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維

河水清亮,魚蝦成群。漫步沙溪河畔,不僅能呼吸新鮮的空氣,還能觀賞兩岸閩學文化長廊。水清岸綠,儼然一幅徐徐展開的生態畫卷。
地處福建省中西部,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區是一座紅色革命之城。
1928年成立的中共沙縣特別支部是閩西北第一個基層黨組織;彭德懷、滕代遠、楊尚昆等老一輩革命家曾率東方軍創建沙縣蘇區。
河網密布,水資源豐富,沙縣域內有河流60條。
過去的幾年間,沙縣區積極開展綜合治水試驗,全力做好治水、護水、管水、用水“四水”文章。聚焦民生痛點,打造出全域治水的沙縣樣板。
曾經以臟臭聞名的富口溪,如今實現了華麗轉身。
2019年以來,富口溪富口鎮流域多家造紙廠、化工廠、生豬養殖場被關停取締,生活垃圾實施統一清運。與此同時,開展河道清潔行動。
為整治河道,富口鎮先后投入2000多萬元,建設了污水處理廠,并通過實施河長制對河道進行長效化管理。
隨著水質變好,富口溪多年不見的魚蝦再次多了起來。
過去的3年來,沙縣整合各部門治水項目97個,總投資29.32億元,其中水利項目66個,總投資20.5億元。富口溪的改變,是沙縣“治水”的一個縮影。
經過3年努力,全縣水環境質量實現全面達標,全縣主要流域水質Ⅰ~Ⅲ類水比例、小流域Ⅰ~Ⅲ類水比例、行政交界斷面水質達標率、飲用水水源水質Ⅰ~Ⅲ類水比例均達100%。
“治水”是一項系統工程,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局部治理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河流的綜合治理行動中,沙縣從源頭生態、沿岸環境、河道水質等方面發力。
除了水質提升外,沙縣還將河道整治與公園建設相結合,把公園建設在岸上,使河岸成為群眾休閑鍛煉的好去處和亮麗的風景線,真正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
以“一帶兩區多節點”“一鎮一特色”“一段一風景”為形象目標,沙縣全盤謀劃,建設生態親水設施,保留河道鄉愁野趣,配套城市景觀休閑。
堅持生態立省,福建省是全國首個生態文明試驗區,而沙縣是福建省首批4個“綜合治水試驗縣”之一。
為保障試點工作穩步推進,沙縣分別成立“綜合治水試驗縣”項目指揮部和“綜合治水試驗縣”重大工作推進組,抽調縣住建、環保、林業、國土、農業等部門相關人員,統一指揮、協調和推進“綜合治水試驗縣”工作。
事實上,整治涉水違法行為,一直是各地最難啃的“硬骨頭”。
2018年1月,沙縣生態綜合執法局掛牌成立,這個全新的生態執法機構主要依托沙縣森林公安隊伍,同時整合多個職能部門組成。
沙縣提供的一份資料顯示,為實現治水體制機制的創新突破,機構改革分“三步走”:
第一步集中了礦山環境保護、涉水環境保護、水污染防治等7個領域的73項行政處罰權;第二步以森林公安隊伍為主要力量,從水利、國土等部門抽調人員,組建生態綜合執法局,依法獨立開展執法工作;第三步由省法制辦專門組織綜合執法考試,全體執法人員參加考試并取得綜合執法資格。
除了機構改革外,沙縣還將生態理念融入規劃設計、施工建設的各個環節,通過生態護岸、灘地保護與修復、取締非法采砂等綜合舉措打造安全生態治理新樣板;通過明晰產權、實地測繪、摸底調查、公示登記,探索水利產權證抵押按揭貸款,將“活權”變“活錢”……
福建省水利廳廳長賴軍曾點贊沙縣治水經驗,將其歸納為“高度重視、創新實干”,認為沙縣在體制上有突破,在做法上有新意,取得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從制度層面下功夫,沙縣不僅破解了生態治理“九龍治水”的難題,也繪就了山清水秀魚兒歡的生態畫卷。
通過3年多的努力,沙縣交出一份靚麗的答卷,實現了“水系暢通、水體清潔、水質優良、水景美麗、供水保障、防洪安全、機制靈活、管養到位”的目標。
如何推動生態效益變成廣大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紅利?
以入選“綜合治水試驗縣”試點為契機,沙縣針對不同流域水系特點,策劃一批大項目、好項目。
作為我國南方重點林區縣,沙縣森林覆蓋率76.3%,山、水、石、林、洞一應俱全,先后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級園林縣城、全國優秀旅游縣、省級生態縣等殊榮。
在開展全域綜合治水的過程中,結合產業結構調整,沙縣全力做好借水興業文章,建設了七峰疊翠、一河兩岸、龍湖公園等一批特色鮮明的水文化旅游景點。
“下一步,沙縣將以美麗河湖為紐帶串起美麗鄉村,依托綜合治水產生文化、景觀效益。”接受采訪時,沙縣水利局總工程師吳文輝表示,在打造東溪、畔溪、墩頭溪等一批具有“城中公園、鄉中田野”特色的水利風景區的基礎上,挖掘夏茂溪、高橋溪等河道周邊鄉村旅游資源,助推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