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應輝 張曉燕

河南郟縣是革命老區。1945年6月至9月,郟縣安良鎮曹溝村因為地理位置優越和群眾基礎好,成為河南第六專區六地委、六專署、六軍分區及禹郟縣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
曹溝革命舊址的窯洞依山而建,與黃土高原上的窯洞非常相似,人稱“豫西小延安”。抗日戰爭期間,郟縣革命老區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對日寇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譜寫了壯烈的豫西抗日斗爭史。
近年來,郟縣依托紅色文化資源,傳承紅色基因,建設美麗鄉村,革命老區繪就一幅鄉村振興新畫卷。走進郟縣,處處能感受到山清水秀、產業興旺、群眾生活幸福的美麗鄉愁。
郟縣紅牛因主產地在郟縣、毛色紅潤而得名,是全國唯一一個以縣命名的地方優良品種,是全國八大良種黃牛之一,被列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
2020年12月,在全國首屆“中國牛·優質牛肉品鑒大會”上,郟縣紅牛雪花牛肉榮獲“高品質牛肉生產推介品種”和全國最高獎“綜合評價優勝獎”。
郟縣利用這一資源優勢,打造郟縣紅牛特色產業,使其成為鄉村振興重要著力點。目前,該縣財政累計投入資金超過兩億元,撬動社會投資5億多元,建成郟縣紅牛規模養殖場95個、養殖專業戶268戶,存欄量恢復到6萬多頭,年產值達20億元。
平頂山瑞寶紅牛肉業有限公司集繁育、育肥、屠宰、銷售、品牌培育于一體,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紅牛產業鏈條。“目前,公司有種牛600頭、牛犢200頭、育肥牛850頭,總共存欄1650頭,和100多戶紅牛養殖戶簽訂養殖協議。”公司負責人李書歧說,“公司生產的雪花牛肉,賣到京滬廣等大城市的高檔酒店,最貴的每斤價格超過千元。”
紅牛養殖讓老區群眾奔上了小康路,農民增收路子越來越寬,日子越過越紅火,2020年底郟縣圓滿完成兩個貧困村、1512戶2507名貧困人口退出任務,絕對貧困人口全部清零。
圍繞打造中原重要的綠色食品產銷基地,郟縣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產業向規模化、綠色化、標準化、品牌化邁進。推進“一鄉一業、多村一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鼓勵發展優質特色果蔬、食用菌等設施農業和特色農業。截至5月,該縣通過“三品一標”認證有機農產品1個、綠色食品農產品達14個、地理標志農產品達3個,完成10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獲批創建國家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40萬畝。
全縣打造紅牛養殖、蔬菜種植等7個“一鄉一業”專業鄉鎮,打造花生加工、香菇種植等“多村一品”專業村114個。郟縣還是全國最大的鑄鐵鍋生產基地,去年,被授予中國鑄鐵鍋之都稱號。
漫步在東城街道王家莊社區,如詩如畫的美麗環境令人賞心悅目,一泓碧水穿村而過,月季花、荷花、夾竹桃悄然開放,別致恬靜的農家院干凈整潔,村莊內黨建廣場、黨建宣傳墻、紅色電影海報一條街、廉潔文化長廊……濃濃的紅色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2018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在郟縣拉開帷幕,加快推進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廁所革命、村莊亮化綠化美化等工作,整體提升村容村貌。

位于郟縣廣闊天地鄉的鑄鐵鍋生產基地。
郟縣挖掘整合紅色文化資源,將“紅色元素”融入老區鄉村建設和項目建設中,用紅色文化提升鄉村顏值,以環境宜居提高群眾生活品質。
革命老區核心區曹溝30多處紅色遺址得到修繕保護和開發,建成面積1300平方米的八路軍豫西抗日紀念館,紀念館前的廣場上,塑造了八路軍豫西抗日主題群雕。以前,曹溝村位置偏僻,交通不便,郟縣投入專項資金解決該村群眾吃水問題,修通了通往曹溝村的高等級旅游公路,拆違拆舊,村莊面貌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如今的曹溝村舊貌換新顏,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形成陶瓷等主導產業,村民走上脫貧致富之路。美麗村莊與群山青黛相映生輝,紅色文化載滿鄉愁記憶,曹溝村成為4A級紅色景點,吸引旅客紛至沓來。
“家家住上了新房,通了公路,買了小轎車,村里有了產業,家里有了存款。”村民李秉遠說出曹溝村翻天覆地的變化。
目前,郟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任務全面完成,建設縣級鄉村振興精品示范帶兩條,建成鄉級鄉村振興循環圈11條。累計建設村級公廁430座,其中水沖式346座。累計建設戶用衛生廁所10萬余戶,普及率90%。
在城鄉配備保潔人員,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存放、村收集、鄉鎮及時轉運、縣集中無害化處理,為村民營造了一個干凈的生活環境,農村垃圾得到徹底整治,被列為河南省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示范縣。
籌措涉水資金26億元,落地開工廣闊渠和恒壓灌區提質增效工程等重點項目9個。自籌資金2687萬元,歷時4個月完成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一期工程,縣城南部實現一泓清水潤鄉村的美景;新改建縣鄉道路11條30公里,“四好農村路”建設提檔升級,創建成為省級綠色交通示范縣。
持續開展礦山生態恢復與治理,新增治理面積6982畝。2021年春季國土綠化,新增造林5.12萬畝,占省市目標任務的161%,綠色已成為郟縣的最亮麗底色。全縣377個行政村,累計創建人居環境示范村274個。
城鄉建設水平持續提升,城鄉環境更加優美,郟縣成功創建為國家園林縣城,姚莊回族鄉被評為河南省首批美麗小鎮,成為全省首家全域4A級旅游景區,廣闊天地鄉入選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鄉鎮,黃道鎮王英溝村被授予全國十大最美鄉村。
去年,郟縣創建國家A級景區4家,榮獲“全國百佳旅游目的地”。今年,郟縣的河長制湖長制和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兩項工作,獲得國務院督查激勵,是河南省唯一榮獲兩項激勵的縣。
伴隨老區人民生活質量的穩步提升,教育、衛生等民生事業也快速提檔升級,郟縣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評估認定,成功創建全國健康促進縣,全縣老百姓的獲得感越來越多、幸福感越來越強。
華燈初上,冢頭鎮陳寨社區孝文化廣場一派祥和景象:休閑長廊里三三兩兩的村民聊天休閑,廣場上農家婦女或踩著鼓點扭著秧歌,或和著音樂跳起時尚的廣場舞……
郟縣堅持鄉村產業發展與現代鄉村文明融合,促進農民既富“口袋”又富“腦袋”。要唱戲,先搭臺,郟縣通過政策扶持、財政補貼、引入社會力量參與等多方面支持,建起設施完備的鄉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村文化廣場、農家書屋等,為當地百姓構筑起了精神文化家園。目前,全縣建成16個紅色主題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386個村文化廣場、377個農家書屋、60個村史館,累計建成日間照料中心和農村幸福院102家,惠及3800余名貧困和鰥寡孤獨老人。
在黨史學習教育中,郟縣組織“政策走心、宣講走親”百村千場新時代文明實踐走基層活動,理論宣講、志愿者服務、文藝演出等活動也相繼走進村莊,在潤物細無聲中厚植愛黨愛國情懷,引導群眾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豫味老家·鄉愁郟縣”成為老區鄉村振興的響亮品牌。
為助力老區鄉村振興,郟縣以紅色文化培育人,以老區情感留住人,近年來有1萬多名“鄉土人才”返鄉創業,投身老區建設。在2020年底和2021年初全縣村“兩委”換屆選舉中,該縣共選配具有大專以上學歷168人進入“兩委”,40余名優秀創業人士返鄉任職,基層黨組織的創新力和戰斗力顯著增強。
薛店鎮獅子口村的王孝甫2011年大學畢業后應聘到北京一家農業科技公司上班,后來他回村創業。2021年1月,村級“兩委”換屆選舉中,31歲的王孝甫當選村委會副主任。他說:“建設好家鄉老區,咱回來就想貢獻一份力量。”
該縣組織培訓農技人員,創新“活課堂、活教材、活教法”的培訓理念,開展“訂單式”“定向式”培訓,把培訓班辦到村鎮、學校、田間地頭。
今天,這方承載紅色記憶的土地,煥發出勃勃生機,日新月異的變化讓群眾感受到生活幸福指數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