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音樂學院中國器樂系,湖北武漢 430060)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多年來,武漢音樂學院中國器樂系以“編鐘禮樂”為主題打造了一系列校園文化品牌活動,充分發揮荊楚音樂文化、特色學科建設的先天優勢,在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建高校特色文化育人路徑方面做出了積極的嘗試。
校園活動是校園文化的載體,在營造良好學習氛圍、創造優良校風學風的工作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將校園活動主題與文化育人理念相融合,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和思想道德素質以及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發揮高校特色文化的育人作用一方面要凝練校園活動主題,明確核心目標,符合學校的人才培養方向。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校園文化活動的設計和實施中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另一方面要結合區域地方特色,有效整合校園內外相關資源,營造具有濃厚人文特色的校園環境。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與社會人才需要相結合,注重構建校園活動的長效性,積淀校園活動的文化內涵。
作為我國中部地區唯一獨立設置的高等音樂學府,武漢音樂學院以整個長江流域為關照視野,以荊楚樂舞文化為歷史底蘊,以弘揚傳統荊楚音樂文化為宗旨,構筑了以“楚文化”特別是傳承和發揚楚地傳統音樂藝術的校園文化。其中中國器樂系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探索中,以編鐘音樂為主要載體,以禮樂儀式為活動形式,圍繞“承編鐘禮樂,奏華夏正音”的主題開展了結合音樂表演和禮儀教育的校園文化活動。曾侯乙編鐘是來自孔子時代的聲音,不僅僅是一個文物,而是一個重要的文化符號,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而禮樂作為“六藝”之首,在中國傳統教育模式中的地位非比尋常。“編鐘禮樂”是金石音樂的代表,也是當代文化自信的感召。立德樹人,禮樂先行,中樂師生將系訓“崇德、尚樂、承古、求新”堅守于行,把傳統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銘記于心,以編鐘音樂表演和禮儀儀式活動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積極踐行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作為第二課堂成績單上的重要環節,校園文化活動在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提升藝術類學生服務社會能力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將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銜接起來,是把校園文化與專業知識緊密結合的有效途徑。通過校園特色文化活動的開展鞏固和實踐專業知識能力,以專業理論知識的積累,不斷豐富和延伸校園文化活動的內涵。
武漢音樂學院青年編鐘樂團就是由中國器樂系限選課《編鐘古樂演奏》衍生出的學生樂團,該限選課程先后被湖北省教育廳授予“高校優質課程”“高校精品課程”稱號;2017年青年編鐘樂團受中央電視臺邀請在《國家寶藏》欄目錄制專題,相關師生被授予“國寶守護人”稱號,在全國有著廣泛地影響力。2018年4月中國器樂系新開設的限選課程《舞臺形體與禮儀》以系列講座的形式由高級禮儀培訓師朱江紅老師在中國器樂系開講。2018年9月,該課程正式作為限選課為中國器樂系的所有學生開啟禮儀修煉之路。
除了特色限選課程的開設和實踐,依托教師和教學團隊建設的項目平臺也為校園活動的開展和成果轉化提供了保障。以中國器樂系主任譚軍為主持人的“楚巴樂宮”湖北名師工作室的建設對學科發展、教學交流、科研創新等工作具有重大意義。作為教師隊伍建設、優良教學傳統和教學理念傳承的重要載體,名師工作室為學校的教學改革創新、教師團隊建設搭建了優質平臺。同時也為中國器樂系構建“文化育人”體系提供了豐富的經驗、知識和人才保障。
武漢音樂學院中國器樂系在2018級新生見面會上首次融入編鐘禮樂進行開學禮儀式,進行了學生宣誓、教師承諾等環節,將師德師風、教風學風建設也融入了這場特殊的開學典禮中。作為校園活動的品牌,這場形式新穎的見面會不僅傳承了傳統的尊師重道美德,也在學生心中種下了一顆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編鐘禮樂》也作為唯一的全國專業音樂院校作品榮獲由教育部思政司頒布的第一批“高校原創文化精品推廣行動計劃”。中國器樂系由此開展的互動式儀式教育,將普及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與理想信念教育相結合,充分利用院系資源,實現了以藝術實踐活動和儀式教育開展文化育人的工作格局。
由《編鐘古樂演奏》課程派生出的“青年編鐘樂團”是特色專業學生樂團,多年來積極參與大型編鐘專場音樂會及荊楚傳統文化的推廣活動。學生在藝術實踐中被古老樂器的藝術魅力打動,在學習樂器的同時,積極參與禮樂活動,在表演中感受、體味中國傳統禮樂文化的意蘊。通過教育熏陶幫助學生提高校園活動參與度、激發創作興趣、提升藝術品位,發揮校園文化和藝術實踐的育人實效。
將品牌活動與學生服務社會的能力相結合最有效的時間模式就是開辟創新就業新途徑。2018年《武漢音樂學院中國樂器演奏學科碩、學士后工作站管理及實施辦法》出臺,進一步促進產、學、研結合,建立了有利于當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人才培養機制。通過該管理辦法,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建立了多個與編鐘禮樂有關的教育教學實踐基地:隨州、武漢、河南平頂山都有編鐘古樂團。通過相關的實習實訓,學生們的演奏技藝和綜合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為創新就業開辟了新途徑。
優化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成效。助力武漢音樂學院“音樂+思政”的教育模式研究,從特色音樂課程的視角豐富思政教育的形式,同時進一步拓展特色專業課程的具體內容,充分發揮音樂專業教育在高等學校思政教育體系中的促進作用。通過展示曾侯乙編鐘輝煌的科技與文化,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愛國情懷;通過高水平的鐘磬古樂展演,搭建古樂藝術實踐平臺,鼓勵學生在學習實踐中提高藝術品位、激發藝術想象;通過編鐘樂舞展演,帶領學生領略、體驗禮樂文明對內心的洗禮,陶冶道德情操。
弘揚傳統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編鐘古樂》作為武漢音樂學院的特色專業課程逐步形成了以編鐘音樂為主題的校園傳統音樂文化風尚。通過青年編鐘樂團這一藝術實踐平臺,弘揚了以編鐘禮樂為主體的優秀傳統文化。2019年5月31日,青年編鐘樂團、青年民族管弦樂團在美國紐約卡內基音樂廳上演“華韻楚風——大型編鐘與中國民族管弦樂音樂會”,給海外的朋友們講述了編鐘的故事。2019年10月27日,在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閉幕式上,青年編鐘樂團演奏《鐘鳴九天》,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傳統器樂的魅力。通過開展儀式教育活動、校園文化品牌活動、編鐘禮樂特色活動等讓廣大師生接觸編鐘禮樂,從校園文化發展成校園特色繼而演化為文化自信。
創新傳承方式,提升愛國情懷。編鐘是禮樂重器,中國器樂系在探索讓文物說話,講好中華民族音樂文化歷史故事,打造文化育人新平臺上做了很多有益嘗試。2019年6月,青年編鐘樂團再次受邀赴隨州參加了“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暨炎帝拜謁大典”儀式,親身投入到傳承荊楚文化的活動中。2019年9月至12月,樂團通過“高雅藝術進校園”“中樂藝術進社區”和“編鐘禮樂進校園”等活動在武漢市高校和社區進行器樂表演,將品牌活動“編鐘禮樂”推廣到了中小學校園。2020年6月25日,青年編鐘樂團在漢學生與湖北歌舞劇院的演員們一起在黃鶴樓上演“庚子年·端午祭”編鐘國樂抗疫感恩專場音樂會,國慶期間與湖北歌舞劇院合作在琴臺音樂廳上演《我的祖國》《感恩祖國》兩場大型編鐘與民族管弦樂專場音樂會。通過參與各種文化傳播活動,展現了中樂青年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專業素養,彰顯了中樂青年的愛國情懷。
打造文化載體,提升育人實效。將育人過程與思想政治教育、藝術實踐教育精準結合,將誠信、勵志、感恩教育融入編鐘創作、教學及實踐的全過程,構建以“八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內容的特色教育體系。現取得的“禮樂”相關成果還將結合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如端午節、清明節、重陽節等)以及學校開學、畢業等重要時節,開展藝術實踐教育,培養同學們對中華優秀文化產生敬畏之情,對編鐘音樂心生向往之情,提升歸屬感、認同感。以金石之聲為主線的編鐘禮樂將成為當代青年從音樂中學習道理,陶冶情操,了解和推廣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武漢音樂學院中國器樂系正是通過“編鐘禮樂”主題活動打造特色校園文化,創新藝術傳承,讓古老的音樂記憶和禮樂文化在大學校園里構建文化育人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