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鵬 陳騰飛
6月1日上午,院線電影《王杰》開機儀式在山東金鄉縣王杰紀念館舉行,英雄王杰是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金鄉縣是其故鄉。
金鄉是魯西南革命老區,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劉少奇、鄧小平、劉伯承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在這里留下戰斗或生活的足跡。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金鄉縣努力走出了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就,經濟結構不斷優化,人民福祉持續增強。
“世界大蒜看中國,中國大蒜看金鄉。”如今,被譽為大蒜之鄉的金鄉,通過大蒜產業,致富的“金蒜盤”正越打越響。
說起金鄉的大蒜,就繞不過最先“將大蒜變豬肉”的崔口村。
端午節當天,記者走進山東金鄉崔口村。
“現在很幸福,住的房子又大,環境還很好,和城里比起來更方便。”村民尋紅芬一邊吃著香甜的粽子,一邊笑著告訴記者,“這房子都是村里給蓋的,里面燃氣、暖氣、水、電齊全,屋外還有個院子,老年人喜歡種點菜、養養花都可以。這都是沾了大蒜的光?!?/p>
與眼前景象形成鮮明對比,上世紀70年代末期的崔口村,還是金鄉縣兩個吃救濟糧的村子之一。
1982年,時任崔口村黨支部書記的韓允其將致富的路子寄托在價格高、效益好的大蒜上,決心帶領大家大面積種植大蒜。
可是當時,崔口人餓怕了,村民們寧愿種麥子少收,也不愿冒險種大蒜。
韓允其說:“不換腦子就永遠吃不上肉,種大蒜是咱們村摸索的致富新路子,作為黨員,咱們應該給老少爺們兒帶好頭!”
于是,為了走出貧窮,村支部采用黨員包戶的形式,帶領村民推廣大蒜種植、跨省購買良種、建設大蒜市場、發展大蒜倉儲和國際貿易,并采用“村企合一”的形式成立了企業。

剛剛從田間地頭豐收的大蒜
就這樣,在歷屆村支部的帶領下,村里的大蒜產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單一到多樣,逐個破解了“大蒜沒人種、種了沒處賣、賣剩了沒處存、種多了沒競爭力”等諸多難題,先后完成了大蒜規模種植、收購、冷藏、加工、出口、研發……在大蒜串起的產業鏈上,崔口村村民發生了由農民到商人的角色轉變。
現在,崔口村860余畝村域土地上,云集著110余家企業,全村80%家庭擁有冷藏加工企業,年冷藏大蒜能力近30萬噸,固定資產6.5億元,年工業總產值7.2億元,年銷售額逾20億元,年出口量8萬噸。
村集體有了錢,就給村民規劃建設了“別墅”。村內配套的道路、墻面粉刷、綠化、修建管道等公共事務也全部由村集體投資,村民不需拿一分錢。
全村適齡兒童全部免費入學,60歲以上的老人,均可免費入住村敬老院。村里每年還會為村民購買銀齡安康和治安保險。
隨著崔口村大蒜產業越做越大,金鄉縣將崔口村致富的成功經驗,迅速推廣到整個縣。
1989年,市場變化始料未及,大蒜跌到幾分錢一斤仍賣不掉,金鄉的路邊、地頭,到處都是蒜農倒掉的大蒜,全縣蒜農損失上億元。
然而,經過“悲慘的豐收”后,金鄉大蒜種植面積不減反增。該縣通過大力推廣地膜覆蓋、配方施肥、化學除草等科學種植技術,產量大大增加,品質也得到極大提升。
金鄉隨即成為全國大蒜種植面積最大、總產量最高、品質最好的縣。大蒜不僅沒有滯銷,反而被搶購一空。這歸功于金鄉大蒜的品牌效應。
1993年,金鄉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了金鄉大蒜新聞發布會,向國內外推介金鄉大蒜。
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推銷一個縣的農副產品,這是頭一次。經此一推廣,世界各地的商販慕名而來。金鄉順勢建設了商品蒜基地和大蒜交易市場,并出臺服務、費用、交通、安全等方面優惠政策。金鄉大蒜從此名聲大噪。
1996年,金鄉縣被評為“中國大蒜之鄉”。2001年舉辦了首屆大蒜節。此后,金鄉大蒜節每年都以大蒜論壇、大蒜博覽會、大蒜研討會等多樣化的形式召開,一直延續至今。
“金鄉有機大蒜”連續9年榮獲中國國際有機食品博覽會金獎。金鄉還開通了運行濟寧內陸港,建成全國首個服務縣域經濟國檢貿易便利化服務中心,全國首條全集裝箱出口冷鏈班列—“金鄉大蒜號”駛入國際軌道,被評為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
如今,金鄉縣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大蒜種植培育、儲藏加工、貿易流通、信息發布和價格形成五大中心。金鄉因此贏得了“世界大蒜看中國,中國大蒜看金鄉”的美譽,形成了金鄉大蒜“買全國、賣世界”的地位。
截至目前,“金鄉大蒜”品牌價值達218.19億元,多年保持全國縣級單一農產品出口創匯第一縣。2020年,該縣成功舉辦國際大蒜產業博覽會。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以全省第一、全國第三的成績通過首批認定。
金鄉已經把“小蒜頭”培植成縣域經濟起飛的“大龍頭”,蝶變為強縣富民的主導產業。
眼下,正值新蒜上市季,大蒜價格是蒜農最關心的事情。
“蒜你狠”“蒜你賤”“蒜你能”“蒜你完”等帶有調侃性的詞語時常牽動著人們的神經。這也側面反映了金鄉大蒜產業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
一方面大蒜價高時,新蒜農盲目跟風種植,導致當年大蒜種植面積大,但預期收益并不高;另一方面,大蒜價低時,蒜農基本收不回成本,種植積極性下降,蒜賤傷農現象凸顯。同時,部分經銷商囤蒜炒蒜,大蒜價格更如坐過山車,波動劇烈。而金鄉的特色“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卻讓這里的蒜農吃了“定心丸”。
“因為我們每年都購買大蒜保險,無論價格跌多慘,保險公司會根據標準給咱補齊,賠不了?!彼廪r韓世忠氣定神閑地告訴記者。
金鄉蒜農憑土地確權證登記的大蒜種植面積進行投保。保險期間大蒜實際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視為保險事故發生,保險公司對跌幅部分進行相應賠付,高于目標價格時不發生賠付。保費由投保農戶自行承擔40%,各級政府補貼60%。
“蒜農通過參保,以少量的保險費用支出,把不可預知的市場風險轉移和分攤了出去?!苯疣l縣發展改革局的負責同志介紹說。
據了解,金鄉縣率先在山東省開展大蒜目標價格保險工作,幾年來全縣累計投保大蒜和蒜薹目標價格保險242萬畝,累計賠付農戶4.9億元。其中,2021年,金鄉縣大蒜保險目標價格為1.73元/斤(地頭銷售價),全縣計劃承保畝數為60萬畝,保險金額為1800元/畝,總保費為126元/畝,投保農戶自行承擔50.4元,各級政府承擔75.6元。
大蒜目標價格保險的實施,降低了大蒜產業的風險,從而吸引更多生產要素投入其中,對于鞏固提升金鄉大蒜產業競爭力、推動大蒜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起到重要“助推器”作用,保障了全縣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推進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斷夯實大蒜產業支撐帶動鄉村振興的主導地位。
大蒜是老百姓菜籃子里不可或缺的調味品,很多菜品的制作離不開大蒜,有的菜甚至將大蒜作為主角。
但是,一頭普通的大蒜,市場價也就兩塊錢。然而,在金鄉,一頭大蒜經過特殊的發酵工藝,就能成為一種具備保健功能的黑蒜,在國際市場上一頭可賣到50多元錢。一個從白變黑的過程,附加值就增長幾十倍,大蒜頭搖身一變成了“金疙瘩”。
在金鄉經濟開發區食品產業園,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金鄉致力于發展大蒜精深加工,推動大蒜農業向大蒜工業轉變。
目前,該食品產業園年加工能力達120萬噸,已成為全國體量規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加工門類最全的大蒜精深加工專業園區。
為支撐大蒜產業健康發展,金鄉縣加強科技研發。目前,全縣擁有院士工作站兩家、博士工作站兩家、國家級檢測中心一家、省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7家,引進各類專家30位,實施蒜片加工廢水資源化再利用等科研項目31項,農業科技貢獻率達68%,有效提升了產業園科技裝備水平。
研制開發出黑蒜制品、大蒜多糖、硒蒜膠囊等40余種深加工產品,實現了大蒜從調味品到食品、保健品、醫藥品的全產業鏈生產,進一步拉長了大蒜產業鏈條,提升了大蒜附加值。
6月下旬,在金鄉大蒜國際交易中心,收購商雇傭的農民工在挑選大蒜裝袋。在大蒜交易旺季,吸引了眾多農民工前來“淘金”,其收入每天可達200到300元不等。在老百姓的眼里,金鄉沒有“農閑”時節,一年四季在各個大蒜企業打工的農民工熱情不減。
山東鑫諾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杜曉彬說:“企業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讓農民在農忙時種蒜,農閑時變身工人,參與加工、銷售等其他產業環節,享受多重收益?!?/p>
隨著大蒜企業越來越多,企業用工為當地蒜農解決就業提供了保障。過去,百姓種完大蒜后,都會到外市外省打工。如今,蒜農們在家門口就能掙錢了。
金鄉經濟因蒜而強,人民因蒜而富。
金鄉大蒜產業集群經過多年的發展演變,分工高度細化,不同類型的企業在產業價值鏈上各司其職,在享受聚集效應帶來的發展紅利的同時也為其上下游企業提供相關配套和服務,充分發揮集聚效應。
一些龍頭企業快速成長,讓產業集群的影響力迅速擴大,拉動地區經濟實現“臺階式”提升,為城鄉融合提供了強大的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