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 楊小容
“高高的大巴山,離天只有三尺三,要想翻越巴山頂,只有背二哥的鐵腳桿……”在四川巴中,一首《巴山背二哥》道盡大巴山的艱險雄峻,也道出366萬巴山兒女走出大巴山的千年夢。
巴中地處大巴山脈中心地帶,屬于典型的盆周山區,地勢北高南低,由北向南傾斜,是秦巴山片區區域發展與脫貧攻堅規劃三大中心城市之一。
巍巍群山,賦予了這里豐饒的物產資源,但也阻隔了通往外界的道路。到上世紀末,巴中轄內4個縣市全部是貧困縣,農民人均年收入僅497元。
除了貧困山區,巴中還有個響當當的名號—紅軍之鄉。1932年底,紅四方面軍從巴中市通江縣兩河口入川,以巴中為中心創建了全國第二大蘇區—川陜革命根據地。
“當年,整個川陜蘇區先后有32萬人參加紅軍,其中14.23萬人壯烈犧牲。在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中,安葬著25048名紅軍烈士。”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紀念館館長薛元勛介紹。
80多年來,憑借“智勇堅定、排難創新、團結奮斗、不勝不休”的紅軍精神,一代又一代巴中兒女,寧愿苦干、不愿苦熬,走出了一條新時代脫貧致富長征路。
近年來,依托第三輪交通大會戰的實施,巴中對外實現了從2000年的不通鐵路、不通高速、沒有機場,到如今的12條航線、6條高速公路、兩條鐵路的“空鐵機”蝶變。
“漢巴南鐵路也在加緊建設中,巴中老區人民多年的航空夢、動車夢、高速夢成為現實。”巴中市交通運輸局總工程師吳林益說。
初夏的諾水河畔,一片生機勃勃。趁著大好天氣,通江縣諾水河鎮柳林村村民李國芝,忙著給田間栽種的3畝玉米施肥。
今年對李國芝來說,又是豐收的一年。“種了4畝花椒、3畝中藥材、7畝多糧食,還養了羊和雞鴨。”李國芝仔細盤算了一下,今年收入預計在10萬元左右。
行走在巴中,像李國芝一樣生活發生可喜變化的貧困老鄉,近年來有49.9萬人。
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易地扶貧搬遷是巴中在脫貧攻堅戰中的有益探索和成功經驗,2017年9月,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現場會在巴中召開,這里成為各地參觀考察學習的對象。
“以前住的土坯房在深山溝里,條件惡劣。碰到下雨天,屋外大下、屋里小下。”平昌縣江口鎮牌坊村易地扶貧搬遷戶曾永才介紹,如今的新家,院落精致、客廳明亮,還配有新式衛生間和廚房,水電氣全通。

巴中新貌
正午時分,曾經的貧困戶韓術貴從冰箱里拿出兩根青筍,忙著準備午飯。“環境變得熟悉,做事也得心應手。”今年是他搬進新房子的第四年。
韓術貴因病致貧,是巴州區平梁鎮桂花樹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017年底搬進桂花樹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原來的泥房子,怎么打掃都是老樣子,住進新房子,我經常打掃得干干凈凈,自己看著也舒服。”韓術貴說。
為解決“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難題,巴中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率先在四川探索出易地扶貧搬遷“三不搬三為主”搬遷模式、“三看三評三審”對象確定模式、“三靠五進六不選”科學布局模式。
“十三五”期間,巴中累計完成5.4萬戶18.9萬人易地扶貧搬遷任務,改造危舊土坯房17.3萬戶,群眾住房難問題得到根本解決。
截至2020年底,巴中兩區三縣全部摘帽,699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貧困群眾人均純收入從2013年的2416元增加到10507元,曾經16.3%的貧困發生率成為歷史。
交通是脫貧攻堅的先行官和先手棋,更是鄉村振興的命脈。
“以前路不通,老百姓種的糧食基本不能變現,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村里的土地大片撂荒。”巴州區天馬山鎮寺嶺村村主任周內宗對此感觸頗深。
1993年7月5日,國務院批準設立巴中地區。當時巴中境內沒有鐵路和公路國道線,90%以上的村不通公路。“出門全靠兩條腿,運輸全靠肩和背。”說起當年的情景,南江縣黃峽村村民石長江歷歷在目。
“現在多方便呀,路已經修到各村各戶,汽車開到每個村都沒問題。這個變化太大了!”回顧這些年的交通變化,全國人大代表、南江五郎黃羊養殖專業合作社董事長汪其德仍激動不已,“以前銷售的時候沒有公路,很多地方到不了,現在都能去了。”
“過去村民要走幾十公里山路把羊趕下山,直到有公路的地方才能售賣,最遠的人家往返要花10多個小時。”山區交通不便,汪其德曾十分頭疼。“村路路滑溝深,那些年摔下山慘死的羊不計其數。”
自1993年巴中成立地區至2017年共25年時間里,巴中先后發起兩輪交通大會戰,建成5條高速公路和兩條鐵路,啟動了機場建設,新改建普通國省干線公路660公里、農村公路9500余公里,鄉鎮和建制村都通了硬化路。
2017年,借助黨中央、國務院出臺《川陜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契機,巴中開啟了第三輪交通大會戰,突出“加密、聯網、升級”主攻方向,建成外快內暢、便捷高效的區域綜合交通樞紐。
經過幾年的全面推進,巴中“四好農村路”建設成績斐然。“十三五”期間,巴中全市新改建農村公路3692公里,建成建制村聯網路2670公里、村內通組路7614公里,建成渡改人行橋84座,所有鄉鎮和建制村實現通硬化路、通客車。
截至目前,巴中成功創建1個國家級、3個省級“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全市實現100%的鄉鎮和建制村通硬化路,100%的鄉鎮和建制村通客車。
此外,在完善供應鏈上,巴中建成縣級電子商務發展中心5個、鄉鎮電商服務站193個、農村電商服務點1062個,發展冷鏈物流基地10個。如今的巴中,農村地區“進得來、出得去、行得通、走得暢”,特色農產品出山進村、電商進村、快遞入戶成為現實。
修通一條路,打開一扇門。隨著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廣闊的荒山、青山逐漸被盤活為“金山銀山”。
華山村坐落在平昌縣土興鎮東南方向,早年因高山阻隔,經濟發展滯后。如今,水泥路修到家門口,開車到縣城只需20分鐘左右。
如今,村里建起民宿,發展蠶桑、水產、花椒等產業2200余畝,成了縣城附近有名的度假勝地。2019年,該村接待游客達10.08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00余萬元。
交通動脈的打通,為巴中鋪筑起一條條穿山越嶺的脫貧路、小康路、振興路,厚植了支撐鄉村振興、提升脫貧成效的基礎優勢。
離通江縣城90公里的兩河口鎮,地處巴中東北邊陲,有著“紅軍入川第一鎮”之稱,這里曾因為交通不便,發展極為緩慢,地里出產的苞谷、洋芋還是當地群眾的主食。
龍頭寨村,是兩河口鎮一個典型的“云端村”,這里地處海拔1400米的高寒地帶,是巴中東北部邊陲最為偏遠的農村之一。
2014年底,依托巴中市交通基礎設施的改變,曾經的邊遠山村迎來了投資者,經專家“把脈”,根據當地海拔、氣候等因素,建議開展水果種植,特別是這里的海拔氣候和茂縣類似,更適合種植茂縣脆李。
“我感到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龍頭寨村黨支部書記楊文儒說,有感村里發展脆李種植的決心,更有感于這里淳樸的民風,2015年,成功引進通江縣宏森農林綜合開發有限公司,著手建設集水果、干果、林下經濟、現代鄉村旅游于一體的現代農林科技產業園。
產業園采用“公司+合作社”模式發展1.1萬畝脆李,目前累計戶均增收2000元,預計在今年進入批量投產,豐產期年產值達1億元。
以巴陜高速、巴廣渝高速等骨干通道為依托,堅持要素集聚、產業集群、經營集約,布局建設南江黃羊、恩陽區優質糧油等現代農業產業園區51個,實現年產值96.3億元。
如今,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大國家戰略的推進,巴中抓住“建成成渝地區北向重要門戶樞紐”機遇,加快成為成渝地區北向出川出渝、通達中原、暢抵京津冀、連接“一帶一路”的交通和人流物流等要素流通的重要門戶樞紐。
“太陽出來像明燈,紅軍與我心連心,大家齊心團結緊,挖掉窮根栽富根。”當年傳遍秦巴山區的紅軍歌謠變成現實。在鄉村振興征途上,巴山大地正擊鼓催征,信心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