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軍
摘 ?要:在社會發展的新形勢下,大學包括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勞動機會日益減少,過少的日常勞動會對當代大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為了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勞動能力,國家相關部門出臺政策,指導當代大學生需要必要的勞動教育,對大學生的勞動教育基本理念、內容和意義、當前存在問題及解決措施有以下思考。
關鍵詞:大學生;勞動教育;措施
2020年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全面貫徹當的教育方針,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加快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提出增強學生的勞動教育,培養學生的勞動教育意識,使學生成長為新時代的勞動者。
一、勞動的基本理念
勞動,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創造財富的活動,是人維持自我生存和自我發展的唯一手段。學生尤其是當代大學生最終都將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家庭經濟的主要支柱,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建設者,所以有必要盡早培養良好的勞動觀念,勞動能力,使得勞動意識深深地融入血液中,成為個人成長中秉持的基本理念。勞動,既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家務勞動,如:掃地、擦玻璃等;也包含生產中的專業技術操作,家用電路維修,燈具的更換等,二者有聯系,也存在根本不同。
二、勞動的內容和意義
勞動是人類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可以簡單的將勞動分為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體力勞動是腦力勞動的基礎,腦力勞動為體力勞動確定基本的發展方向。因此,對于大學生的勞動教育可以從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兩方面入手,例如,體力勞動包括學生宿舍衛生的打掃、實驗實訓室的衛生打掃和設備擺放、固定教室的衛生打掃,這些場所大多屬于公共空間,當前的學生個人權利意識逐步提高,公共服務意識卻有下降趨勢,不屬于個人利益的事物大多采取觀望的態度,缺乏公眾意識。這些場所的體力勞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公共意識,也可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勞動使人快樂,勞動創造價值,勞動是每個人生存的意義所在。當前,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大力培養學生的技能訓練,可以將這一目標與學生的勞動教育想結合,既完成了學生的勞動素質教育,又提高了學生的職業動手能力,為學生下一步的職業能力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下一步的步入職場打下堅實的基礎,真正實現“零距離”就業,出了校門,立即轉換身份成為企業認可的合格的技術人員,讓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成為各級各類企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基地,成為各種各級各類企業技術人員提升的加油站,是廣大學生實現由學生身份到職場專業技術人員身份轉換的加工廠;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讓學生不定期的去企業兼職,完成企業的一些季節性工作,當然,這需要學校、企業和學生個人三方面的協商合作,才能促成這一目標的實現,這也符合當前產教融合的教育思路。
三、當前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
勞動教育的內容十分寬泛,具體到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勞動教育,目前并沒有明確的內容指示,在實際操作中也沒有明確內容選擇,由于沒有足夠的勞動對象和勞動工具,學生大多是完成諸如打掃實訓室、打掃教室等常規內容,后期還有清理宿舍衛生等平時就該完成的事情,將這一內容冒名頂替為勞動,使其成為勞動教育的實際內容是當下部分學校的勞動教育現狀。這樣的勞動教育無可厚非,但是對于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來說,諸如打掃衛生這樣的勞動技能,距離我們所期望的有一定含量的職業技術還有一定的差距。學生應當可以利用學校的實驗、實訓設備,加強一些常規項目的動手操作,熟悉設備、工具的使用,利用其解決一些常規問題,例如照明電路的檢查、維修,供水管道的維護,供暖管道的更換與維護等。實際問題的解決,會增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更加貼近生產一線,效果遠遠超過普通的實驗、實訓。但由于缺乏指導教師、耗材沒有來源等因素,這樣的勞動實踐多未開展,最后只得利用打掃衛生來替代,這樣的勞動很難起到培養學生勞動觀念的目的。
四、解決措施
1、重視勞動教育要有完善的解決方案和充足的物質保障。一個切合實際的有關勞動教育的解決方案是實施勞動教育的根本大綱,是實施勞動教育的政策保障;同時,為實現真實有效的勞動教育,必須有充足的物資和師資保障。勞動教育實施方案要符合當下大學生的職業特點,最好是在學校完成與所學專業相符和的實訓勞動,使這一新興的教育理念能為學生的成長服務,能為學生的下一步就業奠定必要的實踐基礎,比如電氣專業的學生需要掌握萬用表、電筆、電阻搖表等常用儀表的使用,利用其檢查電路故障,進而排除故障,恢復電路的正常運行。
2、勞動教育要避免勞動紙面化。目前一些學校的勞動教育包括理論課時和實踐課時,理論課時安排固定時間拿著教材進行勞動教育宣傳,甚至還有理論考核;實踐課時則主要完成實訓室的清掃,由負責教師進行成績的填報,形成紙面的成績,專業技術方面的勞動能力并未有實質的提高,沒有達到原先設定的目標,僅僅是完成了一項教學任務而已。
勞動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沒有勞動,就不會有社會的發展;沒有新時代的勞動教育,就不會有新時代的勞動者,就不能滿足社會迅猛發展帶來的勞動素質提升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朱華偉 高職大學生工匠精神養成教育研究
[2]王月 ?當代中國工匠精神研究
[3]費嫻 美育在電類專業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j 職業2021.10 上半月 ISSN 1009-9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