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學院,海南三亞 572022)
所謂創作后臺就是在創作之前、之初以及過程之中,為設計作品最終的表現所做的一切工作。關注創作后臺就是分析創作意圖、創作的表現形式和表現手法,對于設計從業者而言,創作后臺研究對于設計過程有著很強的指導作用。創作后臺在設計作品中通常不易引起注意,但它在實際在設計過程之中真實存在的。我們研究創作后臺,就像透過作品這面鏡子往里看,創作后臺作為作品的“倒影”它反映作品的形成過程,它具有廣泛的外延,既包括素材的收集、整理的過程,也包括為創作做創意思考的過程,還包括在最終的表現形式、材料和手法的成形過程,以及在最終深入細化過程等等,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后臺體系。在廣泛意義上講,凡是創作開始到創作完成的這一個過程中,所有為創作服務的工作都是創作后臺。它是一個實驗室,是創作進行的平臺,它又是一個背景資料,對創作進行支持。好比證明一道數學題,最終的答案是創作的結果,中間的證明過程就是創作后臺。它也是創作的一部分,可以說沒有創作后臺就沒有創作的結果。如果說呈現在觀者眼前的作品,是舞臺上正在表演的舞劇,那么創作后臺就是為了這個表演而做的所有的準備和訓練,以及在表演過程中為表演者服務的燈光、道具、布景等等。
由此我們不難發現,創作后臺對創作的最終完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創作后臺包含的范圍特別廣,從對設計作品不同的作用方式,可以分為思維心理作用階段和視覺原理運用實施階段。
人的很多行為都在下意識狀態下發生,下意識思維是人類一大特點也是優點,它引導人們認知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思維心理作用階段是一個感性大于理性的階段,主要是在人腦中完成的。從思維的角度看,設計創作的特點是有從抽象思維到具象表現的過程。設計的過程即創作過程,經歷了準備、醞釀、明朗和檢驗,是設計者創新思維和設計經驗的組織過程,但最終的視覺元素——圖形的運用則是形象思維的結果。生活經驗左右著人們情感知覺,但是藝術想象可以超越生活經驗而大大豐富我們的審美經歷。藝術想象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方式,設計者通過突破客觀事物的表象并結合自己創意的獨特性而獲得的,它在人的意識中體現出高度的自由性和不受拘束的空間感。藝術想象是創作者根據個人情感對想象對象進行加工取舍,對其體驗感受,進一步的渲染,有意強化審美對象的過程。設計過程伴隨著強烈的情感體驗,它是審美經驗的一部分。設計者在有了一定情感體驗的積累之后,通過藝術想象的升華,把這種情感注入創作中。這時候情感可以推動想象,把藝術想象催化到高度自由的極致狀態。在設計中,主要是運用藝術想象,加以一定的科學想象以此實現感性和理性結合的思維形式。
從設計心理學的角度看,設計研究的兩大對象是用戶(消費者)和設計師,對應的是兩個心理后臺——通常被稱為“用戶黑箱”和“設計師黑箱”,這兩個“黑箱”潛在的操控著設計者創作后臺的運行。“黑箱”一詞十分形象的描述兩者的心理結構,它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在現實環境中普遍存在,且極大地影響消費者和設計師做出決策的心理過程。兩個“黑箱”皆受外界信息刺激、人的基本心理特征、社會文化心理和個性心理的影響。此外,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還包括作用于消費者購買心理和使用心理,以及作用于設計師的設計過程心理,后者直接影響著設計的效率和成品的質量。與前面所提到的創作過程一樣,設計過程心理同樣會經歷了準備、醞釀、明朗和檢驗這幾個階段,設計者除了能理性運用客觀素材之外,最具創造性的部分還是來源于他們的藝術直覺。設計者憑借自己的藝術直覺,可以快速地捕捉到客觀事物的鮮明特征,做設計決策,從而得到具象化的設計成果,如、草圖、效果圖、模型、產品等等。藝術直覺還往往能夠引導創作者產生更多的創作欲望,并成為藝術創作的起點。藝術直覺產生的一剎那,設計者實際上已進入到創造性思維的過程中,因此藝術直覺可以看作是藝術創造開始的一個標記。創作的過程另一個顯著的心理現象是靈感。靈感的出現看似突如其來,不知道什么時候出現,以什么方式出現,持續的時間有多長。靈感到來時,設計者通常由于注意力高度集中而處于極度興奮的情緒狀態中,此時更易打破常規思維的束縛,得到出乎意料的設計成果,作品藝術表現力也因此得到充分發揮。靈感是創造性思維的飛躍與質變的結果,它看似偶然,但也能成為必然,它也離不開創新思維的量的積累,正我們常說到的“帶著問題看世界”,必定收獲頗豐。靈感也是長期思維訓練的成果,雖然以突發的形式出現,但也是創作者平時審美經驗的積累,以及藝術實踐所帶來的必然結果。借助靈感可以啟發設計活動的產生,并且在設計過程中不斷激發藝術創作的能量。
思維心理作用階段的主導因素源自設計者對客觀元素的信息加工。客觀元素除了現成可得的內容之外,還需要設計者調動自身情緒,主動地去挖掘更深層次的信息,獲得創造性的成果。當設計者處于相對輕松愉快的狀態時,更有益于激發創意,他們可以通過橫向、縱向、發散、集中等思維方法盡可能多地擴充信息內容。然而這些信息中又會摻著大量的無用的甚至干擾性的內容,設計者必須要在大量的信息中進行取舍,變換不同角度去思考,不能因為長時間處于設計師的心理位置,忽略用戶和消費者的感受,而想當然地將設計者的情感強加于他們。雖然思維心理作用階段是一個感性大于理性的階段,但過于感性可能會讓設計內容難以落到實處,而在設計者和用戶(消費者)的思維系統找到平衡,得出理性的決斷才是至關重要的。
基于前面思維過程,創作進入到一個更理性的階段——視覺原理運用實施階段。設計過程需要運用大量視覺原理,這是因為設計作品的審美過程是一個視覺感知的過程,只有在充分研究人的視覺信息接受活動的規律后,并且在設計過程中合理地運用視覺原理,才能讓觀者在審美過程中更容易接受和感知設計者的意圖,體驗審美的趣味性。在這個階段里,對視覺元素的選擇和使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視覺原理的理解和設計原理的運用,這是設計科學中極為理性和重要的一個部分。視覺原理是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形成的有關視覺特性的理論,是嚴肅科學的。在設計中,何時運用視覺原理,運用何種原理,也是一種理性的選擇。科學的運用視覺原理可以使作品符合觀者的視覺習慣,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當然,設計者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充分利用人們視覺審美中規律性,故意地創作出不符合人們常規視覺習慣的設計作品,以達到強烈的視覺沖突,為觀者帶來特別的藝術體驗,但同樣也要注意“度”的把握,切忌過猶不及。比如運用版式的時候,可以通過節奏與韻律、對稱與均衡等形式原理,讓人感受視覺的沉穩整齊、通暢愉悅,也可以通過對比、變異等創作手法,讓原本顯得單調、秩序、缺乏生氣的畫面充滿趣味和變化。
在設計過程中,創作者的心理活動具有特殊的規律,要理論聯系實際,根據設計的特點,創意思維結合設計原理,并充分運用自身創造力,以達到從理論到設計的融合,通過視覺元素傳遞設計理念。
雖然把設計的過程分為思維心理作用階段和視覺原理運用實施階段,但實際操作的時候,也絕非一定要按照這個順序進行。創作包含著復雜的心理過程和實施過程,不能簡單地歸納為做好一切心理準備才進入實施階段,也不能將作品雛形視作創作成形的決定性內容。實際上,創作的特點就是思維活動指導實際操作,而實施過程中又蘊涵了許多思維活動,它是不斷地想象、分析、實施、反思、修改等過程的總合,這些也是創作后臺的重要組成部分。
設計是個感性與理性的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和作用的過程。設計者要在感性的認知下理性地分析和處理一系列的素材,并一步一步地最終完成創作。在設計過程中要有經常記錄“閃光”的想法的習慣,這些想法一旦記錄下來,就進入了創作后臺的中期——篩選和處理既有信息。在這一時期不應與前期工作時一樣,處于思維比較渙散的階段,而是應該在經驗性和專業性的設計原理指導下,快速地做出取舍,決定出創作的走向,這一步極其重要。許多優秀的創作在這個時期就有了基本的雛形,如果不及時地做出判斷,一味地玩味創意,很容易陷入感性創作的怪圈,削弱創作的深度和觀者對它的認同感。因為在創作初期,也就是創意剛剛萌發的時候,創作后臺的作用就開始發揮。創作者的心中里已經有了基本的設計走向,只是在創作后臺有效運轉時,創作思路才會愈發清晰。一旦選定了方向,那么創作的走向就明確了,然后再進一步深入。深入的過程包括了很多細節,從圖形創意到文案,從表現內容到形式,從成品材料到制作等等。把握好“深入”這個過程,才能掌控設計品質,在此之后再進行一定的細化調整直至作品完成。
總之,在設計過程中,在出現藝術直覺與靈感不期而遇的時候,就要及時把當下的想法真實完全地記錄下來,然后根據自己的審美經驗和理性分析對這些原始的信息進行篩選。接著就要按照視覺原理深入處理這些信息,并且按照視覺習慣和藝術表現手法進行創作。再來就要根據設計布局和理念傳達的需要對完成的畫面調整完善,隨著感性基礎的累積(包括創作開始之前的無意識直覺、審美經驗以及生活經歷的融合、禪變等),結合創作必須遵循的視覺原理進行的理性分析,即創作后臺的完成,設計作品得以成形。
創作后臺是設計進程中的一部分,創作是創作后臺的外在和行為表現。不同的創作階段存在著不同的創作后臺。創作過程和創作后臺相互交織相互作用,創作后臺為創作提供基本元素,創作的過程和成果又進一步豐富設計者的創作后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