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梁 朱浩銓

“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青山那個綠水(哎)多好看……”一首膾炙人口的沂蒙小調,是多少人心中忘不掉的回憶。曾經的沂蒙山,好山好水好風光,但沂蒙山區卻一直給人的印象是,革命老區,風景雖好,但貧困也是這里的代名詞。改革開放初期,沂蒙山區還是全國18個連片貧困地區之一。
印象停留在腦海里。6月初,記者來到沂蒙山區腹地,位于蒙山之陰的蒙陰縣,在這里曾經發生了一場關系到解放戰爭前途命運的大戰——孟良崮戰役。初夏時節,行走在蒙山山區,貧窮落后早已不再,因為這里的山好、水好,除了發展現代農業讓山區農民擺脫了貧困,打好“綠色生態”這張牌,更是讓老區群眾吃上了旅游飯。
據介紹,這些年,蒙陰縣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既讓山頭綠起來,也讓群眾富起來,繪就了一幅從綠起來到富起來、美起來的生態畫卷。
位于蒙山北麓蒙陰縣桃墟鎮的百泉峪村,原名狼虎峪,曾經這里偏遠、荒涼,村民常年溫飽都難以解決,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村民靠扒山皮、賣資源維持生計,開山取石、亂砍濫伐將整個村破壞得千瘡百孔。
村支部書記方國明上任后,從關停采石礦開始,帶領群眾治理礦坑、植樹造林,大力發展林果產業,探索走出了“靠山養山、栽樹豐山”的新路子。很快,在方國明帶領下,發展果園1600多畝,村民解決了溫飽,收入從不足千元增加到5000多元。
溫飽解決了,方國明又想著怎么把百泉峪這個偏僻小村搞出特色,讓村民富起來。“我以前在外面開過飯店,所以就想著讓村里開一些農家樂,把游客吸引到這兒來,帶動村子的經濟發展。”方國明對記者說。
說干就干,方國明帶領著不到300名村民整山治水,修塘筑壩,同時,村“兩委”研究出臺農家樂補貼獎勵辦法。奈何村民怕擔風險不買賬,方國明便讓青島上班的女兒女婿回到家鄉,帶頭開了第一家農家樂“古槐山莊”,當年就收入超過5萬元。村民看到了奔頭,紛紛效仿,方國明也沒有保留,把自己精心獨創的百泉醉鴨、清水燉鵝等特色菜品“秘籍”拿出來給村民分享。
在他的帶動下,百泉峪村已經經歷了多次鄉村旅游升級,如今,全村已發展38戶農家樂,每戶年純收入20余萬元,家家戶戶住上了小洋樓,也帶動了周邊村莊150戶農家樂的發展。
沿著百泉峪村自行修筑的柏油環山路行至高處俯瞰村莊,家家戶戶有著天藍色屋頂的小洋樓,坐落于潺潺泉水之間,曾經的采石場,也變成了一家三星級酒店,目前正在擴建中,將原有的礦坑完美覆蓋。
“保住綠水青山,就不愁沒有金山銀山。”方國明信心十足地對記者說。
百泉峪村所在的桃墟鎮,是非常典型的生態農業鄉鎮,百泉峪村因為有了致富帶頭人方國明而搞起了鄉村旅游,但這并非所有村莊都能復制。于是,近年來,桃墟鎮充分發揮桃樹種植的傳統優勢,發展起蜜桃產業,當地群眾收入也是節節攀升。“現在人均種植桃樹1.5畝,每畝年產值根據不同桃子品種,可以達到一到兩萬元,有些種桃大戶,年收入過百萬也不稀奇。”桃墟鎮黨委書記張寶華向記者介紹,“此外,我們還有板栗種植、長毛兔養殖等產業,可以說,百姓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絕不比城里差。”
“從小到大,我遇到很多人都說我愛做夢,可是,我真就把這個夢做成了!”
桃墟鎮安口村,47歲的吳西來熱情地把記者迎進一片板栗樹林,這是他承包的一片百年以上的老樹林,在這里他打造了“樹上村莊”“樹上餐廳”。坐在樹下的板凳,說起他的創業故事。
“小的時候,我們這兒是真窮啊,人們說的老區窮,我小時候感觸可深了。我記得就我上小學的時候吧,我的夢想就是過年能吃上一頓帶肉的餃子。”吳西來回憶說,“出村的路都是不到一米寬的土路,趕上下雨下雪,就別想出門了。至于自家山地產的山貨,只能隔三差五鎮上有集才能賣一點,或者換糧食,別提多苦了。”
到了1997年,吳西來二十來歲,在家待著不是個事,他就跑到蒙陰縣交警隊辦的駕校去學車。在這兒,他成了別人取笑的對象。“那時候,學車的人要么家里有點關系,能去政府部門或者企業開個車,或者就是幾家親戚朋友湊錢跑運輸。我那時候愣乎乎的,別人問我學了車要干啥,我說以后要買小車自己開。”一下子,吳西來成了駕校里的名人,人人笑他是個愛做夢的小伙子。
然而,20多年過去了,沂蒙山區實現了村村通柏油路,戶戶通硬化路,家里有小汽車的村里人越來越多,當年嘲笑吳西來的人,也許想不到吳西來的夢越做越大,做成了“大老板”。
2000年,吳西來別出心裁地在產量低的老齡栗樹上建起“樹上餐廳”,獨特的就餐體驗吸引了大批游客。隨著“樹上餐廳”名氣越來越大,游客越來越多,吳西來又辦起了民宿,生意做得紅紅火火。“去年我們接待游客約10萬人次,營業額達到1000多萬元。”逢節假日游客多的時候,吳西來還會從周邊村子雇傭幾十名村民幫忙,每人每天工資有150元。在他的帶動下,村民紛紛辦起農家樂,吸納當地百余名閑散勞動力就業,安口村成為臨沂市、蒙陰縣發展鄉村游的“明星村”。
“過去我也嘗過窮的滋味,所以我覺得我把生意做大了,也要承擔社會責任。”如今,吳西來不僅會優先雇傭周邊的貧困戶來“樹上村莊”務工,還會定期慰問、幫助家中無勞力的低保戶、孤寡老人。
2000年到現在,吳西來在山野之間堅持著,有坎坷,有收獲。“他們都叫我山野先‘瘋,是瘋子的瘋,我堅持下來了,證明我‘瘋得有道理。我會一直把生態旅游這碗飯做好。”
1985年,當時只有24歲的陶云花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嫁到了當時有名的貧困村——蒙陰縣垛莊鎮黃姑庵村的自然村椿樹溝,所謂的溝,真的就是蜿蜒大山里的一條山谷。這個自然村,一直到今天也還是16戶村民、50多口人。
陶云花和老伴在自家的農家樂接待了記者。潺潺山泉從她家的院中流過,周圍是郁郁蔥蔥的山林,空氣中彌漫著醉人的板栗花香……
“那時候是真的窮啊,家里蓋個房,得背著磚頭、水泥進來,結婚后買個自行車,只能騎到村子下面一里多之外的地方,再扛著上來。要說那路,真就是一尺多寬。”回憶當年,陶云花的老伴賀慶中說,“家里就靠著山腳的一點薄田種點糧食,養點山羊,再時不時上山采點山貨過活。”
就這么窮了快30年,2014年,陶云花兩口子終于迎來了生活的轉機。那一年,中央電視臺《舌尖上的中國》節目選取了椿樹溝村的一戶人家,將最正宗的山東煎餅與最接近自然的村子一起宣傳了出去。游客慕名而來,政府為了方便游客,把柏油路修到了山上。“縣里和鎮上連續來人考察,鼓勵我們辦農家樂,前前后后給我們投入了20萬元,這才有了今天的規模。”陶云花說。
陶云花的農家院沒有圍墻,游客隨時隨地能看到秀美的山林,隨時隨地能聽到泉水叮咚。游客最多的時候,陶云花的農家院能接待100多人同時就餐、30人同時住宿。如今,兒子、兒媳都回到小院幫忙經營,這戶山里人家的日子過得舒心極了。陶云花高興地說:“年利潤能達到20多萬,我也有錢了,給兒媳婦和孫子都買了保險!以前一直怪我嫁了窮人家的姐姐們,現在也都特別羨慕我。這一切,真的要感謝我們的黨,是他們給了我這好生活!”
陶云花說,椿樹溝有原汁原味的好生態,有純凈的山泉,所以她要把特別原生態的鄉村美食帶給每一位游客。
在蒙陰縣,像百泉峪、椿樹溝這樣的美麗村莊還有很多,像陶云花這樣的鄉村創業者也為數眾多,而這些美麗村莊、鄉村創業者靚起來、富起來的根源,就是蒙陰的好山好水。正如蒙陰縣委書記王麗云所說,將生態優勢轉化為惠民富民的新增長點。“十四五”時期,蒙陰縣委、縣政府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先行示范區、全國知名高品質康養勝地等“五大發展目標”,大力推進“南接北融”,著力將蒙陰打造成為濟南和長三角地區休閑旅游“后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