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淋淋 朱 林
(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血液科,江蘇鹽城 224000)
根據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研究所統計數據,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發病率在白血病中的占比是最高的[1]。遺傳學改變是引起該病的主要原因,同時免疫功能異常、長期從事放射性工作,以及長期接觸毒性化學物質也易引起急性髓系白血病[2]。早期患者通常進行化療,延長其生存期,但由于常規化療對患者的機體損害較高,易出現較多不良反應,需進一步探究化療方案。地西他濱是一種特異性DNA甲基化轉移酶抑制劑,可通過去甲基化作用,將抗癌基因激活進而達到抗腫瘤的作用。基于此,研究將探討分析地西他濱治療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回顧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接受治療的60例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根據患者的不同化療方案進行分組,每組各30例。對照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46~75歲,平均年齡 (55.23±4.34)歲;根據急性白血病 (FAB)分型[3]:9例屬于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微分化型(M0)、10例屬于未分化型(M1)、7例屬于部分分化型(M2)、4例屬于急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M4)。試驗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45~75歲,平均年齡 (55.67±4.12)歲,根據FAB分型:8例屬于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微分化型(M0)、9例屬于未分化型(M1)、6例屬于部分分化型(M2)、7例屬于急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M4)。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60例患者均通過骨髓細胞形態學、免疫學、細胞遺傳學、分子遺傳學相結合的診斷確診[4]。排除標準:有慢性白血病病史、其他惡性腫瘤病史,以及精神異常、不配合患者。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的化療治療。采用去加氧柔紅霉素 (海正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145,規格:10 mg)8 mg/m2靜脈注射,1 次 / d,連續治療4 d,同時采用阿糖胞苷 (國藥一心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5128,規格:100 mg)50 mg/ m2靜脈注射,1次/d,連續治療6 d。試驗組患者則采用地西他濱治療方案,在進行治療前完善相關實驗室檢查,以評判治療效果。選擇注射用地西他濱 (正大天晴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3382,規格:10 mg),用法:20 mg/m2靜脈注射,1次/d,連續治療5 d后,再根據患者自身病情程度進行調整,連續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評價。在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血常規檢查結果恢復正常,則為顯效;若患者臨床癥狀或血常規檢查中存在某項指標異常,則為有效;若患者臨床癥狀及血常規等檢查均存在較多異常則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不良反應,主要包括Ⅲ~Ⅳ級感染、Ⅳ級中性粒細胞減少,以及肝功能異常等。③分析對比患者的血液指標情況,治療后正常值范圍:血紅蛋白≥100 g/L,血小板數≥100×109/L,白細胞≥4×109/L。④分析患者在治療3年后隨訪中的生存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0.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以χ2檢驗,[例 (%)]表示;計量資料以t檢驗, ()表示,P<0.05為對比數據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情況對比顯示,試驗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6.6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例 (%)]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對比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對比顯示,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13.3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對比[例 (%)]
2.3 兩組患者血液指標對比 兩組患者血液指標對比顯示,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的血紅蛋白、血小板及白細胞較對照組均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血液指標對比 ()

表3 兩組患者血液指標對比 ()
白細胞(109/L)對照組 30 103.34±2.19104.45±3.33 4.01±1.23試驗組 30 108.12±2.23 110.34±3.56 5.34±1.45 t值 8.337 6.618 3.831 P值 <0.05 <0.05 <0.05組名 例數 血紅蛋白(g/L)血小板(109/L)
2.4 兩組患者隨訪生存情況對比 在持續性治療3年后隨訪,試驗組患者的生存數為26例,生存率為86.67%,對照組患者的生存數為19例,生存率為63.33%,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2=4.356,P=0.037)。
近年來,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發病率在不斷上升,同時因其病因復雜、就診不及時及治療方案不全面,均易導致病死率的增加。且有臨床研究指出,急性髓系白血病主要與遺傳異常及異常的DNA甲基化密切相關[5]。所以針對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療,關鍵在于如何將高甲基化進行糾正,以抑制腫瘤因子的表達,緩解病情進展。目前臨床中,主要以地西他濱治療方案治療急性髓系白血病,此方案通過利用地西他濱的高效去甲基化作用,激活抑癌基因進而達到抗腫瘤的作用[6-7]。同時,地西他濱還可以通過對免疫耐受的調節,改善免疫抑制微環境,使機體T細胞的抗髓系腫瘤作用得到活化增強。故將地西他濱運用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治療中,療效顯著[8]。
研究結果顯示,采用地西他濱治療的試驗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6.6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00%;試驗組患者的總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33%,低于對照組患者的36.67%;生存率比較中,試驗組86.67%高于對照組63.33%;且試驗組患者的血紅蛋白、血小板及白細胞治療后較對照組均更高。以上結果組間對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結果表明,將地西他濱運用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通過對患者抑癌基因的有效活化,緩解了其病情的進一步惡化,使患者的生存時間得以延長,而地西他濱的使用,使患者免疫功能增強,故可以更好地抵抗藥物的不良反應。但是,在治療過程中還是需要注意對患者不良反應的監測,強化治療方案。
綜上所述,對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采用地西他濱治療,臨床療效顯著,可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延長生存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