為構件的局部損傷指標,被用來建立均勻損傷優化設計程序。為量化分析優化前后結構的梁柱轉角大小,以5層結構為例,圖6給出了等造價優化結構與原始結構的梁柱轉角中位值的對比。從圖6(a)中可以看出,優化設計使得梁端轉角分布更加均勻,同時,降低了梁端轉角的最大值。對于柱端轉角(圖6(b)),在優化前后的轉角值均較小,表明結構柱主要處于彈性狀態,確保了結構的“強柱弱梁”破壞機制;同時,通過優化設計,結構柱在強震作用下將獲得更小的柱端轉角。

為驗證優化前后結構的均勻損傷分布情況,圖7給出了結構在多條地震動下層間位移角分布及其平均值的分布情況。由圖7可以看出,原始結構的層間位移角呈現出不均勻分布的情況,表明結構各樓層的材料并未得到充分利用。經過均勻損傷優化設計后,各樓層的材料得到了充分利用,結構的層間位移角均趨向于均勻化。此外,優化設計降低了結構的最大層間位移角,提高了結構的抗震性能。

4 新型側向力模式

優化設計后的結構能實現均勻損傷分布,根據結構在均勻損傷狀態時的樓層剪力分布,可獲得新型的側向力模式并用于結構抗震設計。對于3個優化設計結構,其層剪力分布系數βi (βi=Vi/Vn)如圖8所示。需說明的是,討論的層剪力分布系數是多條地震輸入分析獲得的結果。由圖8可以看出,地震動對層剪力分布系數的結果有較大影響,不同地震動下得到的層剪力分布系數差異較大。為減小地震動對層剪力分布系數結果的影響,最終的層剪力分布系數取10條天然地震動計算結果的平均值。

為將從優化結構提取的層剪力分布系數更好地應用于工程實踐,需將其進行合理表征。不失一般性并使公式保持較好的簡便性,以《建筑抗震設計規范》中的側向力分布模式為基礎[18],對頂點附加地震作用系數δn進行重新標定,給出適用于RC框架結構抗震設計的層剪力分布簡化公式。δn考慮為式(8)所示形式(a和b為系數)。

根據新的側向力模式,可獲得層剪力的計算表達式,進而獲得層剪力分布系數βi的計算表達式。βi的表達式中僅有a、b兩個系數需確定。基于優化結構的層剪力分布系數,采用一元線性回歸方法,確定出了a=-0.238 4、b=0.506 5,最后獲得δn=-0.238 4T1+ 0.506 5。為驗證擬合公式的精確性和有效性,將層剪力分布系數的擬合值和優化結構的計算值作對比分析,結果如圖9所示。由圖9可以看出,采用新公式的擬合值整體上與計算值相近,特別是在樓層的中上部,兩者的結果非常接近。8層結構的下部樓層,計算值和擬合值有一定的偏差,其主要原因在于側向力擬合公式是基于規范格式,其擬合形式并未最優。盡管如此,擬合公式的相關系數在0.85以上,仍然具有較好的精度,能滿足工程應用需求。

為了解采用新型側向力獲得的層剪力分布與中國規范設計中底部剪力法獲得的層剪力分布的差別,圖10給出了兩個結構的對比分析。由圖10可以看出,由于計算公式與規范公式的形式相同,兩者的曲線性狀相同。此外,對于兩個結構,擬合值比規范值整體偏小。需要說明的是,新型側向力模式是針對特定結構類型、特定場地類型獲得的,對于其他結構類型和計算模型,其適用性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5 結論

在結構均勻損傷抗震設計的基礎上,提出了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抗震設計的新型側向力模式。構建了實現RC框架結構地震均勻損傷的優化程序,并以3個考慮了土結構動力相互作用的RC框架結構為例,通過優化設計和分析,獲得了結構層剪力的分布模式,并給出了新型側向力模式的表達式。得到以下主要結論:

1)提出的均勻損傷優化算法,能直接考慮結構損傷大小(包括局部損傷與整體損傷)與結構變形模式之間的關系,且優化程序簡便、易于操作。優化程序中收斂參數α、γ從收斂穩定性和收斂速度考慮,建議取值為0.2。

2)結構在均勻損傷分布時,由于實現了耗能全局化、變形均勻化,結構易于形成“強柱弱梁”的整體屈服機制,層間位移角分布更加均勻,結構的抗震性能明顯提升。

3)提出的基于規范格式的RC框架新型抗震設計側向力模式,具有良好的精確性和簡便性,便于工程實際應用。

參考文獻:

[1] OU J P, LI H. The regional engineering damage and reconstruction strategy in Wenchuan earthquake of China [J]. Journal of Earthquake and Tsunami, 2011, 5(2): 189-216.

[2] HAJIRASOULIHA I, MOGHADDAM H. New lateral force distribution for seismic design of structures [J].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09, 135(8): 906-915.

[3] MOGHADDAM H, HAJIRASOULIHA I. A new approach for optimum design of structures under dynamic excitation [J]. Asian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2004, 5(1): 69-84.

[4] CHAO S H, GOEL S C, LEE SS. A seismic design lateral force distribution based on inelastic state of structures [J]. Earthquake Spectra, 2007, 23(3): 547-569.

[5] PARK K. Lateral load patterns for the conceptual seismic design of moment-resisting frame structures [D]. Maryland, USA: University of Maryland, 2007.

[6] GANJAVI B, HAO H. Optimum lateral load pattern for seismic design of elastic shear-buildings incorporating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effects [J]. Earthquake Engineering & Structural Dynamics, 2013, 42(6): 913-933.

[7] LU Y, HAJIRASOULIHA I, MARSHALL A M.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of flexible-base multi-storey buildings considering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16, 108: 90-103.

[8] 孫國華, 顧強, 何若全, 等. 鋼框架鋼板剪力墻結構彈塑性狀態的層剪力分布研究[J]. 工程力學, 2013, 30(7): 113-121.

SUN G H, GU Q, HE R Q, et al. Distribution of horizontal seismic shear based on inelastic state of steel plate shear walls [J]. Engineering Mechanics, 2013, 30(7): 113-121. (in Chinese)

[9] 李慎, 連鳴, 蘇明周. 高強鋼組合K形偏心支撐鋼框架彈塑性狀態的層剪力分布研究[J]. 工程力學, 2016, 33(12): 167-175, 224.

LI S, LIAN M, SU M Z. Seismic shear of K-type eccentrically braced steel frames with high strength steel inelasto-plastic state [J]. Engineering Mechanics, 2016, 33(12): 167-175, 224. (in Chinese)

[10] LI S, YU B, GAO M M, et al. Optimum seismic design of multi-story buildings for increasing collapse resistant capacity [J].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19, 116: 495-510.

[11] GANJAVI B, GHOLAMREZATABAR A. More adequate seismic design force pattern for yielding structures considering structural and ground motion uncertainties effects [J].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all and Special Buildings, 2018, 27(16): e1537. DOI:10.1002/tal.1537.

[12] 張炳華, 侯昶. 土建結構優化設計[M]. 上海: 同濟大學出版社, 1998.

ZHANG B H, HOU C.Optimization design for civil building structures [M]. Shanghai: Tongji University Press, 1998. (in Chinese)

[13] SPILLERS W R, MACBAIN K M. Multicriteria optimization[M]//Structural Optimization. Boston, MA: Springer US, 2009: 175-178.

[14] 白久林, 楊樂, 歐進萍. 基于等損傷的鋼框架結構抗震性能優化[J]. 工程力學, 2015, 32(6): 76-83.

BAI J L, YANG L, OU J P. Aseismic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of steel frame structures based on uniform damage concept [J]. Engineering Mechanics, 2015, 32(6): 76-83. (in Chinese)

[15] 白久林, 金雙雙, 歐進萍. 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強柱弱梁整體失效模式可控設計[J]. 工程力學, 2017, 34(8): 51-59.

BAI J L, JIN S S, OU J P. Strong-column weak-beam global seismic failure mode control-based desig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s [J]. Engineering Mechanics, 2017, 34(8): 51-59. (in Chinese)

[16] BAI J L, YANG T Y, OU J P. Improved performance-based plastic design for RC moment resisting frames: development and a comparative case stud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uctural Stability and Dynamics, 2018, 18(4): 1850050.

[17] BAI J L, JIN S S, ZHANG C, et al. Seismic optimization design for uniform damag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moment-resisting frames using consecutive modal pushover analysis [J]. 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16, 19(8): 1313-1327.

[18] 建筑抗震設計規范: GB 50011—2010 [S].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10.

Code of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GB 50011-2010 [S].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Press, 2010. (in Chinese)

[19] OpenSees. Open system for earthquake engineering simulation [CP/OL]. version 2.4.2. Pacific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2013). http://opensees.berkeley.edu.

[20] RAYCHOWDHURY P. Nonlinear winkler-based shallow foundation model for performance assessment of seismically loaded structures [M]. San Diego: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08.

[21] PEER. PEER ground motion database [DB/OL].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CA: Pacific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2005). http://peer.berkeley.edu/nga.

[22] 白久林. 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地震主要失效模式分析與優化[D]. 哈爾濱: 哈爾濱工業大學, 2015.

BAI J L.Main seismic failure mode analyses and optimizatio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s[D]. Harbin: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5.(in Chinese)

(編輯 王秀玲)

猜你喜歡
框架結構
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框架結構問題和對策
無黏結預應力框架結構的拆改加固設計
結構工程師(2022年2期)2022-07-15 02:23:50
混凝土框架結構抗震加固方法簡述
建筑結構設計中框架結構設計的應用
建筑工程框架結構施工技術
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自復位加固研究
基于建筑工程中的框架結構施工工藝探究
江西建材(2018年2期)2018-04-14 08:00:28
中國當代新聞理論框架結構解讀
新聞愛好者(2016年3期)2016-12-01 06:04:25
基于ANSYS的多層框架結構隔震性能分析
無地下室框架結構基礎深埋設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一区无码在线| 色婷婷在线影院|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91精品情国产情侣高潮对白蜜| 爱做久久久久久| 亚洲a级毛片| 亚洲天堂网在线视频| 女人天堂av免费| 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一区| 一级毛片高清| 国产白浆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亚洲人成网址| 国产在线第二页| 国产成人欧美|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九九九久久国产精品| 香蕉久久永久视频|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老年人| 色偷偷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 亚洲色图欧美在线|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剧情免费| 久久久无码人妻精品无码|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鬼色| 亚洲人妖在线| 香蕉eeww99国产精选播放| 亚洲伊人天堂| 欧美日本视频在线观看|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第九色区aⅴ天堂久久香| 欧美三级日韩三级|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老师啪l| 国产午夜福利亚洲第一| 国产精品视频a| 久久久久国产一级毛片高清板| 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 日本在线欧美在线|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aa| 亚洲三级影院| 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 三级欧美在线| 九色视频一区| 97影院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在线网站18禁| 99久久国产精品无码| 亚洲中文字幕手机在线第一页| 99久久精品国产综合婷婷|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特级毛片8级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制服丝袜91在线| 日本久久网站|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网|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 国产国拍精品视频免费看 | 婷婷六月综合网| 18禁影院亚洲专区| 国产精品30p| jizz国产在线| 国产特一级毛片|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国产性生交xxxxx免费|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下载|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z| a级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v国产精品| 国产手机在线小视频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 亚洲av综合网|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 亚洲第一成网站|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在线中文字幕日韩| 亚洲一欧洲中文字幕在线|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国产新AV天堂| A级毛片高清免费视频就| 91美女视频在线| 91在线无码精品秘九色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