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婉潔 李文一

蔚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宜興社區
革命老區河北蔚縣,脫貧摘帽前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燕山—太行山特困片區縣。
為破解“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難題,促進貧困群眾實現跨越式發展,“十三五”期間蔚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6115戶1349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832戶7555人,圍繞“搬得出、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目標,努力把每一個安置區建成和諧有序、綠色文明、創新包容、共建共享的一流社區。
南楊莊宜興社區是蔚縣最大的平房安置區,2017年底建成,2018年初搬遷入住,占地186畝,安置了來自8個鄉鎮南北兩山112個村莊共860戶1526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
該社區堅持以黨建工作為引領,以服務管理為保障,以產業覆蓋為支撐,以文化建設為動力,創新社區管理模式,為搬遷群眾打造幸福家園。
針對搬遷安置社區需要解決的問題多、雜、難的實際,蔚縣以黨建引領為切入點,成立社區黨支部,選派優秀退休校長擔任支部書記,選拔搬遷村管理經驗豐富的黨員充實支部班子,以黨建帶群團、以黨建帶服務,確保貧困群眾能夠感受黨的關懷。
同時,完善了水、電、路、暖等基礎設施,配建便民服務中心、學校、衛生室、超市、理發店、食堂等公共服務設施,搬遷群眾的生活更加便利。為及時解決社區建設中遇到的問題,通過主要領導調度、包社區領導協調、部門和鄉鎮具體實施等方式,努力提升搬遷群眾的滿意度。
“民有呼聲、我有回應,民有困難、我來幫助,民有矛盾、我來調處”是宜興社區干部的服務準則,也是社區黨建工作的基礎。宜興社區黨支部副書記、居委會主任余建新表示,他們既是社區干部,更是物業服務人員。
社區黨支部還創新社區管理,實行區、排長管理模式,選舉6個區長、70個排長義務履職,組織社區群眾開展“移除舊風俗、改變舊習慣、建設新家園”活動,提升社區環境和生活質量。
通過技能培訓、業余文藝隊、社區公益崗、扶貧組織等活動形式,許多貧困群眾找到了第一份工作,領到了第一份工資,街坊鄰居間溝通交流也多了。
踐行“群眾需要什么就做什么”的服務理念,通過制定文明評比制度,開展幫老扶弱互助活動,建立孝心養老基金激發子女對老人的孝心,增進鄰里友情,使搬遷群眾從不熟悉到好鄰居,逐步融為和諧的一家人。
搬出來,穩得住之后,如何讓搬遷戶在家門口有事做,能致富呢?為幫助社區居民穩定就業,走上脫貧致富之路,南楊莊鄉黨委、政府加大引導幫助力度,利用蔚尚田園綜合體、金瑞德食品有限公司、環衛公司等周邊企業,幫助270多名群眾實現穩定就業。
建立宜興社區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對社區搬遷群眾進行技能培訓,278名家政服務、縫紉技術學員結業受益。同時,建立就業信息服務平臺,提供保潔、綠化、公益崗位等信息,300多人就業。創辦箱包、制衣扶貧車間,160多名搬遷群眾實現穩定增收。
原居住在蔚縣草溝堡鄉大臺子村的章蘭,參加完縫紉技術培訓班后,在家門口的扶貧微工廠找到一份工作。“現在一早一晚,跳跳廣場舞,身體越來越好,已經很少吃藥啦!”章蘭激動地說,“真沒想過自己還能掙錢,現在的日子越過越好。”
社區黨支部還制定了《宜興社區居民文明公約》及《宜興社區居民行為守則》,倡導“勤為本、儉持家、孝當先、嚴教子、寬待人、和為貴”,逐步實現鄉風民風根本轉變。
成立社區文藝隊、秧歌隊開展義務演出,豐富居民文化生活。繪制文化宣傳長廊,倡導新風氣,樹立新觀念,增強搬遷群眾的內聚力和歸屬感。
通過開展匯聚愛心、傳遞關愛、積分改變習慣、勞動改變生活活動,評比“五好文明家庭”“美麗庭院”,培樹孝老愛親先進典型,激發社區居民積極主動參與社區建設的內生動力,營造人人為建設一流社區服務出力的良好氛圍。
隨著宜興社區服務管理經驗的逐步成熟,蔚縣先后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社區規范化建設的意見》《蔚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社區暫行管理辦法》和《關于進一步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基層組織建設的實施意見》等指導性文件。
依托21個配套產業園區和扶貧車間,通過積極與北京密云區勞務協作單位聯系對接,幫助2628人實現縣內縣外穩定就業。
堅持把扶智作為增強社區群眾造血功能的治本之策,組織1100余人次接受培訓。針對全縣安置區脫貧人口7555人,安排保潔、綠化等公益崗位320人,人均增收3500元。安排公益事業用工1380人,人均增收1200元。
從扶貧微工廠、居家養老中心、衛生服務站、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新服務,到電子監控、代繳電費終端設備、自動取款機、“易鍵呼”等新物件,搬遷群眾生活條件明顯得到改善,吃水、用電、上學、就業、就醫等都不再是難題,特別是一攬子為老年人提供的專屬服務,讓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的夢想照進了現實。
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關鍵在于后續扶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蔚縣正持續圍繞安置區群眾的融合發展,聚焦鄉村產業振興、鄉村人才振興、鄉村文化振興、鄉村生態振興、鄉村組織振興五大目標,全方位立體式打造安居社區、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