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初中生正處于人生的關鍵時期,面臨著各式各樣的壓力和挑戰,他們與父母的關系逐漸開始疏離,而同伴關系成為初中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采用焦慮自評量表對廣東省東莞市清溪中學851 名初二學生進行焦慮情緒調查,并通過訪談篩選出因為人際交往造成焦慮的學生68名,在其中隨機選取學生34 名,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學生給予一般團體輔導干預,實驗組學生給予繪畫療法團體輔導干預。干預結束后,比較兩組學生干預前后SAS 量表(焦慮自評量表)評分差異。結果發現,干預后兩組學生SAS 量表評分均低于干預前,而實驗組學生干預后SAS 量表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由此可見,繪畫療法可有效改善初二學生人際交往焦慮情緒。
〔關鍵詞〕繪畫療法;人際交往焦慮;團體輔導;初二學生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21)14-0013-05
一、問題提出
初中的學生猶如含苞待放的花朵,雖然充滿希望,但也容易受到傷害;初中的學生又如夏日的驕陽,雖然燦爛但變幻莫測;初中的學生更像是正在經歷破繭的蝴蝶,有人善于調適最終破繭成蝶,有人不堪忍受痛苦最終毀了一生。筆者發現,前來接受心理輔導的初二學生當中,因為人際交往造成困惑、焦慮的占了將近50%,可見同伴關系對初二學生的影響之大。因此,針對初二學生的人際交往焦慮,選擇一個正向的、積極的,并且充分對學生保持尊重和信任的干預方式,成為繪畫治療和學校心理咨詢的結合點[1]。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繪畫所表現出的情感特點和心理特點,一直受到不同領域學者的關注。特別是在心理學、精神病學和繪畫心理治療等領域,研究者們對繪畫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很多研究者對具有情緒障礙的兒童進行繪畫藝術療法的治療實驗,都證明繪畫藝術療法能夠有效改善兒童的焦慮情緒障礙[2-4]。王佳佳、付丹、朱相華等[5]對繪畫治療輔助治療青少年精神分裂癥的臨床療效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還有研究者將繪畫療法運用于服刑人員的心理矯治與改善方面。還有一些學者證明,繪畫藝術療法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改善具有良好的效果。總之,國內關于繪畫治療對人的情緒的改善效果的研究形形色色,但使用繪畫療法對初中生焦慮情緒進行實驗干預的研究較少。
歐美地區在20世紀中期就開始嘗試將藝術治療應用于心理治療,利用藝術治療所提供的非言語表達和溝通的機會,促使個人的內在經驗和外在經驗建立聯結。國外的專家們通過調查研究發現,人群中大概有3.8%~14%的比例患有各種焦慮癥,13~19歲期間容易出現焦慮癥征兆,25歲之前是患者發病的高峰期。調查結果顯示,并非我國的初中生患焦慮癥的比例更大,這是全世界范圍的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所以如何對初中生的焦慮情緒進行有效的引導和干預,應受到各界學者的關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廣東省東莞市清溪中學初二年級全體學生(18個班)作為研究對象,得到有效問卷共851份,有效回收率為99.21%。其中,男生405人,女生446人;城鎮戶籍的學生425人,農村戶籍的學生426人。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了焦慮自評量表(SAS),此量表由華裔教授Zung編制。SAS共有20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主要是評定癥狀出現的頻率,具體標準為:“1”表示沒有或很少有;“2”表示有時有;“3”表示大部分時間有;“4”表示絕大部分或全部時間都有。20個條目中,l5項是用負性詞陳述的,按l~4順序評分;另外5項(第5、9、13、17、19項)是用正性詞陳述的,按4~1反向計分。
按照中國常模結果,SAS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0分,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以上為重度焦慮。
(三)研究方法
從焦慮總分大于等于50分的學生中,通過訪談篩選出因為人際交往造成焦慮的學生68名,在其中隨機選取學生34 名,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17名。數據使用規則:前測使用的是第一輪施測的數據,后測使用的是第二輪施測的數據。前測和后測的時間相差約 4個月。
實驗處理:對照組學生接受10次一般心理輔導干預,每次60分鐘。具體安排如下:第1次:心理放松訓練;第2次:肌肉放松訓練;第3次:想象放松訓練;第4次:注意轉移訓練;第5次:小組成員相互探討焦慮來源;第6次:小組成員分享應對焦慮的方法;第7次:小組成員分享成功緩解焦慮的經驗;第8次:自信心訓練;第9次:尋找團隊的力量;第10次:鞏固,處理離別情緒。實驗組 17名被試則接受5階段10次繪畫療法團體輔導,每周一次,每次干預時長60分鐘左右,總共進行 10周。具體安排如表1所示。
(四)統計方法
本次調查的數據采用SPSS 22.0進行統計分析,所使用的統計方法有獨立樣本非參數檢驗、卡方檢驗、獨立樣本t檢驗。
三、研究結果
(一)初二學生焦慮狀況及差異
1.總體焦慮狀況
851名學生SAS量表評分為50~59分(輕度焦慮)共有78名(9.17%),60~69分(中度焦慮)共有69名(8.11%),超過70分(重度焦慮)共有27名(3.17%)。如表2所示。
2.不同性別的學生焦慮水平存在顯著差異
第一次焦慮自評量表(SAS)調查研究(前測)發現,女生的焦慮總分明顯高于男生,兩者存在顯著差異(p<0.05),結果如表3所示。
3.不同戶籍學生的焦慮水平不存在顯著差異
第一次焦慮自評量表(SAS)調查研究(前測)發現,城鎮戶籍與農村戶籍學生焦慮總分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結果如表4所示。
4.不同親子滿意度的學生焦慮水平存在顯著差異
第一次焦慮自評量表(SAS)調查研究(前測)中,把親子滿意度分成三個維度——滿意(包括非常滿意和滿意)、一般、不滿意(包括不太滿意和不滿意)。統計結果顯示,不同的親子滿意度的學生焦慮水平存在顯著差異(p<0.05),結果如表5所示。
5.不同朋輩交往滿意度的學生焦慮水平存在顯著差異
第一次焦慮自評量表(SAS)調查研究(前測)中,把朋輩交往滿意度分成三個維度——滿意(包括非常滿意和滿意)、一般、不滿意(包括不太滿意和不滿意)。統計結果顯示,不同的朋輩滿意度的學生焦慮水平存在顯著差異(p<0.05),結果如表6所示。
(二)兩組學生干預前后SAS量表評分比較
1.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干預前后焦慮水平存在顯著差異
不管是實驗組還是對照組,干預后學生SAS量表評分均低于干預前(p<0.05),說明不管是一般的團體輔導還是繪畫療法團體輔導,對學生的人際交往焦慮都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結果如表7所示。
2.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干預后的焦慮水平存在顯著差異
干預前,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的SAS總分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兩組數據存在可比性,而干預后,實驗組學生SAS量表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繪畫療法的干預效果優于一般的團體輔導。結果如表8所示。
四、分析與討論
(一) 繪畫療法、團體輔導用于干預初中生焦慮情緒的優勢和特點
1.繪畫療法的隱蔽性和安全性尤其適合中學生
初中生在遇到心理問題的時候,很少主動求助于學校心理教師,一是因為很多學校的心理教師需要兼任其他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開展得不夠完善;二是因為初中生已經步入了青春期,心理矛盾特點顯著,既成熟又幼稚,還非?!昂妹孀印?,害怕和心理教師交談而被其他同學發現。而繪畫療法以心理投射理論以及大腦監測化理論為基礎,通過非言語工具的象征方式,借此學生可以表達、解決潛意識中的沖突,既安全又隱蔽,符合中學生的心理特點。
2.繪畫的過程就是組員成長的過程
組員在繪畫的過程中宣泄內心壓抑的情感,通過交流可以發現自己的缺點,并找到改正的方式。譬如一位組員在第二次團體繪畫的時候,畫的自畫像頭很大,沒有畫手,表明他平時想得多做得少,執行能力欠佳。這位組員不禁感嘆:“光想是沒有用的,關鍵還得做,下次我要做一份具體詳盡的計劃,監督自己去執行?!苯M員還可以從分享當中學會換位思考,完全不帶立場地接受其他組員的建議。又比如在第八次團體繪畫中,主題是“魚家庭動態圖”,一位組員的畫像充滿了冷色調,畫面中爸爸、媽媽和她在看電視,大家各占據了長方形的一邊,雖然電視開著,但大家都在低頭玩各自的手機。分享過后,這位組員有所體會:“平時我總是埋怨爸媽不理解我,不夠關心我,現在看來,我自己也不夠關心他們,一回家不是做作業就是捧著手機……”
3.團體輔導的優勢
團體輔導的優勢顯而易見。首先,團體輔導有助于學生學習人際交往的技巧,在團體中,通過團體成員間的一系列互動,參與者可以觀察、體驗人際關系如何形成,人際溝通如何進行,以及各種微妙的人際反應。其次,團體輔導有助于增強組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組員會明確地意識到,自己是團體中的一員,要保持和團體一致的認識和評價,并且以同舟共濟的精神去應付外界。這種團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也是社會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經驗。再次,團體輔導是一個多元價值與信息交流的平臺,當個人遇到困難和問題時,往往會覺得自己的問題很獨特,于是產生恐懼。通過經驗與感受的分享,在團體中他們發現,別人也有類似的問題,因而產生“和別人一樣”的體驗,于是他們不再認為自己是天下最可憐的人,孤單感減少,同伴感增加,個人錯誤的看法和假設也得以矯正。最后,團體輔導的過程就是組員探索與自我成長的過程,團體輔導為參加者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活動的場所,創造了信任、溫暖、相互支持的團體氛圍,使每個個體處于一個安全與溫暖的情境中。因此,團體輔導非常適合培養組員積極面對生活的態度,引導組員樂觀地評估自身的價值觀,使自己具備接受挑戰的能力。
(二)結果討論
本研究前測調查顯示,SAS量表評分大于等于50分的學生共有174名,占全部初二學生的20.45%,即初二的學生出現焦慮情緒的人數占總人數超過1/5。這個數據表明,初二的學生焦慮狀況讓人堪憂。學校往往會更加關注初三學生的焦慮和初一學生的焦慮,因為初三學生學業壓力大,初一學生不適應學習環境及學習方式的改變,學校卻經常會忽略正在經歷翻天覆地變化的初二學生。本調查結果顯示,初二學生的焦慮也應該引起學校的重視,尤其是因為人際交往、同伴關系而引起的焦慮。
調查發現,城鎮戶籍與農村戶籍的學生焦慮水平并不存在顯著差異。調研的學校屬于東莞市清溪鎮的一所中學,生源包括城鎮戶籍和農村戶籍。城鎮戶籍的學生包括本地居民戶籍的,以及本來是農村戶籍但遷來清溪的;農村戶籍的學生包括了本地的除居民以外戶籍的學生,以及戶籍仍然留在老家未遷來清溪的。我們猜測,雜糅的戶口組成是造成焦慮水平不存在顯著差異的主要原因。
在SAS量表評分大于等于50分的學生中,男生41名,占23.56%;女生133名,占76.44%,說明女生出現焦慮情緒的比例明顯高于男生。究其原因,可能初二學生正處于自我意識發展的重要轉折期,學生的自我意識逐漸成形,在人際交往、自我情緒調節等方面處理能力仍較弱[6]。而女生的生理發育與心理發展較同時期男生相對成熟,體驗到的心理矛盾較男生要多,且在人際交往中,女生較男生更為敏感,考慮問題時也更加細膩,更在乎別人的看法[7]。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在更多、更廣的維度關注、干預女生的焦慮情緒。
本研究沒有專門篩選中、重度焦慮的學生作為被試,是因為這本身首先不是一個帶有治療意義的團體輔導,如果參與的組員全是中、重度焦慮的學生,會很難開展工作,團體輔導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學生SAS量表評分均低于干預前,實驗組學生干預后SAS量表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繪畫療法相比一般團體輔導干預,更能有效緩解學生的焦慮情緒。
五、不足與展望
因為受到各方面條件的限制,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樣本量較小,干預時間較短。在選取被試的時候,受條件限制,僅對東莞市清溪中學初二年級的學生進行篩選,樣本的代表性不夠。干預的時間也比較短暫。由于人手限制,接受干預的對象也比較少。在人力、物力允許的情況下,延長干預的時間以及擴大干預的對象,會使研究結果更具代表性。
第二,采用自評式量表收取數據,容易受被試主觀因素的影響。在未來的研究中,可以考慮多種角度收集數據,如教師的評價、同伴的評價、考試的客觀成績等,使數據更客觀、全面。
第三,不擅長繪畫的學生投入度明顯低于擅長繪畫的學生,影響了干預的效果。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可考慮把敘事療法和繪畫療法結合起來,讓擅長講故事的人講,擅長繪畫的人畫,二者有機結合,相信會是很不錯的嘗試。
注:本文系廣東省東莞市教育科研2017年度規劃課題“繪畫療法對初中生焦慮情緒的干預研究”(課題編號:2017GH397)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周志榮.農村高中生社交焦慮的現狀調查及干預研究[D]. 太原:山西大學,2010年.
[2]張艷萍,張冬紅,張東衛.繪畫藝術治療在兒童情緒障礙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保健營養,2014(4):1806-1807.
[3]賈敏,張軼杰.繪畫治療在兒童情緒障礙治療中的作用[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12,22(2):126-127.
[4]黃雪竹,杜姝昱,任冬梅,等.繪畫治療在兒童情緒障礙中的療效分析[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3,7(12):151-152.
[5]王佳佳,付丹,朱相華,等.繪畫療法輔助治療青少年精神分裂癥療效分析[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0,16(3):215-217.
[6]周香鳳,平曉麗,葉卉,等.青春期女性心理行為問題的現狀及表現特征[J].中國婦幼保健,2014,29(14):2226-2228.
[7]馬淑芬,李鶴展,鄒曉波,等.繪畫療法對初三學生焦慮情緒的干預研究[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8,45(5):878-880.
(作者單位:廣東省東莞市清溪中學,東莞,523660)
編輯/張國憲 終校/衛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