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多元化進程中探索學科前沿
——學術譜系視域下的北方少數民族音樂研究實踐回顧

2021-07-12 13:34:30楚高娃
民族藝術研究 2021年2期
關鍵詞:博士儀式音樂

楚高娃

田聯韜先生(后文簡稱田先生)是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學科奠基人之一。自20世紀80年代中葉開創性地創建該學科以來,經幾代人的辛勤耕耘,田先生的思想觀念對該學科的研究隊伍構成、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等諸多方面都產生了積極影響。田先生與北方諸少數民族音樂研究工作的深厚之緣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先生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組織和參與策劃的《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2001年)和《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史》(1998年、2007年)兩部宏大巨作,對于深入、全面地認識包括蒙古族、滿族、朝鮮族、鄂溫克族等民族在內的55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并對之展開微觀至宏觀的整體研究指明了方向,為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向縱深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學術基礎。其二,在人才培養方面,先生親自指導培養的二十余名博士中有多位北方少數民族族屬的學者。又經第一代學者們的努力,近六十余名第二代博士中,研究北方少數民族音樂的學者人數增至最多,隊伍最為龐大。經三代人的努力,已逐步成為較有特色的學術團體,在強調選題的原創性、新穎性的同時借鑒和融合多學科理論,出現了諸多居于學科前沿、創新性強,甚至填補空白的科研成果。

本文以“學術譜系”為視角,梳理和回顧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和中央民族大學的近二十位博士和博士后所做的蒙古族、滿族、朝鮮族、鄂溫克族等北方少數民族音樂的課題論文,意圖從學科隊伍、研究對象、研究理念等方面看三代人的少數民族音樂學學統的代際傳承,使學界對當代中國北方少數民族音樂研究狀況有所了解,以利于少數民族音樂研究及高層次人才培養之未來發展。

一、研究隊伍的多元化:“他者”與“我者”共述多彩音樂文化

培養和建設優秀的學者群體和良好的學術梯隊是社會科學事業不斷發展的基礎。相較于漢族傳統音樂研究的情況而言,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研究更多了一層難度和挑戰。尤其對于無文字傳統的少數民族,語言即是歷史,音樂即是文化。如果想要推進學科發展和深化研究領域,需著重培養在掌握語言文字和民族文化方面占有優勢的少數民族族屬的理論人才。田先生是較早認識到這個關鍵要素的學者。自20世紀80年代起他在中央音樂學院開始招收少數民族音樂研究方向的碩士、博士以來,培養了二十余位以少數民族族屬為主的音樂學博士,其中有的是本民族的國內第一位音樂學博士,如納西族的和云峰博士、白族的楊民康博士(田先生的第一位碩士研究生)、蒙古族的包愛軍教授、藏族的嘉雍群培以及蒙古族第一位女音樂學博士崔玲玲和滿族音樂學博士李亞芳等。這些突起的“異軍”打破了以往多由漢族學者研究少數民族音樂的隊伍構成,他(她)們偏于“局內”的視角和所擁有的包括語言文字和生長歷程在內的種種優勢條件,鑄成了研究成果的權威性和無可替代性,尤其有益于少數民族音樂研究在深度和廣度上的拓展。其中,幾位較早獲得博士研究生導師資格的學者們,承繼田先生的教學和培養理念,又招收了多位北方少數民族族屬或以北方少數民族音樂為博士論文研究對象的音樂學博士,如楊民康教授指導的博士研究生紅梅(蒙古族)、李紅梅、寧穎(蒙古族)、苗金海、張林,并擔任哈斯巴特爾(蒙古族)、關冰陽的博士后研究合作導師;包愛軍教授指導的博士齊占柱(蒙古族)、包明德(蒙古族)、楚高娃(蒙古族)、娜仁娜(蒙古族)、楚悅(蒙古族)、興安(蒙古族)、趙娜(蒙古族)、石秋月;嘉雍群培教授指導的博士王曉東等。其中多數博士或博士后以“局內”視角研究本民族音樂文化,其學位論文和學術成果受到了學界的廣泛好評。

回顧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科發展史,田先生的培養模式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的研究人才隊伍的構成。隨著少數民族族屬“我者”的參與,不僅擴大和打破了以往以“他者”為主的較為單一的研究隊伍格局,為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事業的多元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現在,經第二代學者們的努力耕耘,這些來自不同民族的高級音樂理論人才已成為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第三代生力軍,其研究領域和研究視角、方法理念等方面均呈現出多元化發展態勢,倍受學界關注。

二、議題的多元化及研究領域的不斷拓展和深化

直到20世紀末,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績,但田先生清晰地看到:少數民族音樂研究人才培養,少數民族宮廷音樂、宗教音樂研究和“跨界民族”音樂文化的深入考察和比較研究工作極端薄弱的情況,有待于盡快解決。①田聯韜:《回顧與展望——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考察研究工作50年》,《音樂研究》2000年第4期。因此,在他本人親自指導的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和第二代博士研究生的課題項目中,采取了有針對性地去逐步攻破上述領域的策略,致使相關研究范圍不斷得到了拓展和深化。

目前,田門一脈以北方少數民族音樂為研究課題,已獲得博士學位和博士后資格的學者共有18位,其中研究蒙古族音樂文化的占多數,此外還有研究朝鮮族、滿族、鄂溫克族等民族音樂者;不僅有對北方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深入和拓展性研究,也有運用歷史民族音樂學方法開始涉獵近當代音樂研究的探索性課題。尤其宗教與祭祀音樂領域的研究成果豐碩,已成為特色學科。

(一)宗教與祭祀音樂研究逐漸成為特色學科領域

在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隊伍中,蒙古族音樂的研究隊伍是最為龐大且研究成果數量最多的一支。直到20世紀80年代為止,相較于蒙古族宗教音樂,其民間音樂和宮廷音樂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有不少專題論述成果及著述問世。但因歷史和政治原因,學者們較少去碰觸宗教音樂①蒙古宗教音樂可分為人文宗教音樂和原始宗教音樂。人文宗教音樂包括佛教音樂、基督教音樂和伊斯蘭教音樂等;原始宗教音樂包括以萬物有靈為主要觀念的各種原始祭祀儀式音樂及薩滿教或博教音樂,以及融合佛教和薩滿教二者特質的萊青音樂文化等。,尤其專題探討佛教音樂的成果甚為少見。

20世紀末,就讀于廈門大學音樂學院的包愛軍(包·達爾汗)已開始關注到了這一特殊的音樂文化現象,并以《蒙古博教及其音樂文化的衰落、異變與幸存》為題完成碩士學位論文。在博士階段延續宗教音樂的研究,將視角聚焦于蒙古佛教音樂文化的多元性特質,經田聯韜先生“加持”,以《蒙古佛教音樂文化的多元性》②包·達爾汗:《蒙古佛教音樂文化的多元性》,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一文獲得博士學位,填補了該領域的研究空白。同名出版的著作已成為學習和了解蒙古佛教音樂文化的必讀書目,對該領域的拓展性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09年,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開始招收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包愛軍和嘉雍群培教授最先獲得導師資格。兩位教授承繼田先生的教育理念,以培養少數民族音樂高級理論人才為教學目標,迄今為止共培養了20余位博士研究生。兩位導師在關注少數民族民間音樂的同時,將宗教與祭祀音樂研究作為特色學科,培養了王曉東、楚高娃、娜仁娜、王芳、興安、馬良等研究佛教與祭祀音樂的博士研究生。其中,既有對具體樂種的專題探討,也有佛教寺院個案研究。如楚高娃的《蒙古佛教本尊與護法神誦經音樂之密律——以雅曼德迦和摩訶噶喇神祇為例》③楚高娃:《蒙古佛教本尊與護法神誦經音樂之密律》,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一文以蒙古地區較有代表性的雅曼德迦和摩訶噶喇兩位神祇誦經音樂為研究對象,圍繞法會儀軌中音樂本體、經書文本、經文佛理三層結構,從外顯的音樂切入,緊扣佛教教義的原理論和傳播變異表象,闡述其佛教音樂的“形”與“義”的交互意義。興安博士將目光投向歷史上具有極高政治地位的皇家寺廟——承德普寧寺,通過梳理該寺院歷史文本和佛事儀式的記述,全面解釋了歷史進程中的《承德普寧寺佛教音樂的融合與重構》④興安:《承德普寧寺佛教音樂的融合與重構》,中央民族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5年。特征。上述兩位博士的選題是佛教寺院最為普遍的音樂文化現象,而另外兩位博士娜仁娜和王曉東則選擇了蒙古佛教較為特殊的信仰文化——關公和萊青祭祀音樂。前者的《蒙古佛教關公祭祀儀軌音樂研究》⑤娜仁娜:《蒙古佛教關公祭祀儀軌音樂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7年。主要對源于漢族地區的關公信仰在蒙古地區佛教寺院中的流變現象做了深入探析,通過對北京、內蒙古、青海、遼寧等地區佛教寺院關公祭祀音樂文化進行多點音樂民族志考察,揭示了該信仰文化在蒙古地區的地方化和本土化特征。王曉東的《科爾沁蒙古族萊青音樂研究》⑥王曉東:《科爾沁蒙古族萊青音樂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課題對象是藏傳佛教傳入蒙古地區之后,在統治者的大力推崇之下,蒙古族原宗教博與藏傳佛教在長期反復的激烈沖突中被迫妥協,漸趨形成的一種“變容”形態——萊青。作者在扎實的田野調查和文案梳理的基礎上對這個特殊的音樂文化現象予以全面而深入的解讀。

從上,我們看到諸位博士課題是對包愛軍教授學位論文中所提到的蒙古佛教音樂文化諸多質點——藏傳佛教音樂因子、蒙古化的音樂因子、漢族音樂文化因子及蒙藏音樂文化融合而產生的文化因子為考察對象的個案研究。從中,我們也清晰地看到了學科的承繼脈絡和該領域逐步在深化拓展的特點。

佛教傳入蒙古地區之前主要信仰薩滿教。隨著佛教在13世紀和16世紀兩次大規模的傳入,對原有的宗教祭祀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從而使蒙古民間祭祀文化的變異更為多樣,形態更為豐富,類型更為復雜,其中敖包祭祀就是較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態之一。紅梅博士是較早從音樂學角度研究該祭祀文化的學者。其博士論文《當代蒙古族敖包祭祀音樂研究——以呼倫貝爾蒙古族敖包祭祀儀式為個案》①紅梅:《當代蒙古族敖包祭祀音樂研究——以呼倫貝爾蒙古族敖包祭祀儀式為個案》,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選擇內蒙古呼倫貝爾地區蒙古族敖包祭祀儀式音樂,以豐富的田野考察材料為依據,從民族音樂學儀式音樂研究視角,對敖包祭祀儀式中所體現的藏傳佛教本土化現象、蒙古博教信仰的遺留信息以及蒙古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現狀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闡釋。楊民康先生曾述:“繼這一較早開展蒙古族傳統敖包祭祀儀式音樂研究的博士論文之后,至今又有多位來自內蒙古的蒙、漢學子已在我校完成或正在進行自己同類或類似方向的博士學位論文的撰寫……比起他們來說,紅梅可以說先行了一步,并且在相關研究方向上扮演了一個蹚路人的摸索者的角色。”②紅梅:《當代蒙古族敖包祭祀音樂研究——以呼倫貝爾蒙古族敖包祭祀儀式為個案》,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頁。楊先生上述的“至今又有多位來自內蒙古的蒙、漢學子”中包括苗金海博士,他的博士論文同樣以敖包祭祀音樂為研究對象,但探討的是《敖包祭祀場域下鄂溫克族音樂文化的建構與認同》③苗金海:《敖包祭祀場域下鄂溫克族音樂文化的建構與認同》,中央音樂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9年。問題。文章以鄂溫克族自治旗為重點調查區域,通過對宗教性的薩滿敖包、藏傳佛教寺院敖包和世俗性的家族敖包、政區敖包祭祀這四種不同類型的敖包祭祀儀式做民族志調查,指出:敖包祭祀活動的目的是出于相應的內群體對外區分、對內認同的需要。聯結不同群體的敖包,凝聚著人們對親人、對民族、對家鄉、對宗教自然而樸素的情感,儀式過程中儀式音樂等象征性符號的建構與表征,將這種情感進一步激發和升華,成為鑄造信仰和觀念的有力武器。敖包祭祀儀式的結果是增加情感能量,增強歸屬感,增進了群體內部的身份認同。張林博士的《建構的傳統——新賓“滿族傳統儀式音樂”與文化認同》④張林:《建構的傳統——新賓“滿族傳統儀式音樂”與文化認同》,中央音樂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7年。立足于微觀個案研究,并通過多點民族志、線索民族志的方法,對新賓滿族民間喪葬儀式、薩滿儀式、正月扭秧歌放路燈“攆鬼”習俗、傳統婚禮習俗、清皇故里祭祖大典以及清永陵祭祀大典等民俗儀式做“窮盡”式的志述,借鑒儀式學、符號學、結構學等方法由微觀、中觀到宏觀,由局部到整體的多層次把握,深入解讀了在全球化、現代化背景下所建構的音樂文化所展現出的“認同差序”及“英雄圣祖歷史心性”文化特征,并對文化建構現象進行了較為客觀的評述和思考。上述兩位博士對研究對象的觀照較為全面,同時對研究方法和視角的思考也較為深入,將在方法論部分做進一步的詳細闡述,在此不再贅述。除此之外,師從于楊民康教授的另一位博士李紅梅選擇了蒙古族古老的祭祀儀式——鄂爾多斯地區成吉思汗祭祀音樂文化⑤李紅梅:《成吉思汗祭祀儀式音樂考察與研究》,中央音樂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運用儀式音聲研究視角、借鑒文化闡釋相關理論,通過儀式音樂民族志的描述與文化闡釋相結合的研究路徑,探求成吉思汗祭祀儀式音樂文化傳統與當代變遷。

(二)自治區外蒙古族音樂研究成果逐漸增多

中國的蒙古族主要分布于內蒙古自治區及新疆、青海、甘肅、云南、遼寧、黑龍江、吉林、河北等省區,受歷史地理等因素影響,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質。從現有的研究成果上看,對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族音樂的研究成果相對較為豐富,對分布于自治區外的蒙古音樂文化的觀照不夠多,專題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崔玲玲博士是較早關注自治區外蒙古族音樂文化的學者之一,其博士論文《青海臺吉乃爾蒙古人人生儀禮及其音樂研究》①崔玲玲:《青海臺吉乃爾蒙古人人生儀禮及其音樂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通過對青海地區臺吉乃爾蒙古人的出生禮、剪發禮、婚禮和喪禮等人生四大儀禮的儀式及其音樂的考察研究,闡釋蒙古族古老文化的遺存及在歷史發展歷程中的變遷特征。第三代學者包明德和石秋月博士將研究視域投向東北地區的蒙古族。前者主要對嫩江流域蒙古族音樂在特定歷史階段因生產生活方式的嬗變其音樂文化所產生的變異特征予以闡釋。②包明德:《論嫩江流域蒙古音樂變異》,中央民族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石秋月博士的《論民族主體更迭中東北三省蒙古族傳統音樂的消散與再塑》③石秋月:《論民主主體更迭中東北三省蒙古族傳統音樂的消散與再塑》,中央民族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8年。課題,以行政區劃為切入點,對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的蒙古族音樂流變特征予以宏觀敘事,指出在音樂文化歷史變遷中除了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影響因素外,行政區劃對其變遷具有重要影響,對民族地區音樂文化的變遷研究提供了較為新穎的研究視角。博士后哈斯巴特爾的課題④哈斯巴特爾:《西蒙古多聲音樂研究——以呼麥、冒頓·潮爾為例》,中央音樂學院,博士后課題,2018年,合作導師:楊民康研究員。從“跨界”角度比較中國、蒙古國、俄羅斯圖瓦共和國蒙古人多聲音樂本體特點及當下狀況,深入闡釋了其流變特征。

(三)說唱類敘事音樂研究成果有所突破

敘述性說唱音樂在中國少數民族中數量極為豐富、形態多樣。對其表現的內容、故事情節及人物特點等題材方面的研究在民間文學領域已取得豐碩成果。說唱類敘事藝術中的音樂是主要服務于故事情節而被定名為形態較為單一的音樂形式,研究價值遇到了挑戰。如何打破上述瓶頸是學界共同面臨的難題之一。齊占柱和寧穎博士較好地突破了上述難點,為學界提供了較為新穎的研究視角和思路。前者的《胡仁烏力格爾與烏力格爾圖哆的親緣關系研究》⑤齊占柱:《胡仁烏力格爾與烏力格爾圖哆的親緣關系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課題,從區域音樂研究角度,將蒙古族傳統的說唱音樂“胡仁·烏力格爾”和“烏力格爾圖哆”(敘事歌曲)放置于“地方傳統”語境中,通過分析胡仁烏力格爾和烏力格爾圖哆共生文化叢形式的歷史背景、社會根源及共存文化要素,解讀胡仁烏力格爾與烏力格爾圖哆的衍生與反叛現象,闡釋其形成該特質的內在緣由,總結了該區域音樂的地域文化品格。寧穎博士的研究對象是朝鮮族的敘事音樂“盤索里”,課題《中韓跨界語境中延邊朝鮮族“盤索里”溯源與變遷研究》⑥寧穎:《中韓跨界語境中延邊朝鮮族“盤索里”溯源與變遷研究》,中央音樂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以韓國“盤索里”為母體和參照,通過分析其音樂、表演等方面的主要特征,跨界溯源延邊“盤索里”的傳承支脈,闡釋其歌手如何通過該藝術形式實現不同層級的認同問題。國內對“盤索里”音樂的研究成果已經比較豐富,但以中、韓兩國跨界田野為基礎,專題研究該音樂藝術的成果仍為鮮見,因此該課題為我國跨界族群音樂研究領域提供了較為新穎的實踐案例。

(四)初涉近當代音樂史研究領域

相較于其他少數民族,蒙古族音樂史研究成果相對豐富,早在20世紀末呼格吉勒圖和烏蘭杰先生相繼出版蒙、漢版本的專著《蒙古族音樂史》⑦呼格吉勒圖:《蒙古族音樂史》(蒙古文),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烏蘭杰:《蒙古族音樂史》,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系統梳理了蒙古族古代音樂的發展歷程,篇幅原因未對蒙古族近現代和當代音樂展開詳細討論。對近當代音樂史的梳理和研究,同樣是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

近些年隨著學科的發展,也有不少博士開始關注近當代音樂的歷史,如李亞芳博士的《透過文本:對西方傳教士記錄的鄂爾多斯音樂的歷史民族音樂學考察與研究》①李亞芳:《透過文本:對西方傳教士記錄的鄂爾多斯音樂的歷史民族音樂學考察與研究》,中央音樂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以歷史民族音樂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對比利時圣母圣心會(C.I.C.M)傳教士約瑟夫·萬·歐斯特神父(Joseph Van Oost)在20世紀初期收集、記錄的中國內蒙古鄂爾多斯、土默特地區的民間音樂為主要研究對象,在掌握大量的一手外文資料的基礎上,對神父記錄的音樂文化進行詳細的翻譯、整理和考證,通過多次深入細致的田野調查,對來華傳教士予以客觀評價,探討蒙、漢民族傳統音樂流傳過程中的傳承與變遷。其相關文本對了解和研究當時的音樂文化狀況具有重要的參考依據。同樣來自內蒙古的楚悅和趙娜博士將研究對象鎖定于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以來的專業創作音樂領域。趙娜博士的《內蒙古自治區少數民族題材漢語歌劇研究》②趙娜:《內蒙古自治區少數民族題材漢語歌劇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7年。一文選取較有代表意義的《薩布素將軍》《沙格德爾》《也蘭公主》《舍楞將軍》等漢語歷史題材歌劇,通過分析其題材與文學內容、體裁與音樂文化、唱腔與表演三個層面,闡釋其該類歌劇的“民族繼承”性和“雜糅”性兩大特征。楚悅的《內蒙古自治區六十年交響音樂蒙古化特征研究》③楚悅:《內蒙古自治區六十年交響音樂蒙古化特征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5年。課題,對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年以來的交響音樂創作與發展予以梳理和研究,總結創作規律和蒙古化特征,對民族風格作品專業創作實踐及中華民族交響音樂的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為建立中國特色交響音樂文化體系起到重要的示范意義。同時,為蒙古族近當代音樂史研究提供重要的參考資料。

縱覽上述課題項目,各位博士們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研究議題范圍不斷地拓展和深入,出現了諸多新穎和具有補白意義的成果。同時,與導師通力合作對當下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和民族音樂學方法和理論做出了積極的反思和深入的思考。這對于強調理論性為主要學科特點的民族音樂學具有積極意義,值得我們去關注和進一步地深入探討。

三、視角的多元化:跨學科角度探索學科前沿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文社會科學跨學科理論思維的不斷拓展,為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理論依據和新穎的研究視角。上述十余位博士在研究理念和方法方面以田聯韜先生的“重視田野考察和音樂本體分析的研究觀念”④楊民康:《田聯韜與中國少數民族音樂》,《人民音樂》2019年第4期。為“元理論”基底,在掌握學科動態“脈搏”的同時借鑒人類學、宗教學、歷史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理論和學術視角,逐漸將其民族音樂學本土化運用于課題研究中。從現有的成果來看,運用儀式音樂理論、歷史民族音樂學、跨界比較研究等多學科角度探索性闡釋的課題數量相對較多,故此重點探討眾位博士對上述民族音樂學方法所做的積極反思和實踐運用。

(一)“儀式”:從描述對象到闡釋路徑

脫胎于宗教學的儀式學在學科理論上較早受到了宗教社會學及宗教人類學觀念影響,除了關注儀式行為以外對信仰體系的象征性特征也予以重點觀照。少數民族音樂的生成特質與該民族的民俗與信仰密不可分,除了有娛樂性功能以外更強調其象征功能和文化意義。宗教信仰多以儀式形式顯現于民俗音樂文化之中,那么如何通過這些類型豐富、形態多樣的儀式形式闡釋其文化的意義和象征意義呢?筆者認為,首先要對儀式呈現的音樂做類型判別,這是研究的關鍵環節,是描述的重點內容和對象,也是闡釋文化的起點。楊民康先生認為“以宗教儀式音樂文化核心”的傳統音樂類型內部可分為核心層、中介層、外圍層三個層次:核心層次——封閉性儀式。這是宗教社團內部舉行的崇拜儀式,例如日常課誦。主要在宗教組織和各級寺廟之間發生縱向的社會性聯系。中介層次——開放性儀式。一般指僧、俗共同舉行的儀式法會,也可指具有特定宗教信仰內涵的世俗性——政治性、社會性或民俗性儀式。外圍層次——宗教節慶期間舉行的公眾儀典及歌舞音樂活動。這類節慶歌舞表演活動在古代傳統社會唱詞具有較濃烈的宗教信仰氣氛,如今則較多衍生出民俗性節日的因素特點,甚至衍變為民俗節日。①楊民康:《音樂民族志方法導論——以中國傳統音樂為實例》,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377—378頁。上述宗教與祭祀音樂研究課題中既有對某一層次文化現象做微觀探析的,也有對研究對象的多層次文化特征予以整體觀照的學位論文。如興安、娜仁娜、王曉東博士的論文是對蒙古佛教音樂核心層次所做的微觀課題研究,崔玲玲博士對青海臺吉乃爾人生禮儀的文化意義的探討屬于中介層次文化現象的研究課題。而紅梅、苗金海、李紅梅、張林等博士的課題則從整體性觀念出發對研究現象的核心、中介、外圍等層次予以全面觀照。

隨著儀式音樂的范疇和類型的拓展,作為“文化中的儀式音樂”受“整體性”研究觀念的影響,從以往的描述對象逐步發展成為闡釋“文化活動文本”的路徑之一。如苗金海和張林博士的課題中,記述的不同類型的儀式音樂文化所塑造的不同層級的文化認同就是典型的實踐案例。個案中的儀式不僅僅是描述對象,更是闡釋認同的路徑之一。正如賴斯曾述:“音樂為以往存在或剛出現的認同現象提供符號性的形態,這種符號性的形態體現音樂的內在結構,常構成認同符號的標志性元素,音樂的時間性可以是認同的一個時序邏輯的符號。此外,音樂自身固有的多重屬性(旋律、和聲、節奏、音色等)有著標識多重認同之不同方面的能力?!雹谵D引自張林:《音樂建構中的文化認同——以新賓“滿族傳統儀式音樂”為例》,《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7年第2期。因此,儀式音樂研究現在不僅僅是闡釋的對象,逐漸發展成為闡釋文化的路徑之一。

除此之外,也有部分博士在田野調查基礎上對儀式音樂方法論有所思考,如苗金海博士提出的“書寫‘全息式’儀式音樂民族志的設想”和“儀式音樂文化認知的‘三層次’說”③苗金海:《書寫“全息式”儀式音樂民族志——鄂溫克族敖包祭祀儀式音樂研究反思》,《民族藝術》2018年第6期。概念是在實踐基礎上的理論思考,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從中我們也看到各位博士對音樂人類學理論的思考及探索精神。

(二)“歷時”:闡釋“共時”的另一個維度

以關注當下活態音樂資源為自己學科特色的民族音樂學,隨著學科的發展和不斷反思將民族史學研究思維與田野調查相結合,為闡釋“共時”現象提供了另一個維度。魏狄斯指出“每一類音樂及每一類社會都是綿延的歷史過程的現代結局”應“將歷史問題整合進了民族音樂學研究的全面策略之中”④楊民康:《音樂民族志方法導論——以中國傳統音樂為實例》,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351頁。,并且要“以揭示歷史事件真相和按照變化的進程研究歷史事件之間的關系作為它的兩個目標,同時要考慮到所有可能的根據,包括當代社會音樂可觀察到的連續性和變化的依據?!弊裱拔墨I學研究、音樂符號的解釋、譯譜和分析”⑤李亞芳:《透過文本:對西方傳教士記錄的鄂爾多斯音樂的歷史民族音樂學考察與研究》,中央音樂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的研究步驟來解釋“當下”的實踐思路。對于具有文字傳統的蒙古族、朝鮮族、滿族等民族的音樂研究中,依據上述步驟進行實踐是了解和闡釋當下音樂文化的重要方法,也是研究中國少數民族近當代音樂史的一個重要思路。李亞芳博士對20世紀比利時傳教士約瑟夫·萬·歐斯特神父所撰寫的手稿文本內容與“共時”狀況做“歷時”性的比較研究,一方面“重塑”了20世紀初期的音樂文化景觀,另一方面也為我們呈現了民間音樂的傳承與變遷特征。同樣,張林博士在課題中用歷史民族音樂學的方法對清朝歷代皇帝東巡謁陵祭祖以及登基大典中的音樂發展脈絡進行梳理,通過歷史中的音樂變遷解讀了當下的建構情況。筆者認為,在田野調查與案頭工作中不僅要關注當下活態資源的考察研究,同時更應該針對性地對其過往的歷史發展與變遷軌跡進行縱向的梳理和探究,將“共時—歷時”維度的互相補充思路運用于中國少數民族近當代音樂史研究之中是一條行之有效的方法路徑。

(三)“跨界”:從研究對象到研究理念

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中有三十余個民族為跨界(或跨境)族群。早在20世紀70年代,田先生對云南傣族地區和藏族地區作音樂考察時已意識到同一民族音樂品種和藝術特色在境內外迥然不同的現象,并在《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第一章的“關于跨界民族”部分專設論題強調指出“考察邊疆地區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時,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跨界民族在國境內外的傳統音樂種種情況?!雹偬锫擁w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52頁。呼吁學界對該領域的關注,為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的比較研究和整體性宏觀研究指明了方向。在田先生本人及第一代博士楊民康等諸位學者們的共同努力下,于2011年在中央音樂學院成功舉辦了“首屆跨界族群音樂學術研討會”。經近20余年的努力和推進,“跨界”一詞已成為當下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學術熱點之一。其中,以楊民康為代表的南方少數民族跨界族群音樂研究成果斐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是中國少數民族跨界族群音樂研究實踐的參照性成果。從系列成果中不難看到,“跨界”已從對象性研究逐漸轉向為學科方法理念,為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和方法范式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新天地”。

對于北方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跨界”研究,雖然其成果尚不及南方跨界族群民族音樂研究那樣豐厚,但近些年也逐步顯現出較為樂觀的態勢,有部分博士研究生開始運用多點音樂民族志方法對境內外“同源”族群的“同宗”音樂文化進行比較研究。如第三代學者寧穎、楚高娃博士和哈斯巴特博士后的學位論文和系列成果均屬該領域課題。寧穎博士為溯源延邊“盤索里”的傳承支脈,闡釋歌手如何通過該藝術形式實現不同層級的認同問題,于2012—2013年間赴韓國學習交流和考察長達13個月,在掌握豐富的文獻和田野資料基礎上對延邊“盤索里”與韓國“盤索里”分別進行了橫向比較,解答和闡釋其上述問題。哈斯巴特爾的博士后課題②哈斯巴特爾:《西蒙古多聲音樂研究——以呼麥、冒頓·潮爾為例》,中央音樂學院,博士后課題,2018年。關注中國、蒙古國、俄羅斯圖瓦共和國蒙古人多聲音樂本體特點和音色建構、音樂文化現狀及流變等特征。不同于上述兩位博士所關注的“原生層”文化形態,楚高娃博士的研究對象則是“次生層”的蒙古佛教文化。自2012年起,對中國、蒙古國、俄羅斯聯邦布里亞特和卡爾梅克共和國的佛教音樂進行定點式田野調查,完成了系列課題和成果。③楚高娃:《蒙古佛教誦經音樂之密律》(博士學位論文)、《神圣的帷幕:蒙古佛教音樂跨界研究》(博士后課題),《中蒙兩國佛教音樂跨界比較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學科2016年青年項目)。

在跨界族群音樂研究中,我們不得不思考“那些當代世界格局中已經相對固定的‘政治邊界’對于國境兩側族群音樂文化的發展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這些影響是否關系到邊界兩側族群音樂文化的交流和互融?最終,上述音樂文化互動對于當代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變異發揮了什么樣的影響和推動作用?”④楊民康:《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研究的開放性視野——代欄目主持人語》,《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等問題。確實,半個多世紀后的“邊界”兩側族群音樂文化已呈現異質化特點,這也是發展的必然趨勢。而這種變化不僅僅是表層層面的變化,更是認知層面的變化所致。因此,在跨界族群研究中后者也是重點關注的領域之一。楚高娃博士近期進行的“蒙古國音樂研究文獻綜錄”課題關注的則是該國音樂學學科的發展史。與對“同宗”音樂類別進行比較研究所不同,該課題旨在為邊界兩側音樂文化的交流、互動、對話起到“橋梁”作用,是一項具有實踐價值的課題項目。同時,我們也看到“跨界”族群音樂研究不僅僅是對文化現象的境內外橫向比較,而逐步轉向為一種兼音樂類型、歷史文化、社會語境、學科史等內容的多重學科方法論和研究理念。其開放性的視野和理念對于當下的“絲綢之路”“茶馬古道”“藏彝走廊”及其現時版“一帶一路”等涉及傳統與現實的“跨界”(跨學科)研究方向,為其提供最為直接、具體、鮮活的學術資料和文化靈感。①楊民康:《從跨界族群音樂研究到學科方法論跨界研究——兼涉中國民族音樂學從對象學科向思維學科轉型的幾點思考》,《中國音樂》2016年第3期。

(四)運用其他理論方法和視角探索性研究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

除了上述研究視角和方法以外,也有多部采用較為獨特的研究方法或視角探索性研究的成果。如包愛軍教授受文化人類學文化形態層理論啟示提出的“質點擴散性文化關照法”②質點擴散性文化觀照法,是以文化系統中某一質點為基點,逐步逐層梳理它與其他文化質點間親疏關系的文化關照方法。,之所以提出該方法,在其著作中寫道:“文化人類學將人類文化形態分為物質、行為、精神等三種,這種形態分布于文化整體結構的外層、中層和核心等三個層面,他們的組合共同展示了文化的特點。無論是大文化系統還是較小的文化系統,他們共同的特點均是屬于相對完整的整體,整體的結構同樣都包括物質和行為、精神等因素,其區別只不過是整體結構所含每一種因素數量的多數而已。”③包·達爾汗:《蒙古佛教音樂文化的多元性》,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頁。作者運用該方法將縱橫交錯、紛繁復雜的蒙古佛教音樂文化系統劃分為基礎技術層、社會組織層以及內隱的思想意識層等三個層面。通過解剖、重組、歸類其文化質點,闡釋了蒙古佛教音樂文化的多元性特質,成果得到了業界的廣泛好評。田聯韜先生曾寫道:“這篇博士論文在某種程度上填補了我國宗教音樂研究工作的空缺部分……運用文化人類學的理論方法,從文化系統不同層級觀察和剖析蒙古佛教音樂所包含的文化質點,從而獲取分析的結論。我們從中可以看到蒙古族的青年學者了解和掌握本民族文化的廣度與深度,也可感受到年輕學者銳意進取的學術探索精神?!雹馨み_爾汗:《蒙古佛教音樂文化的多元性》,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第3頁。這種探索精神深深影響著學生們,如楚高娃博士受闡釋人類學“對文化持有者的闡釋的再闡釋”之理念影響,在田野調查中關注到研究對象的系統化理論特質,重點關注和搜集整理佛教音樂相關的文獻資料,并從文化本位分析角度出發“以佛法研究佛教音樂”為理念,運用佛教大小五明之《工巧明》(蒙文《大藏經·丹珠爾部》第221卷)中的相關音樂理論對“五蘊”“五具”“七音品”“十律”等概念的語義和語用層予以解讀和分析,闡釋了蒙古佛教音樂生成的自律和他律特征。同樣運用這種“音樂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法”的課題有寧穎博士對盤索里的生成特質的探討。作者通過音樂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法,從模式—變體二元關系出發,分別以簡化還原和轉換生成兩種雙向互逆又互補的路徑,解決了歌手如何創造“盤索里”音樂的問題。

誠然,隨著研究對象的復雜化和多樣化以及跨學科研究理念的不斷滲入,從多學科、多維度闡釋研究對象已是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的必然趨勢。上述幾則方法論只是對諸位博士在論文中普遍所運用的理論方法的舉要簡述,也是目前學界所關注的熱點問題。無論是其選題、還是對于方法論的思考,因學者的旨趣不同有所側重而已,其實每一篇論文都具有創新性和前沿性特質。

結 語

通過梳理田聯韜一脈幾代博士生的北方少數民族音樂研究成果,我們看到這對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視野的開拓以及推進做出了積極的引領和啟發。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還有很多領域仍需要進一步地深入和拓展。正如田先生所述:“60年來,對于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考察、研究,中國的音樂學者已做了大量工作,但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在不少邊遠的少數民族地區,還有大量考察、采集、研究工作等待我們去做。而如何吸收和運用民族音樂學的理論與方法,如何運用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如何使自己提高理論素養、開闊眼界,使少數民族音樂的考察、研究工作向更深層次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有待進一步努力的課題。60年對個人來說,幾乎是人生的整體,但就整個事業而言,只是一個短暫的階段。我們的事業已有一個良好的開端,方興未艾,前途似錦?!雹偬锫擁w:《走向邊疆——田聯韜民族音樂文論集》,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11頁。作為這個“大家庭”成員之一,我相信這支朝氣蓬勃的學術團體,繼承學統,努力探索,立足學科前沿、攀登學術高點,定會引領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事業的未來。

僅以拙文悼念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學科奠基人——田聯韜先生。

猜你喜歡
博士儀式音樂
制冷博士來幫忙
十歲成長儀式
少先隊活動(2020年7期)2020-08-14 01:18:12
儀式感重要嗎?
海峽姐妹(2019年12期)2020-01-14 03:25:08
神奇博士感冒了
圣誕音樂路
兒童繪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博士蚊
音樂
Talking strategies
潤博士問答
科學之友(2014年24期)2014-03-20 14:39:33
開營儀式
對聯(2011年16期)2011-09-18 02:26: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妻精品久久久无码区色视|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 成人午夜网址| 亚洲人免费视频| 亚洲天堂.com| 色哟哟精品无码网站在线播放视频| 免费高清a毛片| 另类欧美日韩| 国产jizz| 国产内射一区亚洲| 女人18毛片水真多国产| 极品性荡少妇一区二区色欲| 国产精品三区四区| 日韩欧美中文| 91无码国产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电影| 婷婷综合亚洲| 精品视频91| 久久午夜影院| 毛片卡一卡二|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2022精品国偷自产免费观看| 国产黑丝一区| 好吊妞欧美视频免费| 成人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网| 五月丁香在线视频|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国产精品欧美日本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播放| 久青草国产高清在线视频| 日韩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激爽大片在线播放|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 爱爱影院18禁免费| 国产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片7777| 99久久精彩视频|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亚洲国语自产一区第二页|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欧美第一页在线|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绿色| 国产AV毛片|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91| 日本黄色不卡视频| 欧美高清日韩| 国产精品尤物铁牛tv|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99视频只有精品|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在线一级毛片| 久久国产精品波多野结衣|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视频| 久久熟女AV| 99re经典视频在线| 亚洲伊人天堂| 欧美成在线视频|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看纯欲| 人妻丰满熟妇av五码区| 色婷婷久久|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美女久久久久不卡| 亚卅精品无码久久毛片乌克兰| 最新午夜男女福利片视频| 国产永久无码观看在线| 日韩av手机在线| 久久综合婷婷|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 成人在线亚洲| 高清国产在线|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 精品国产www| 日韩大乳视频中文字幕| 亚洲av片在线免费观看|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