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 巍,黃夢娜
2020年是全民抗擊疫情之年、脫貧攻堅決勝之年,也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身處百年未有之歷史變革,中國美術創作者如何讓藝術回歸人文本體,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語言和觀念的探索。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美術工作者該怎樣面對困境、撫慰傷痛、挑戰死亡?該怎樣謳歌英雄,弘揚堅毅品格、激勵奉獻精神?
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中國美術界積極開展抗疫行動,發揮專業特長,通過多種創作和傳播方式凝聚精神,以鑄眾志成城之志共克時艱。“藝術抗疫”不僅展現了美術的人文價值,更是新時代中國文藝精神的一次全民美育和精神滌蕩。仿佛至暗時刻的一道亮光,美術起到了凝聚人心、撫慰心靈、贊美逆行的特殊作用。
在抗疫過程中,美術的宣傳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中國美術家協會倡議美術家以筆做槍,參加戰斗。2020年2月以來,中國美術家協會開展“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美術家在行動”系列活動。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家協會和中國書法家協會聯合舉辦了“眾志成城——抗疫主題美術作品展”,展出在抗擊疫情背景下創作的美術作品近200件(套),全面生動地刻畫了中國人民抗擊疫情的艱辛歷程,弘揚了偉大的抗疫精神。其中,漫畫畫種以其創作、傳播短平快和充滿生趣的特點,成為美術各門類抗疫的先鋒。中國美術家協會漫畫藝術委員會于2020年1月26日發布了《漫畫做槍,抗擊疫情》的倡議書,廣泛征集抗疫作品。在武漢,身處抗疫一線的湖北美術學院組織師生創作多幅漫畫、國畫和水彩等作品,向醫護人員致敬、為武漢加油。①方琳:《湖美師生用畫筆助力武漢抗疫》,湖北日報客戶端,http://hbrbshare.hubeidaily.net/hbshare/news/detail_index.html?contentType=5&contentId=647757&cId=0&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tencentShare=1,發表時間2020年2月9日。
美術抗疫還體現出全民參與的特點。借助網絡、智能手機等數字傳播媒介,圖像制造的大眾化態勢增強了圖像的傳播效能,超越社會圈層、地域、文字等形式,讓視覺傳達成為當下人類跨領域、跨時空的通用語言。如武漢沌口體育館方艙醫院一位患者,以漫畫的形式記錄下醫護人員的日常,以真實的場景和生動的形象描繪出“逆行者”們無私奉獻的模樣,感動著千千萬萬的人們。群眾自發參與的美術行動和專業美術家走進人民、貼近生活的表達,讓藝術撫慰傷痛、溫暖人心的力量得到充分發揮。清華大學美術學院88歲高齡的梁世英教授創作了10多幅漫畫,生動活潑地宣傳了戴口罩、居家隔離等防護措施。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周星教授倡導發起“天若有情·大美人間”美術戰疫作品海選公益活動,以大美、生命、責任、科學、中國、英雄等10個悉心設計的關鍵詞為主題,面向全世界征集作品,參展作品選其優者,贈送給一線的白衣天使和抗疫英雄。一張張畫作串聯起一顆顆紅心,美術溫暖了人心,也溫暖了整個社會。
疫病帶來了不可預知的苦難和傷痛,生命的驟然消失、痛苦的陡然降臨,讓人們重新認識生命的意義。湖北美術學院教授、鄂派水彩領軍人物劉壽祥因新冠肺炎逝世,年僅62歲。美術史理論家張敢以“瘟疫與西方藝術——疾病與瘟疫對西方繪畫的影響”為題,通過專題講座的方式解讀西方藝術作品中記錄和表現災難的具體畫作,如在面對瘟疫時,人與自然、社會、藝術之間所具有的復雜關系,以及個體自由與集體互助之間的張力問題。
“藝術抗疫”活動中不乏創作出的許多優秀的美術作品。與此同時,也出現了將形象概念化、簡單化處理的現象。如鐘南山和李蘭娟兩位院士因為在抗疫過程中的突出表現,其形象被塑造成廣泛傳播的“英雄”符號。但在具體創作中,這種視覺符號由于攝影圖片的流行、易得等特點,也被較多表現手法粗劣的創作者無心“丑化”或過度濫用。在創作者發揮祈求平安、謳歌英雄的表達功能時,其對藝術的深度思考卻缺失了。包括較多專業藝術家在內的創作,能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優秀美術作品并不多。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美術被大眾化和工具化的過程中,也需要關注創作者專業素養的積累和專業品質的提升。
新冠肺炎疫情激發了中國美術人的主體責任感,美術創作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與時代主題緊密聯系,打破了精神、觀念與現實之間的壁壘。美術的形式與觀念,在真實的情境中,真正落了地。藝術家和觀眾對個體、集體、人類命運和文化共同體的思考,揭示出美術與人文的深層次聯系。
2020年是決勝脫貧攻堅之年,中國美術界以藝術參與鄉村建設的方式將審美與社會發展相結合,賦予了新時代的農村以新的文明內涵。各地舉辦了眾多的美術展覽,描繪了脫貧攻堅的奮斗歷程,反映了中國新時代脫貧攻堅的精神內核,為偉大的時代雕鑄脫貧豐碑。中國美術館于2020年9月舉辦“以美扶智——中國美術館脫貧攻堅美術作品展”,展出了近70年來藝術家表現脫貧致富、生產勞動、教育醫療和救災抗疫等主題的550余件(套)作品。其中不乏齊白石、董希文、陸儼少和劉文西等名家的名作,集中展現了中華民族一直以來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2020年底,重慶美術館通過“共圓小康夢,奮進新征程——重慶市脫貧攻堅美術作品展”聚焦策劃脫貧攻堅歷程與致富奔小康之路,鮮活地展現出巴渝地區特色的風土人情與新時代中的精神面貌。江西省文聯舉辦美術書法捐贈展覽,籌集善款集中捐贈給貧困地區,將美術與物質扶貧直接聯系起來。
藝術參與鄉村建設的一個特色是以民族民間美術為切入點,在尊重文化差異性的基礎上建設美麗鄉村、特色鄉村。中國美術館的“守望鄉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暨脫貧攻堅主題美術作品展”以展示民族特色藝術的方式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湖南省美術家協會啟動了湖南美術“雙村”精品創作工程,組織美術家采風和寫生等創作活動,深入了解民風民俗,挖掘鄉土文化內涵,以美扶貧。
通過改造公共空間,助力鄉村文明建設,美術讓很多貧窮落后的鄉村煥發新彩,形成新的文化景觀。普通的鄉村菜園變成科學種植與美麗圖案兼具的大地藝術,簡陋的村落外墻化身充滿創意的藝術長廊,廣場和禮堂成為匯聚民眾和引領風尚的公共空間。重慶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開展“十校結百村藝術美鄉村”活動,通過繪畫的方式繪制了一批鄉村藝術外墻,打造了一批鄉村藝術長廊,改善了鄉村文化景觀。在河南省洛陽市李子溝村,國內外建筑師聯合設計了一個紅磚自然禮堂,以當地早期的土窯民居建筑特色為切入點,設計拱券形式的走廊門面,為民眾創造了一個既保留當地傳統建筑藝術特色又具有藝術價值的公共空間。具有中國特色的鄉村藝術建設運動抒寫了綿延的鄉愁,描繪出一幅幅嶄新的鄉土畫卷。
鄉村美術館與城市博物館的聯動成為推動鄉村經濟、文化和藝術發展的新型陣地。美術館和博物館具有文化承載、溝通、交流、收藏、展示等功能,是帶動區域文化和經濟發展的重要空間。中國(余東)鄉村美術館舉辦“奔小康·全國農民畫聯展&余東農民畫創意設計成果展”,展出來自全國各地有代表性的29位畫家的135幅作品,該展覽不僅匯聚了農民畫家,展示了農村風貌,活躍了農村經濟,而且提升了鄉村人民的文化自信。2020年12月13日,四川閬中首個鄉村美術館“天宮院鄉村美術館”開館,這是探索文化事業為鄉村旅游發展賦能的新嘗試。鄉村美術館與博物館不僅能將鄉村的獨特資源提煉和展示出來,還可激發鄉村文化活力,促進鄉土資源與文化資源、旅游資源和經濟資源的整合,以利發展。
物質扶貧與文化扶貧缺一不可,美術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可以以其開拓出扶貧的有效途徑,也能通過它改善農村文化生態。一方面,這能夠通過藝術“鄉建”的方式挖掘民俗風情、塑造鄉村文藝品牌、促進鄉村經濟振興;另一方面,這能夠以美化育民心,增強其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一個個看似微小、實則偉大的鄉村藝術實踐,正在塑造著新時代中國風格的鄉土審美理想與本土時代精神。
2020年10月19日,“銘記偉大勝利,捍衛和平正義——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開幕,累計吸引超過31萬人次觀看,展覽規劃清晰、主題鮮明,通過文物、照片、油畫、國畫和雕塑等將抗美援朝的真實故事和精神傳遞到觀眾心中,引發人民的廣泛共情、激起社會各界的崇高敬意。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參加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的、健在的志愿軍老戰士、老同志頒發“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美術界多位老前輩林崗、伍必端、侯一民、高潮、戴澤和盛楊等獲授該獎章。范迪安發表文章《丹青翰墨憶崢嶸》,系統梳理了中央美術學院師生當年奔赴前線和藝術創作的歷史,展示了徐悲鴻、蔣兆和、羅工柳、古元等藝術家留下的一批具有現實性、時代性和藝術性的優秀作品。①范迪安:《丹青翰墨憶崢嶸——寫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中央美術學院門戶網站,https://www.cafa.edu.cn/st/2020/90120669.htm,發表時間2020年10月24日。尚輝在《抗美援朝美術作品儲存的歷史記憶》一文中以戰爭與和平為切入點,聚焦“抗美援朝”題材中美術對于現實的介入與表達,梳理了美術對于這場戰爭的歷史敘事。①尚輝:《抗美援朝美術作品儲存的歷史記憶》,中國美術家協會門戶網站,https://www.caanet.org.cn/newsdetail.mx?id=7840,發表時間2020年11月28日。“2020北京798藝術節”在萬壽臺美術館舉辦了“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中朝美術交流展”。
無論是藝術抗疫、決勝脫貧攻堅,還是紀念抗美援朝,2020年主題性美術創作繼承和發揚了近代以來中國美術家積極投身現實、關注現實、反映現實的創作傳統,通過表現社會盡展張力,凝聚、提煉新的時代精神,進行了對現實的梳理與升華,體現出深厚的人文思考與文化沉淀,拉近了藝術與人這一對主體關系的距離。
由于受新冠疫情的影響,2020年中國美術的公共活動總量相比往年減少很多。社會的“停擺”讓美術界多了調整和沉淀的空間。面對新問題帶來的挑戰與機遇,無論是公共主題創作還是個人藝術探索,打開視野、挖掘深度、拓寬領域,成為大家的共同追求。
居家隔離一度成為重要的防疫舉措,公共美術展館也長時間處于關停或限流狀態,因而,在線美術展覽大量增加。各大美術館、博物館、畫廊、機構和院校紛紛舉辦線上展覽,用數字技術解決其時的困難。由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國家博物館、山西博物院、敦煌研究院、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山東省博物館和廣東省博物館等9家知名博物館聯合在抖音推出“在家云游博物館”活動,以3D全景、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3D掃描等技術手段,通過直播和全景觀展等方式將高品質內容生動呈現出來,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②趙昀:《在家“云游”博物館》,國家文物局門戶網站,http://www.ncha.gov.cn/art/2020/2/23/art_1027_158902.html,發表時間2020年2月23日。湖北美術館通過在線VR展的方式舉辦“湖北9+1美術館館藏作品展”,以全景方式將美術館的實景在線上展現。第51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首次改為線上展覽,將世界各地的兩千余件藝術精品投放至線上,畫廊和消費者在線上直接完成交易。雖然線上展覽無法取代親自觀看藝術的體驗,但是由于其便捷傳播的特性,大大增加了觀眾人數,擴大了藝術服務社會的范圍。
線上美術呈現出多平臺、新形式、新手段的發展趨勢。在常規的網頁平臺之外,抖音、快手和微信等平臺成為線上美術的集中陣地;線上直播成為美術館和畫廊等機構積極采取的方式。線上文物庫得到完善與發展。故宮博物院較早開始了數字文物庫的建立工作,截至目前有68000多件作品,創建了“數字多寶閣”等項目,借助互聯網將傳世名畫和稀世文物展現在觀眾面前。③故宮博物院:《數字多寶閣》,故宮博物院門戶網站,https://www.dpm.org.cn/shuziduobaoge/html.html,發表時間2021年3月12日。
線下美術活動雖然在年初被迫暫停,但在下半年疫情總體得到控制之后便迅速恢復強韌的生命力,在嚴格防疫措施的保護下,奉獻給觀眾寶貴的現場觀展體驗。故宮博物館“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中國美術館“一帶一路”國際美術工程作品展和“黃河魂 赤子心——王克舉百米油畫長卷展”、上海中華藝術宮“水墨緣——近現代海派藝術大家系列展”等展覽廣受關注。紅磚美術館“2020+”群展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展現15位藝術家獨到的思考與行動,打開了更加多維的認知空間。北京師范大學京師美術館舉辦“‘回到校園’2020美術新作系列展”,展出校內外數百件作品,在疫情穩定后恢復線下課堂的日子里,思考藝術與生命、時間、空間、教育等的關系。
受疫情影響,國際旅行受阻,世界各地很多展覽被迫延遲,或移至線上,或不得不取消。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重維度的國家間沖突與對立,導致2020年的逆全球化趨勢。全球藝術市場近乎停擺之時,中國藝術機構抱團取暖,于困難時局中逆勢而行。其中,線下雙年展將人文思考與展望通過高質量的內容呈現給觀眾,其成績在國內外藝術界顯得十分突出。第十三屆上海雙年展的如約開幕、“2020年亞太藝術雙年展”在香港的順利舉辦,以及“雅集興答——第六屆杭州中國畫雙年展”等多個高品質的展覽,引發國際美術界深度思考和探討個體、集體、跨界、國界、傳統文化、生命、科技、環境等與人類文明息息相關的公共命題,不僅展現了中國抗疫勝利的成果,也體現出中國的文化自信與全球視野。
值得注意的是,線上展覽的美術作品大部分采用傳統媒材創作,數字媒介和交互藝術的作品較少,其關注點主要在互聯網的展示功能上,數字技術還沒有完全融入美術創作的本體語言中,藝術與科技的融合發展依然需要深入探索。
2020年,校園美育得到加強,美育實踐平臺進一步拓展,這推動了育人模式的不斷創新。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要求進一步強化學校美育育人功能,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12月,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教育委員會舉辦“面向未來的美育之路”學術論壇并發表《美育行動宣言》,倡導新時代的美育工作從美育共識、基本遵循、行動計劃三個層面構建全國美育互動互通互聯機制。①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教育委員會在京發表〈美育行動宣言〉》,中國美術家協會門戶網站,https://www.caanet.org.cn/ACdetail.mx?id=477,發表時間2020年12月18日。由四川美術學院和重慶市美術家協會主辦的“2020百校百村百藝:‘中國鄉村美育行動計劃’”展覽與論壇,通過文獻、作品與在地的方式,聯動北京大學、中央美術學院、英國皇家美術學院等國內外116所院校和機構,覆蓋123個中國鄉村,以藝術和教學聚焦鄉村振興,探究校園美育、鄉村美育、社會美育的文化特征與現實需求。
線上美術課蓬勃開展。為了實現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的目標,常規的美育課程由線下轉到了線上,師生們通過云端交流、授課,一大批美術類慕課、公開課持續上線,這保障了美術教學的持續。但由于美術學科的實踐特性,并受限于技術條件,線上授課還不能像線下教學一樣直觀、便捷,特別是實踐課,尚無法進行完美的教學互動。后疫情時代還需要更好地整合線上及線下的多種資源,協同推進未來的美育實踐。
11月3日,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在山東大學(威海)召開,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作了題為《積勢蓄勢謀勢 識變應變求變: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的主題報告。“新文科”項目旨在推動我國文科教育的創新發展,立足中華文化建設,著力培養知中國、愛中國、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文科人才。美術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許江發表“文聲藝動”主旨講話,提出“新藝科”建設中藝術類學科的特殊性和多學科融合構造出藝術學新空間,倡議“構建藝科中國學派,創造時代中華文化”,思考基于中國視角的美育價值觀念及其養育內容,關注科技主導所帶來的生機和危機,探索和建設中國藝術教育發展的自主之路。高校美術類專業“雙一流”建設也取得了重要進展,國家級和省級美術學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名單陸續發布,其對美術學專業建設的影響將在未來幾年持續發酵。2020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達1071萬,其中藝考報名人數約占10%,美術考生接近60萬,再創新高。疫情對藝考影響巨大,不得不采取線上校考形式,實施過程異常艱難,這對于參加過2020美術高考的每一位考生,恐怕都是令人難忘的記憶。
瘟疫、疾病、死亡和文明沖突,在人類歷史上并不鮮見。然而,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圍的爆發,將全球不同地區、國家與文明置于同一語境中,使得2020年成為極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中國美術與人類命運和文化變遷緊密相連,以直面現實的勇氣和豐富的主題創作活動,創造了新的精神內涵,拓展了新的藝術視野,并通過深刻的人文反思,超越現實,升華藝術精神,體現出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核心的大美術觀,展現了歷史悠久的中華美術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富于創造性的本土藝術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