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茗
“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體現了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是新課標中關于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家國情懷方面的具體要求。如何落實新課標的要求,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如何在利用高中歷史教材的過程中適時進行家國情懷素養滲透,筆者進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必修一政治史的教材中,有非常豐富的家國情懷培養素材。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是高中歷史的開篇,從高中歷史學習一開始,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樹立家國情懷意識。本單元的主要線索為政治制度的演變,強調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建立鞏固。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此后的一系列制度創新,西漢 “推恩令”、元朝行省制、隋唐的選官制度——科舉制等,都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有利于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有利于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的形成。這些重大的制度創新,彰顯了我國古代政治文明的發達。學生通過這一單元的學習,會增強自己的制度自信,堅定維護祖國統一的信念。
中國近代史用于滲透家國情懷的史料素材更為豐富。中國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爭史。“鴉片戰爭”是兩種文明的戰爭,是先進的工業文明同落后的農業文明之間的戰爭,通過向學生呈現中英兩國實力對比的史料,使學生理解鴉片戰爭中國戰敗是必然的。此后每一次戰敗的結果,都有屈辱條約的簽訂,中華民族痛苦悲哭的同時,仁人志士也進行了不屈的抗爭,鴉片戰爭中的眾多民族英雄,英勇抵抗外來侵略,體現了中國人民的抗爭精神。學生通過這部分的學習,能夠增強民族復興的責任感、使命感。
學生通過學習中國近代史,能夠理解近代中國道路的坎坷與近代化進程的曲折,能夠感悟到仁人志士不懈探索救亡之路的艱辛。這些理解和感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內生動力,從而轉變成為民族復興的責任感。
必修二經濟史的教材中,同樣可以找到可供家國情懷素養滲透的素材。
必修二第一單元為古代中國經濟的相關內容,包括很多中國古代文明的成就,在“古代中國的農業”一課中,學生可知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培育粟和水稻的國家,中國古代農業獨立發展、自成體系。我國古代先民發明了諸多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如曲轅犁、耬車、壟作法等,還修建了許多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至今仍發揮著重要作用。
學習古代經濟,最能激發學生自豪感的應該是中國古代的手工業成就了。必修二第一單元第二課,詳細介紹了我國古代在冶鐵、制瓷、絲織領域的領先成就。夏、商、周被稱為“青銅時代”,司母戊鼎的震撼、四羊方尊的精美、三星堆禮器的神秘,都能直擊學生內心。當古羅馬士兵忙于踩直刺彎的熟鐵軟劍的時候,中國的兵器已鋒利無比了。中國在東漢就已經有成熟的青瓷,北朝就出現了成熟的白瓷,唐代擁有南青北白兩大系統,宋代更是有五大名窯。直到18世紀,歐洲人仍然在苦苦尋覓著制瓷的秘密。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的國家,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禪衣代表著我國古代絲織業發展的水平。身著中國絲織品曾是羅馬社會上層的風尚,連羅馬大帝愷撒都對中國“賽里絲”十分鐘愛。我國古代發達的手工業文明體現了我國先民的探究意識和開拓意識,能夠強烈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和家國情懷。
必修三文化史的教材,家國情懷培養素材更為豐富。
必修三第一單元為“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變遷”,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文化盛世,“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古代學術文化和思想的基礎。孔子開創的儒家學派,為中國的傳統文化貢獻了仁的學說,這一學說經過后世孟子、荀子、朱熹的不斷發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價值最終成為中華民族立身行事的準則,而忠、孝、節、悌、信、義則成為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道德。老子創立的道家學派則貢獻了道法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的辯證智慧。墨家更是為中國傳統文化增添了科學氣質,而法家使中國傳統文化具備了系統的法治理論。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共同鑄就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融入中國人的血液,這些文化精華對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必修三第七單元“現代中國的科技、教育和文學藝術”,教材重點介紹了“兩彈一星”的具體成就以及載人航天工程的歷程。我們可以為學生提供幾段歷史影像:(1)戈壁灘上,某次核彈點火后未爆炸,緊張氣氛下,鄧稼先說了句“我是總指揮”,義無反顧走進實驗場,捧出啞彈,最終因核污染身患癌癥去世。臨終遺言:“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2)2003年10月16日6時51分,楊利偉在“神舟”五號艙口向大家招手。(3)國際空間站第7遠征隊的俄羅斯宇航員尤里·馬連欽科和美國華裔宇航員盧杰在空間站上通過視頻向楊利偉致歡迎辭:“歡迎你到太空來,祝你一路平安,勝利返航。”同時字幕顯示:中國人這次完全依靠自身的智慧和力量成功地把載人飛船送入外太空,在航天科技領域,中國和美、俄的差距已經大大縮小,已經正式成為世界宇航大國。
通過這幾段影像,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滲透水到渠成。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在高中階段,教師要有效利用教材和其他資源,通過創設情境等策略構建家國認同感,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達成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