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寶平 左彩霞


〔摘要〕欺凌在青少年群體中較為常見,對受欺凌者的身心健康具有較大的負面影響,同時對欺凌者人格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也是造成校園不和諧現象的重要因素。以甘肅省小學、初中、高中共六所學校的中小學生為被試,采用紙筆測驗、問卷調查和心理量表與訪談相結合的方法,初步探討了中小學生欺凌傾向與行為表現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希望由此發現現階段我國中小學生欺凌傾向和行為的表現形式,有利于構建和諧、安全、穩定的校園生活和學生關系,也為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及學生心理輔導提供可借鑒的依據,同時也是家庭教育可借鑒的素材和資源,對國家和社會關注青少年健康成長、預防青少年犯罪起到一定作用。
〔關鍵詞〕欺凌傾向;欺凌行為;中小學生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21)14-0024-04
欺凌(bullying)是一種特殊的攻擊行為,在青少年群體中較為常見,其表現形式為毆打、辱罵、誹謗、敲詐勒索、起綽號、散布謠言等。欺凌對受欺凌者的身心健康具有較大的負面影響。大量研究和調查表明,經常受欺凌的兒童通常會出現抑郁、注意力分散、孤獨、厭學逃學、成績下降、失眠、自卑等負面特征,嚴重的會導致自殺等嚴重后果[1]。同時欺凌也會對欺凌者自身人格的形成與發展、社會化角色的形成和人際關系的建立構成重要威脅,也是引發校園暴力事件,導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近年來,青少年之間因為欺凌問題發生的暴力事件頻頻見于報端和網絡媒體,也對學校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與要求。中學時期是身心快速發展的特殊時期,這個時期的青少年表現出半成人的狀態,加上身體的逐漸強壯和發育完善,欺凌行為更表現出不同于小學時期的新特點,而且近年來很大一部分校園欺凌與暴力事件發生在中學生群體之間。同時,我國欺凌行為研究與干預起步較晚,大多數將關注點放在了小學生身上,對中學生欺凌行為的系列探討與分析干預較為薄弱。鑒于此,本研究將關注點放到中小學生(一年級到高三年級)群體上,從行為發展的日常表現的角度分析中學生欺凌傾向和行為的主要表現及可能性原因,以期為學校和諧環境的構建,促進校園文明與平安,推動學校管理和學生和睦關系提供一些建議。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被試分別來自甘肅省六所學校(其中小學兩所、初中兩所、高中兩所)。采用隨機整群抽樣的方式,每所學校每個年級隨機抽取一個班的同學為研究對象。六所學校共抽取被試600人,年齡范圍在6~20歲之間,平均年齡9.6歲。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內隱欺凌紙筆測驗和問卷調查的方式。內隱欺凌紙筆測驗從《現代漢語常用詞詞頻詞典》中挑選40個詞頻相近的常用詞(20組):20個為欺凌性攻擊詞語,其中10個為身體欺凌詞匯(如打架)、10個為語言欺凌詞匯(如蠢材);20個為中性詞,用來與欺凌性攻擊詞匯配對,中性詞中的一個字與配對的欺凌性詞中的一個字相同(如打掃、鋼材)。為了識別隨意作答,另增加20個干擾字為詞干的備選項。練習用詞組5對,與實驗的內容不同但形式相同,所有詞組均由2個字組成。
實驗程序與設計:實驗材料通過詞單形式呈現給被試,首先呈現目標字和探測字,目標字中含一個與探測字組成欺凌性詞的字、一個與探測字組成中性詞的字、一個干擾字。格式舉例如下:
探測字打——
目標字 1架(目標詞) 2掃 (中性詞)
3里(干擾詞)
在施測過程中,目標字采用拉丁方設計排列,以避免呈現的空間有誤差。實驗前發給被試每個人一張詞單,要求被試快速在目標字中選一個與探測字組成詞的字。被試只知道所做的是一項組詞測試,并不清楚實驗的真實目的。由主試說明具體要求,首先進行練習,然后開始正式實驗。
“青少年日常行為問卷”調查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為“青少年基本資料調查”,目的是收集被試的學校背景(學校性質與類別),年級,年齡,家庭背景(包括父母職業、文化程度、平均月收入、教育方式及親子關系)和自評的受同學歡迎程度。該問卷符合我國中小學生欺凌特點和實際,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根據陳世平的報告,各維度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在0.5951~0.7805之間。總的重測信度系數r=0.6625,各維度的重測信度系數在0.5587~0.7849之間。
“同伴關系自評量表”是由香港中文大學郭伯良教授編制的,主要用于了解青少年與他人相處時的自我感覺。問卷包括22個項目,分同伴關系和人際新人兩個維度,采用四點計分制,從1~4(“1”表示不是這樣,“4”表示總是這樣)對各項目進行評分。分數越高,表示同伴關系越糟。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1,且具有較好的信度。
(三)研究程序
在查閱國內外有關欺凌行為的文獻基礎上,根據研究和學生實際確定研究提綱和研究對象。根據國內相關研究及采用的工具,選用和編制欺凌行為探測詞單及背景調查問卷。首先在各學校進行測試,主試由心理學專業的研究生組成。本測試采用以年級為單位隨機抽樣的方法,使用統一問卷和統一指導語。測試前,由主試介紹問卷和探測表的填寫要求,并告訴學生此調查為匿名測驗,以消除被試的心理疑慮,鼓勵其真實填寫。該測試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率為100%,其中有效問卷552份,問卷有效率為92%。測驗數據的管理和處理借助SPSS 13.0統計軟件。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中小學生身體性欺凌傾向與言語性欺凌傾向存在顯著差異
通過紙筆測驗,利用20個探測詞組(身體性欺凌傾向詞與言語性欺凌傾向詞各十組),對六所學校552名被試進行測驗。t檢驗發現,兩種不同傾向具有顯著性差異(p<0.001)。同時反映出,中小學生在言語性欺凌傾向上的比例較高,身體性欺凌傾向弱于言語性欺凌傾向,表明更多的中小學生的言語性欺凌傾向較強。結果見表1。
(二)不同性別中小學生在言語性欺凌傾向上存在差異
通過不同性別被試在兩種欺凌傾向上的比較發現:在身體性欺凌方面,男女中學生并未表現出顯著差異,表明被試中男女生在身體性欺凌傾向上基本保持相近狀態;在言語性欺凌傾向方面,男女生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男生在采用言語性欺凌方面比女生較強。結果見表2。
(三)不同年級學生在身體性欺凌傾向上存在顯著差異
通過比較發現:不同年級的被試在兩種欺凌傾向上表現出不同的特征。具體表現為,各年級之間在身體性欺凌傾向上表現出顯著差異(p=0.05)。見表3。小學一二年級與三年級、四年級、五年級、六年級在身體性欺凌傾向上存在顯著差異,其顯著性分別為p=0.03,p=0.0031,p=0.007,p=0.005。初中七年級與八年級、九年級、高三年級在身體性欺凌傾向上存在顯著差異,其顯著性分別為p=0.04,p=0.001,p=0.007。九年級與高二年級存在顯著差異(p=0.003),高二年級與高三年級差異顯著(p=0.016)。
(四)在不同父母親教養方式上子女身體性欺凌傾向與言語性欺凌傾向存在差異
在不同父母親教養方式(民主型、專制型和放任型)上子女兩種欺凌傾向的差異比較發現:父親教養方式對子女身體性欺凌傾向的影響作用顯著(p=0.007),但對言語性欺凌傾向影響不顯著。其中民主型與放任型、專制型與放任型的差異顯著性分別為p=0.004和p=0.002。表明父親放任型的教育方式對子女身體性欺凌傾向的影響作用較大,但對言語性欺凌傾向的影響作用不顯著。結果見表4。不同母親教養方式對兩種欺凌傾向的影響比較并未顯現出差異,表明母親的教養方式對子女欺凌傾向的影響作用不大。
(五)玩網絡暴力游戲的不同程度對學生身體性欺凌與言語性欺凌傾向的影響
在中小學生玩網絡暴力游戲方面(分從不、一般不和經常三個水平),中小學生的兩種欺凌傾向都表現出了非常顯著的差異,兩種欺凌傾向的差異顯著性都為p=0.000。表明玩網絡暴力游戲的不同程度對中小學生欺凌傾向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其中三個水平(從不、一般不與經常)上的顯著性差異都為p=0.000,表明經常玩網絡暴力游戲的中小學生比從不與一般不玩網絡暴力游戲的中小學生更具有欺凌傾向。結果見表5。
三、對策與建議
(一)切實重視社會教育的重要作用,合力營造校園欺凌預防關愛氛圍
學校欺凌現象的防治離不開全社會的關注與積極參與,更離不開政府的主導作用。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強學校安全管理機制,健全安全管理機構,制定崗位安全職責,落實資金、資源使用。建立健全預警機制,協調相關職能部門參與學校安全預警機制建立和預警公告,督促中小學安全教育、安全風險預防工作落到實處。對于已發生的學生欺凌和暴力行為、涉校涉生違法犯罪的事件,要從有利于恢復孩子身心健康、盡快回歸正常生活學習的立場出發,理智、冷靜地處理和看待爭端,避免情緒化宣泄和媒體的過度曝光。對欺凌者,及時進行針對性地教育引導和幫扶;對于受欺凌者,及時開展心理疏導和家庭支持。學校作為在校學生的監督、管理、監護主體,不能置身事外,而是要作為責任方,認真組織實施事件調查、善后處理和責任認定、追究等工作[2]。
(二)全面加強中小學教育管理能力,預防和消減校園欺凌現象的發生頻率
學校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決定性環節,是預防學校欺凌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條防線。為此,學校應該制定和完善校園欺凌的預防和處理制度、措施,并建立校園欺凌事件應急處置預案,明確相關崗位教職工預防和處理校園欺凌的職責。集中對學生開展以校園欺凌治理為主題的專題教育,開展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邀請公安、司法等相關部門到校開展法制教育。組織教職工集中學習校園欺凌事件預防和處理的相關政策、措施和方法等[3]。學校和教師要及時發現、調查處置校園欺凌事件,嚴肅處理實施欺凌的學生,涉嫌違法犯罪的,要及時向公安部門報案并配合立案查處。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強對學校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指導和檢查,責任督學要對責任區內學校的專項治理全程監督,發現問題及時與校方溝通,做好記錄并及時向當地教育督導部門報告。建立健全未成年學生權利保護制度,防范、調查、處理侵害未成年學生身心健康的事件,開展心理、行為咨詢和矯治活動[4]。
(三)幫助家長樹立科學的家庭教育觀念,讓校園欺凌扼殺在萌芽之中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環境,孩子真正的“啟蒙教師”是自己的父母,要教會孩子做人。“校園欺凌”根源在于家庭,要杜絕“校園欺凌”,就要重視和加強家庭教育。父母或監護人一定要重視孩子的發展,要給予孩子更多關注,并時刻注意孩子的變化,多和孩子溝通,避免孩子出現孤僻、偏激傾向[5]。孩子疏于管教,很多源于父母“疼愛”孩子,有求必應無底線,袒護孩子無原則,孩子唯我獨尊的心理高度膨脹。這樣的孩子進入校園后難免會遇到挫折,很可能成為“校園欺凌”的施暴者[6]。為此,家長要與學校加強交流溝通,并樹立正確的教育子女觀念,掌握科學有效的家庭教育技能與方法。告知家長,當孩子們遭遇暴力行為,不要沉默,不要以暴制暴,要迅速報告學校,共同解決。家長要嚴格履行家長監護責任,避免放任不管、教而不當的尷尬局面。如果孩子遇到暴力事件,作為家長,最重要的就是在第一時間發現孩子是否受到了傷害,平時要多關心孩子的心理狀態和行為表現,并給予及時的關注和有效調節。(注:本文通訊作者為何寶平)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重點課題“中小學校園欺凌現狀的調查分析與預防干預機制構建研究”(課題編號:GS[2020]GHBZ22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陳世平.兒童人際沖突解決策略與欺凌行為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 2001(24):234-235.
[2]陳世平.國外關于學校情境中欺負行為的研究進展[J].天津師大學報,2009(4):32-38.
[3]丁新勝.兒童攻擊性行為及矯正[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1):24-30.
[4]劉建榕.初中生心理健康與氣質、父母教養方式的關系[J].心理科學,2018,23(6):659-663.
[5]Bouton M J,Underwood K. Bully/victim problems among middle school children[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12(62):73-87.
[6]Burk F L. Teasing and Bulling[J]. Pedagogical seminary,2017(4):336-371.
(作者單位:1.甘肅省教育科學研究院,蘭州,730000;2.蘭州文理學院教育學院,蘭州,730000)
編輯/張國憲 終校/衛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