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惠燕
〔摘要〕“心力委頓”這種心理狀態起源于人的主觀無能感,即無法應付自己以及周圍的人都覺得他能夠處理的問題。偏科學習者在學習生涯中,常常陷入無法應付他自己以及周圍的人都覺得他能夠處理的問題的心理狀態,這種狀態讓偏科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慢慢失去信心,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因此,積極有效地應對偏科學習者的心力委頓,是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心力委頓;偏科;學習動力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1)14-0058-04
美國心理學家杰羅姆·弗蘭克于1982年提出心力委頓(Demoralization)這個概念,曾經主要用于描述戰爭時候退伍軍人的士氣低落。心力委頓是這樣一種心理狀態:它起源于人的主觀無能感,即無法應付自己以及周圍的人都覺得他能夠處理的問題。它可能出現的表現有主觀無能感、無助、無望、情緒困擾,失去生活的意義和目的。心力委頓與抑郁也有很多區別,抑郁的核心特征是喜樂不能(Anhedonia)和動力下降,而心力委頓的核心特征是主觀無能感。根據調查研究,心力委頓和抑郁可能是兩種不同的診斷,43.7%的重度抑郁癥(MDD)沒有心力委頓,心力委頓高分的人群中有62%不符合抑郁癥診斷。心力委頓者的心理世界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受到了限制,他們常常感到失落,自我掌控感弱,對自己失望。
偏科是指某一門或幾門學科掌握得很好,在全班甚至全校都名列前茅,但另外一門或幾門學科卻處于中下等水平[1-2]。黃玉蘭和江玲[3]從學習遷移論的角度來理解偏科現象,認為偏科是指學生在某一學科或某些學科上成功的學習經驗,不能順利地遷移到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從而使其他學科的學習受到阻礙。丁小燕[4]認為,如果學生的一門或幾門學科成績排名在年級前 30%,同時還有一門或一些學科的成績排名在年級后 30%,那么這名學生即為偏科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偏科學習者。徐華[5]對1311名中學生的調查顯示,67.5%的學生存在偏科現象。關于對待偏科的態度,53%的學生表示會想辦法改正,42%的學生表示會盡力改正,5%的學生表示無所謂。
想辦法改正和盡力改正偏科現象的學生,在努力的過程中都曾經產生過心力委頓。以筆者自己為例,在我的讀書生涯中,我就是一個嚴重的偏科學習者。特別是上高中時期,因為高二文理分科,我選了文科,因此文綜就變得尤為重要,可是文綜中的地理是我特別差的學科。我記得有一次地理模擬考,全班同學都及格了,就我一個人沒及格,還拉了班級平均分的后腿。地理老師找我談話,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地理學科的重要性,以及他對我學習能力的信任。他說:“你的數學成績在班上一直都是佼佼者,地理也是文科中的理科,只要你愿意花時間去學,你一定可以學好的。”可是他不知道的是,我每天晚上都挑燈夜讀,一直苦學地理,我差點就把幾本地理書都背誦下來了。我也以為自己這次應該可以及格,然而成績出來的那瞬間,絕望、無助、懷疑、委屈和憤怒撲面而來,我對自己失望透頂,也對即將到來的高考失去全部的信心,每天開始變得很頹廢,感覺不到生活的意義和奮斗的動力是什么。班主任開始找我談話,他對我近期的狀態表示擔憂,他也從地理老師那里得知我一直以來在地理學科上的顯著弱勢。他安慰我說,地理其實也不難,比它更難的學科你都完成得很出色,只要你把地理成績提高上去,考上本科院校對你而言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那一刻我意識到,當身邊所有的老師都覺得你可以學好地理的時候,甚至你也一度以為自己只要勤能補拙,下點苦功就可以學好的時候,這一點點希望在一次次的失望中消失殆盡。這種巨大的反差造成嚴重的心理不平衡,繼而導致自己認知出現嚴重失調,絕對化和糟糕透頂的想法占據了全部的思想,我開始否定和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回避和減少人際關系,自我評價也急劇下降,整個人處于心力委頓的裹挾中,動彈不得。時過境遷,再次回顧這段經歷,結合十多年來針對偏科學習者的心理咨詢感悟,我踏上了探索自我的心靈奇旅,努力尋找應對策略。
一、偏科學習者產生心力委頓的原因
(一)慢性挫敗感導致學習動力不足
曲筱瑩[6]認為,條件性情緒反射形成的焦慮行為是影響中學生學習偏科的重要原因。偏科學習者往往在自己優勢學科上都有很大的自信心,因此在早期偏科的時候,他們往往掉以輕心地以為,可能只是自己時間分配不均,抑或是還沒真正發力,只要自己多花點時間和精力,在這些弱勢的科目上都是可以追得上的。可是一旦拉開距離,經常在優勢學科上被表揚的自己,變成了被批評的對象,一下子從天堂到了地獄,不同的對待方式讓他們難以接受。剛開始他們也曾努力想要改變這種局面,但是用了大量的時間面對新題依然解不出,或者苦練了無數次,在考試的時候還是腦子空白,這種慢性挫敗的刺激慢慢侵蝕學習者的希望感,也在不斷強化偏科學習者的固定性思維,“我真的很笨,我果然學不會這門課”,從而對這門課產生焦慮、害怕、恐懼的心理。這種心理狀態讓學習者產生了強烈的抵觸情緒和自我批判。
(二)失控降低了自我效能感
對于多數偏科學習者來說,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讓他們逐漸失去了對學習的掌控感。我曾遇到一個案例:一名初一新生懷揣著對初中美好學習生活的向往走進初中校園,在初一上學期的時候,各科學習都很努力,成績維持在中等水平,英語稍微弱一點。在初一下學期的時候,他發現自己學英語越來越吃力,成績從原來七十分左右退步到四十幾分,即使自己很努力,成績也是低于平均水平。用他自己的話說:“英語就像一個氫氣球,那根線已經慢慢從我手中溜走,我感覺自己越想抓緊越抓不緊,直至最后,它完全脫離了我的控制范圍。”一次一次的失望,讓這名學生感到深深的無力感和愧疚感,從而產生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更是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失去信心。
(三)局限的學習視角導致認知失調
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階段,學生自我意識增強,自尊水平高,獨立意識也在逐步增強。他們開始渴望用自己的視角去看待問題,看待事物的視角比較簡單、直觀,缺乏分析和思考能力,局限的視角讓他們對學習重要性的認知也較為片面和隨性。加上許多偏科學習者雖然都有自己較為優勢的學科,但是劣勢科目的突出讓他們從一個受關注的對象變成被批評的對象,這種巨大的反差嚴重地傷害了他們的自尊水平。他們開始覺得別人都用異樣的眼光在看他們,甚至走在路上看到同學們的嬉笑,都會出現自動化思維,認為是在嘲笑他們,這種窄化的學習視角導致他們出現嚴重的認知失調。
總而言之,偏科學習者的心力委頓一直都是一件棘手之事,正是由于前述種種原因,要幫扶偏科學習者更是難上加難。因此對于偏科學習者的心力委頓,我們要積極尋找有效的方法去應對和解決。
二、針對偏科學習者心力委頓的應對策略
(一)從教育工作者層面
1. 為偏科學習者創設良好的學習和人文環境
提倡班級以“師徒協議”結班對的形式,比如如果偏科學習者的弱項是數學,可以讓班上數學好的同學幫扶他,為兩人創設一個臨近的物理環境,及時交流,查缺補漏,消除其消極情緒,使其感受到人文溫暖,調整偏科學習者對偏科的刻板印象,重拾信心。對于幫助幫扶對象取得顯著進步的幫扶者,也給予一定的精神及物質支持。
2. 采用豐富的教學方式,鼓勵和相信偏科學習者
青春期的學生待人接物的方式非常純粹,對待學習的態度也是一樣。如果他喜歡一個教師,那么可能無形中就會愛上這個教師所教的學科,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尊其師,奉其教;敬其師,效其行”。因此,一個教師如果能夠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方式,向學生展示其獨特的人格魅力,并且對偏科學習者抱有積極期待,表揚他們微小的進步,鼓勵他們不懈努力的態度,耐心地解答,正確地引導,給予偏科學習者情感支持和學業支持,就可以潛移默化地激發他們的行動力。
(二)從心理輔導層面
1. 共情的策略:設身處地地理解偏科學習者的心力委頓
魯迅曾說:“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可見共情對于每個人而言是多么重要。共情是個體理解和分享他人情緒情感和思維的過程,在人們的交流和互動中具有重要作用。共情包含兩方面因素:第一是情緒反應——分享他人的情感狀態,第二是認知因素——站在他人角度看待問題。對于偏科學習者的心力委頓,與其用他的優勢學科的能力去鼓勵他,不如先陪他站在劣勢科目下哭泣的背影,告訴他:看到這個分數,你一定特別難過,因為只有你自己最清楚,你為它付出了多少努力和汗水。一向被人關注的你,比起任何人,你是最接受不了這個結果的,因為在你心中,你一直對自己從未放棄。如果感到委屈、痛苦、不甘,你可以大聲哭出來,我一直在你身邊陪著你。
2. 和偏科學習者建立情感連接
共情之后,我們就和偏科學習者建立了初步的關系。而要走進偏科學習者的心力委頓,就需要我們能夠與其建立情感連接,我們不妨在自己的心里設問:他無法解決什么問題?他原本覺得自己能解決嗎?他周圍的人原本覺得他能解決嗎?他的感受可能是什么?他有哪些后續的思考和行動?這些思考和行動有效嗎?他可能處于什么樣的人際狀況中?帶著這些問題,我們會有更好的情緒覺察,偏科學習者無法解決的難題最初呈現的可能是偏科問題,但背后更多的是他對偏科問題的認知、解讀以及他對自我的評價。他原本覺得自己可以解決,周圍的人也覺得他可以解決,因此當一再在偏科問題上疊加負性情緒的時候,他可能感受到憤怒、委屈、痛苦、羞愧等,這些感受就會導致他的自我評價降低,從而影響他后續的思考和行動,他就會處于一個自我沖突和回避的人際狀況中。有了這些認識之后,我們才能真正地讓偏科學習者感到支持和溫暖。積極心理學強調每個人的積極力量,挖掘個體的潛能并使其得到充分發揮。偏科學習者的最大潛能就是,他是一個在優勢學科上已經證明完全有學習能力的學習者,因此用優勢學科的例外情況挖掘他的學習技巧,提煉他的積極情緒,儲存在他的情緒情感銀行賬戶中。當他面對劣勢科目的學習時,就有可提取的“余額”來穩定自己的情緒和認知,從而更客觀地分開看待科目和自我價值之間的關系,增強自我效能感。
(三)從個人層面
1.多角度客觀評價自己,建立合理的自我期待
偏科學習者要正確認識到,自身優勢不僅來自學習能力上的認可,還有人際關系方面的接納。學會悅納自己,加強對挫折的承受能力,降低對自己和他人的要求,悅人悅己,做好自我定位,建立合理的自我期待,明確努力的方向,接受局限也不放棄前進,多角度建立健全自我評級體系。
2. 增加偏科學習者的心理靈活性
Block 稱心理靈活性為自我韌性(ego-resiliency),指依據生活情境需要快速改變非適應性的刻板反應的能力[7]。Posner 等稱心理靈活性為執行功能,是指當適應變化的新情境的要求時,個體在心理和行為上保持靈活性[8]。Patterson 和Newman[9]稱心理靈活性為面臨不同情境的反應調節能力。Carver 等稱心理靈活性為在不同的壓力情境下的自我調節能力[7]。
許多偏科學習者面對弱勢學科產生的經驗性回避,其實就是對負性情緒和經歷的不接納。因此,增加偏科學習者的心理靈活性的前提,就是使其學會接納和看見自己的“失敗”,覺察這種“失敗”帶給他的內心體驗,從而去探索自己的心路歷程。引導偏科學習者學會正確看待這種失敗,當我們容不下自己的失敗,我們也就無法容下成功的可能。偏科只是學習方法的缺失,先前知識儲備的匱乏,教師風格的不適應,甚至是自我定義的誤差,如果回避探索這些外在的不利情境,我們的內心就會融合了許多僵化的自我定義,從而無法靈活地進行自我調整。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引導偏科學習者去澄清自我的價值,看見內心深處的渴望,每個學生都渴望自己成為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習者,在他們內心的最深處,都渴望實現和成全自己。偏科的落差讓他們偏離了內心的軌道,我們要幫助他們重新找回那個有活力的、有追求的價值初衷,從而讓他們能夠順利地對偏科進行積極歸因,從而增加心理的靈活性。
3. 增加應對方式,平衡心理狀態
偏科學習者產生心力委頓的時候,要及時尋找專業心理人員的幫助,重獲掌控感,增強自我效能感。積極學習心理健康輔導課程,調節自身情緒,以成長性思維應對偏科乃至其他學習生活方面的心力委頓,促進人格完善。
總之,導致偏科學習者心力委頓的原因有很多,如挫敗感、失控、學習視角窄化。咨詢師了解原因之后,通過積極的應對策略幫助偏科學習者重新找回自信,找到學習的意義和價值,調動他們的韌性和資源去應對學習的困難,從而克服心力委頓,重新找回學習的動力和那個愛學習的自己。
注:本文系福建省福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積極心理資本對中學生心理應激水平的影響及干預研究”(課題編號:FZ2020GH122)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劉洋. 克服偏科[J]. 中學生數理化(七年級數學)(配合人教社教材),2008 (3):50-51.
[2]郭社峰. 對語文偏科生的輔導[J].新作文(教育科學研究),2009(5):62.
[3]黃玉蘭,江玲. 動機性遷移應成為糾正中小學生偏科現象的“驅動器”[J]. 現代中小學教育,2008(3):45-47.
[4]丁小燕. 高中生個體偏科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7.
[5] 徐華. 對中學生偏科狀況的調查分析[J]. 教學與管理,2010 (6):34-36.
[6]曲筱瑩.中學生偏科的心理因素分析[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34(4):149-150.
[7]Kashdan T B,Rottenberg J. 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 as a fundamental aspect of health[J].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2010(30):7.
[8]Posner M I,Rothbart M K. Attention,self-regulation,and consciousness[J].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B,Biological Science,1998(353):1915-1927.
[9]Patterson C M,Newman J P. Reflectivity and learning from aversive events:Toward a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for the syndromes of disinhibition[J]. Psychological Review,1993(100):4.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江南水都中學,福州,350028)
編輯/張國憲 終校/衛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