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郭梁
踏上臨沂這片紅色熱土,我就在思考沂蒙人的精神特質是什么。
幾天的采訪結束之后,我對沂蒙人民的腳踏實地、吃苦耐勞印象深刻。從抗戰時期到解放戰爭時期,從建設新中國到改革開放,再到如今的新發展階段,沂蒙人民書寫著一個個傳奇。如今的臨沂,是全國商貿和物流的中心點之一;如今的臨沂,山清水秀,生態宜居。
腳踏實地和吃苦耐勞,沂蒙百姓的理解就是實在和堅持,認準了就不回頭。這一點我也深有體會。
年過花甲的王士嶺深耕物流行業40多年,即便是當下最先進的“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他也能娓娓道來,而且真正用在了他率領的物流集團運營中。為什么60多歲的老人能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在自己的行業內創新發展,我想這跟他40多年的堅持不無關系。
像王士嶺一樣堅持的,還有從事鄉村旅游20年有余的吳西來。2000年就踏足鄉村旅游行業,從一開始的農家樂,到現在經營樹上餐廳、樹上村莊;從起始階段連年虧本到如今單個項目年流水超千萬、利潤超300萬。吳西來的堅持,終于等到了收獲。“我這一路不是走過來的,是硬挺著爬過來的,其中的艱辛很少有人知道。”
在堅持中求變,是沂蒙人民的又一特質。面對交通、商貿體系日新月異的變化,不主動求變,就不會有今天臨沂地區乃至山東省規模最大的物流集團;如果不順應游客日益增長的旅游消費需求,吳西來的樹上餐廳、樹上村莊項目又怎么做到多點開花。
戰爭時期,沂蒙人民推著小車支援子弟兵,十幾年如一日;新時代,沂蒙人民敢闖敢干又腳踏實地,持續推動沂蒙老區振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