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村小規模學校的發展面臨經費相對不足、設施設備配置不均衡、組織結構分散、教師數量少且老齡化嚴重、生源流失現象頻繁等困境。基于上述困境,從小規模學校的形成及現狀、制約學校發展的因素、解決的辦法及建議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小規模學校;困境;建議
一、小規模學校的形成及現狀
瓜州縣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縣域面積2.41萬平方千米。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瓜州縣服從工作大局,積極配合做好各類移民項目實施工作,妥善接收安置了“兩西”、疏勒河、九甸峽三大項目移民以及外來租地務工農民。20世紀80年代,全縣有農村學校48所,到2009年增加到86所,且有72所學校附設幼兒園。農村學校增加44.2%,農村幼兒園增加49.5%。在校學生人數由20世紀80年代的7453人,到2009年增加到14520人。農村學生人數增加51.3%。20世紀80年代,全縣有農村教師457人,且24.5%是代課教師,到2009年增加到972人,教師人數增長了53%。大量移民的涌入使該縣農村學校數和學生數猛增,使本就脆弱的教育環境更是雪上加霜。
二、制約學校發展的因素
縣域經濟水平制約學校發展。縣域經濟發展緩慢,財政投入不足,學校發展乏力。落后的狹隘觀念禁錮了人們的思想。“讀書無用論”的思想在農村普遍存在,有些家長甚至是根深蒂固,他們把孩子送到學校的目的不是讓孩子學知識、長本領,而是在老師的看護下年復一年地長大[1]。小規模學校生源減少且構成復雜[2]。教師隊伍水平參差不齊。鄉村小規模學校師資建設的困境與“學校小”和“農村”的劣勢有關。在這種雙重劣勢以及兩者惡性互動的情況影響之下,鄉村小規模學校的師資建設在數量、質量和結構等方面均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困境。隨著社會的發展,院校招聘成為學校教師補充的主要渠道,來自不同地域、專業背景的教師聚集在同一個學校,生活習慣不同,文化沖突嚴重,教師關系緊張,而且流動性大,造成教師隊伍不穩定。
三、解決的辦法及建議
1.加快推進落后地區教育全民化進程
我們應大力弘揚尊師重教、讀書成才的優良傳統,讓優秀文化成果惠及千家萬戶,動員社會多方參與,教育引導廣大學生家長學法、知法、守法,從根本上摒棄讀書無用的陋習,讓家長認識到知識可以阻斷代際貧困傳遞。教育行政部門督促學校宣傳落實好教育政策,關心、關愛學困生和特殊群體學生,讓他們真正感受到學校的溫暖和學習的快樂,消除厭學心理。
2.多措并舉,加快教師專業成長
穩定而優秀的教師隊伍是促進學校發展的不竭動力。(1)有計劃地調整一線老教師轉崗,用其經驗所長,避其知識短板。(2)有計劃地補充缺額教師和專業教師,提高教師的入職標準,在教師招聘過程中既要考慮學歷水平更要考查專業水平。(3)教育主管部門從宏觀上出臺行之有效的教師培養、培訓規劃,督促學校抓好落實,并通過外出培訓、實崗鍛煉等方式進行培養青年教師和校長隊伍。(4)落實學校主體責任,學校要制訂詳細的教師成長計劃,將教師培養、培訓作為一項基礎性、長期性工作來抓。(5)關心、關愛教師,尊重差異,營造更具有人文氣息的學校環境,吸引教師,留住教師,形成鄉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
3.科學規劃學校中長期發展
(1)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一方面要積極爭取國家對落后邊遠地區的財政支持,另一方面要合理地用好已有的項目資金。(2)真正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通過人大監督,讓政府保障教育發展的資金,并且有計劃地增加教育投入,使教育持續穩定地發展。(3)積極穩妥地加快學校布局結構調整,整合一部分規模小、師資力量薄弱的小規模學校,這樣一則可以解決學生上學難、師資不足的問題;二則可以讓更多的學生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4)深度挖掘學校發展潛力,從科學的管理入手,充分調動廣大教職工的積極性,和社會各界力量共同為學校發展貢獻力量[3]。
4.強化教育督導,助力學校發展
辦好小規模鄉村學校,既是當前脫貧攻堅的重要任務,也是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的應有之義,更是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之舉。督導是促進教育公平和教育發展的有效途徑,將教育督導作為一種常態化而不受其他因素干擾的工作有十分深遠的意義,督導要有制度作為保障,要讓督導工作者帶著責任進學校,督導結束要做出科學而高質量的督導評估,通過督導要為學校發展解決實際困難,要為學校發展指明方向。
參考文獻:
[1]張旭.悖論邊緣的界定:農村小規模學校發展路徑探析[J].當代教育論壇,2015(3):11-21.
[2]高偉.澳大利亞農村小規模學校發展策略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20.
[3]徐笛.城鎮化過程中鄉村小規模學校發展困境研究[J].現代教育論叢,2016(6).
作者簡介:王東(1965—),男,漢族,甘肅瓜州人,本科,研究方向:學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