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瑩

〔關鍵詞〕注意焦點;學法輔導;高中生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1)16-0054-03
【活動理念】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指出,高中年級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應包括“掌握學習策略,開發學習潛能,提高學習效率”。根據要求,結合高中生實際需求,本活動圍繞學習中的注意焦點問題展開學法輔導設計。
體驗式學習強調教師應在教學過程為學生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豐富情景,讓學生在體驗中展開思考,形成積極態度和情感,促進心理全面協調發展。而積極心理學鼓勵教師通過快樂、參與和有意義的教學設計,充分挖掘學生潛在的建設性力量,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積極成長。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強調如何解決問題,以正向的、朝向未來、朝向目標的積極態度促使改變發生。在本活動整體內容的確定上,具體關注“構建解決方法”這一方面:想象所期望的情形會發生什么改變,有什么不同,那么想得到解決的必要條件是什么。
注意焦點又稱注意聚焦、注意指向,反映了情境中個體注意力集中的對象。認知心理學強調注意的選擇性維度,將注意看作一種內部機制,以實現對刺激選擇的控制并調節行為。
本活動以體驗式學習理論和積極心理學理念為指導,以《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中關于高中生學習策略方面的內容為背景,具體討論學習中的注意焦點問題,以焦點解決短期治療理論為理論依托,通過整體設計引導高中生圍繞學習中的注意焦點問題展開學法探索,掌握聚焦恰當的注意焦點的策略,以提高學習效率。
【活動對象分析】
在高中生群體中,注意力不集中現象具有普遍性,有調查顯示,近八成青少年承認上課時“有時走神”,超過90%的學生“希望”或“非常希望”得到提高學習注意力的方法。有大量研究已經證實注意力與學習之間的關系,注意力是否集中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引導高中生圍繞學習中的注意焦點問題展開學法探索,掌握聚焦恰當注意焦點的策略,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注意力管理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更有助于學生調整學習狀態,提高學習效率。
【活動目標】
認知目標:了解注意焦點對高效學習的影響,并區分出學習情景中的恰當注意焦點。
情感目標:通過轉換注意焦點,聚焦問題解決,調整學習狀態,提升學習效率。
能力目標:掌握注意焦點轉換策略,提升注意力管理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了解注意焦點對高效學習的影響,并區分出學習情景中的恰當注意焦點。
活動難點:掌握注意焦點轉換的策略,在學習情境中運用注意焦點轉換策略調整學習狀態。
【活動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游戲體驗、合作探究。
【活動框架】
本課共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創設情境,啟動注意焦點體驗。本階段通過游戲“紙上障礙穿越賽”,啟動學生的體驗,初步感受注意焦點不同帶來的差異。
第二階段:問題引導,展開注意焦點討論。通過微課“王大明的高效日常”重現注意焦點跑偏的學習場景,引導學生分析學習情境中不恰當的注意焦點,并總結注意焦點跑偏的共性,即均是在關注外界因素。接著學生結合自身學習生活的經驗,通過小組討論挖掘微課情境中恰當的注意焦點,教師結合學生分享總結聚焦的注意焦點的共性,即關注當下的自己,具體包含三個方面:我想做什么、我必須做什么、我能夠做什么。
第三階段:學生展示,探索注意焦點聚焦策略。學生圍繞“我想做什么?”“我必須做什么?”“我能夠做什么?”分組討論如何聚焦注意焦點,并通過心理劇演繹討論結果。教師結合學生分享整理出注意焦點聚焦策略,升華學生的認識與體驗,
第四階段:結合實際,做聚焦練習。對課程內容做簡要總結后,通過“今日聚焦”打卡板拓展練習,幫助學生做聚焦練習。
【活動時間】
40分鐘
【活動準備】
課件、障礙穿越地圖活動材料、微課、白紙、粉筆、翻頁筆、水彩筆等教具。
【活動年級】
高一年級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啟動注意焦點體驗
1.熱身游戲“紙上障礙越野賽”
(1)第一次比賽規則:請你的眼睛看著同桌的地圖,手在自己的地圖上畫出穿越路線;
(2)第二次比賽規則:請用另一支彩筆,看著自己的地圖,畫出第二條穿越路線。
2.采訪感受,導入主題
師:為什么兩次畫出來的不一樣?
生:因為兩次看的地方不一樣。
師:大家抓到了關鍵,我們會發現,看著別人的地圖畫和看著自己的地圖畫,雖然只是注意力聚焦的點不同,但產生的結果有很大的差異。在學習生活中也是一樣,如何把握我們自己的“聚光燈”,聚焦恰當的注意焦點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探討這個話題。
設計意圖:通過游戲幫助學生直觀感受不同注意焦點的差異,啟動學生對注意焦點的體驗和思考,激發學習興趣。
二、問題引導,展開注意焦點討論
(一)重現學習場景:注意焦點跑偏記
1.播放微課“王大明的高效日常”
高中生王大明開始了新一天的學習:英語早讀上提出“我要高效背單詞”,卻被窗外鳥叫吸引注意力,走神感慨其他同學背得很快直到早讀結束;數學課上提出“我要高效上課”,但轉筆掉地,撿起筆后發現跟不上老師進度,于是開始回憶過去,沉浸于為自己聽不懂找原因直到下課;發試卷后提出“我要高效分析試卷”,但看到自己沒及格的試卷,和學霸滿分試卷對比后十分受挫,沮喪于“我就是學不好數學”,難以自拔。
2.小組分析
(1)王大明在這一天的學習中想做哪些事情?
生:想背英語單詞、上數學課、分析試卷。
(2)學習過程中他被什么吸引走了?
生:被鳥叫、掉筆撿筆、過去原因、學霸的成績吸引走了。
3.鏈接生活:王大明的這種情況,在生活中常見嗎?
學生分享生活體驗。
4.總結跑偏注意焦點的特點
師:注意焦點跑偏這件事在生活里很常見,通過大家的分析可以總結發現,跑偏的注意焦點往往聚焦于外界因素。
設計意圖:通過微課鏈接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景,并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對注意焦點展開思考,發現跑偏注意焦點的特征。
(二)王大明的逆襲之路:挖掘恰當的注意焦點
師:那么王大明該如何逆襲,突破注意焦點跑偏這一常見現象,實現真正的高效學習呢?我們先從幫他找到恰當注意焦點開始。
師:在三幕日常生活情景里,王大明應該關注什么?請同學們討論2分鐘,接龍分享。
總結恰當注意焦點的特點。
師:從大家的分享中,我們可以總結出恰當注意焦點的特征,那就是聚焦“當下的自己”,包括了“我想做什么”“我必須做什么”“我能夠做什么”。
設計意圖:基于微課情境,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經驗,分析恰當的注意焦點,進一步深化體驗,為探索聚焦策略鋪墊情景基礎。
三、學生展示,探索注意焦點聚焦策略
(一)王大明的聚焦之路:如何聚焦恰當注意焦點
師:現在我們知道哪些是恰當的注意焦點了,如何找準它們呢?王大明的聚焦之路如何前進,我們一起通過心理劇來探索吧。
1.觀看心理劇:注意焦點大混戰
師:數學課上,王大明的腦海里有若干想法,我們一起來看看:
想法1:剛才課間休息,發型都亂了,我的鏡子呢……
想法2:明天社團的活動,我那個節目得這么演……
想法3:看著桌角那本英語書就暈,上午老師講得好快,我都沒聽懂……
想法4:班上第一那學霸是怎么學數學的啊……
想法5:數學老師這節課在講什么啊……
2.小組研討
學生分組圍繞“我想做什么”“我必須做什么”“我能夠做什么”三個問題,進行注意焦點轉換策略的討論,并將觀點以心理劇的方式演繹出來。
設計意圖:通過心理劇的形式,寓思于行,組織學生結合自身學習經驗探索焦點轉換策略,將學生討論生成的經驗、感受、想象注入生活情境當中。
(二)總結提升:找準關注三部曲
師:同學們剛才的演繹非常生動,充分展現了大家聚焦注意焦點的經驗策略,我們來總結一下:
1.“我想做什么”:通過區分外界和內在自身的注意焦點,運用整理或打斷的方式排除干擾。
2.“我必須做什么”:通過感官覺察(我在哪里、眼睛看到什么、耳朵聽到什么、手指動作)的方式,聚焦當下,并對當下自己所處的情境要求進行分析。
3.“我能夠做什么”:通過設立具體的小目標推動注意焦點聚焦,并轉化為行動。
師:如何聚焦恰當的注意焦點呢?當我們進入低效狀態時,可以從“我想做什么”“我必須做什么”“我能夠做什么”三個問題開始調整注意焦點,使用剛才戲劇中大家呈現的具體策略來使注意焦點聚焦,比如區分、整理、覺察和分析,最后運用具體小目標推動聚焦的注意焦點及時轉化為行動,這樣就有可能成功逆襲,實現高效學習。
設計意圖:基于小組討論結果和心理劇演繹,教師對注意焦點的聚焦策略進行總結,推動學生加深對聚焦策略的理解與體驗。
四、結合實際,踐行聚焦練習
師:今天我們一起討論了如何在學習中找準注意焦點,大家總結的好辦法要從課堂走進生活需要通過實踐加以練習,所以老師邀請大家一起參與“今日聚焦”打卡板活動。請留心觀察你在學習生活中找準了哪些注意焦點,以及你是如何做到的,把你的成功經驗寫在便利貼上,貼到教室后面的“今日聚焦”打卡板上,記錄你的成長,和大家分享成功經驗。
【板書設計】
【專家點評】
本教學設計針對高中生普遍存在的注意力不集中現象,以注意焦點為核心概念展開學法輔導。把握學習中的注意焦點有助于學生提升課堂學習效果和學業表現,本課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切入,結合焦點解決短期治療理論“構建解決方法”的思路,通過呈現學生實際學習情境的微課,引發學生思考和討論。從現象中總結注意焦點特征,從學生分享中提煉聚焦策略,以游戲、小組討論、心理劇等活動形式豐富學生體驗。該課圍繞情境層層挖掘,引導學生將自身經驗注入實際生活,教學目標明確,環節緊湊連貫,在選題的應用意義上做得比較好,板書設計完整,重點突出,是一節優秀的心理課設計,曾獲評2019年廣東省在職心理教師專業技能比賽一等獎并進行了現場展示。
點評人:黃喜珊,博士,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碩士導師組組長,新師范教育教研中心主任,幸福廣州心理服務與輔導基地副主任,廣東省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特聘專家。
(作者單位:廣東省東莞市光明中學,東莞,523000)
編輯/衛 虹 終校/張 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