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蕾 邱輝輝
1.景德鎮陶瓷大學;2.江西陶瓷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
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發展,我國建筑陶瓷產區受政策更迭、環境整頓、市場洗牌、“煤改氣”等因素的影響,一批傳統落后產區必然衰落,一批緊跟歷史步伐勇于改革創新的新興產區必然逆勢崛起后來居上,如江西高安、廣西藤縣等,建筑陶瓷產區已經悄然發生變化。我國的建筑陶瓷行業主要的銷售模式:對外出口、工程模式和零售模式受國外反傾銷及國內相關政策影響,銷售量呈現下滑趨勢,《陶城報》根據海關總署統計數據分析,2020年我國陶瓷磚出口總額為41.11億美元,相比2019年同期下跌了9.35%。與此同時,我國建筑陶瓷生產成本由于受環境整頓、“煤改氣”等因素影響,如江西高安集中供氣后,陶企的燃料成本約增加了75%,整體制造成本最高上漲了20%,換句話也就是一平方瓷磚成本增加1.5元。綜合諸多因素,國內建筑陶瓷需求向著高端化、品牌化、創意化和個性化發展,推動著建筑陶瓷生產企業不斷在研發、生產、品牌、銷售和服務上提高實力,從而形成了諸多特征性的經營模式。因此,本文基于SWOT角度分析探討我國建筑陶瓷行業的發展態勢。
自1993年起,中國建筑陶瓷產品產量超越西班牙、意大利等先進陶瓷生產大國,成為世界建筑陶瓷產業最大的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據《陶瓷信息》“2020年陶業長征”調查數據顯示,全國陶瓷磚產能10大(省級)產區共擁有建筑陶瓷生產企業925家,占全國陶企總數的80%;擁有建筑陶瓷生產線2338條,占全國生產線總數的84.7%;瓷磚日總產能3398.245萬平方米,年中產能105億平方米,占全國瓷磚總產能的85.5%。
我國建筑陶瓷產區、產能及新產品均發生質的變化,然而隨著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的發展,傳統陶瓷行業的銷售也在經歷巨大的變革,購買的主力軍也逐漸變成80、90后年輕一代,特別是今年年初的新冠疫情,傳統的銷售逐步變為線上和線下相融合的方式。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不斷發展的進程中,建筑陶瓷行業依靠品牌和技術的革新是勢在必行的。落后產能和低效率企業陸續退出,我國建筑陶瓷企業不但在本行業里開發新產品以尋求差異化,也不斷嘗試進入到其他的行業以尋求多元化的發展,例如近兩年流行的大理石瓷磚、巖板、大板,進入到大家居行業。
但是我國建筑陶瓷行業也遇到了很多困難,“逆全球化”,出口受阻,環保壓力、人力成本、經濟下行,增長放緩,讓諸多陶企壓力山大。然而一部分人逆勢而上,不斷尋找自身問題,加快產品轉型,推動生產智能化、推出高質高價的創新產品,提高服務意識、品牌意識,打造符合消費者個性化產品的需求;有一部分人卻順勢而為,不斷降低成本,犧牲品質,以價格戰搶奪訂單,不斷拉低產業水平等等,可謂說建陶人任重道遠。
1.建筑陶瓷產業分布廣泛
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建筑陶瓷行業也迎來了快速發展時期。我國已從設計、工藝、裝備、配套供應鏈等全方位的形成了“大產能、高效率”的中國建筑陶瓷生產模式。近幾年,為落實國家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戰略部署,建筑陶瓷企業產業區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據《陶瓷信息》“2020年陶業長征”調查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前十大建陶省份依次是廣東、福建、江西、四川、山東、廣西、河南、湖北、遼寧、河北。從產品類別看,廣東是全國最大的大板/巖板、拋光磚、拋釉磚、仿古磚、瓷片產區;福建是全國最大的外墻磚、地鋪磚產區;江西是全國最大的中板、屋面瓦產區;產區生產鏈較為集中、配套供應鏈區域完善。
2.產學研融合、行業協會雙促行業升級
我國陶瓷行業擁有景德鎮陶瓷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江西陶瓷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等學校圍繞相關陶瓷開展的教學和科研,為陶瓷行業輸送專業型陶瓷技術、管理、研究型人才。尤其景德鎮陶瓷大學堪稱陶瓷行業的黃埔軍校,不僅在人才培養方面及產學研融合方面為陶瓷行業提供了有效的理論支持和成果轉化。中國硅酸鹽學會陶瓷分會、中國陶瓷工業協會、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中國陶瓷產業發展基金會、佛山窯爐協會等等各種陶瓷行業協會為促進陶瓷發展每年舉辦各種高端論壇、技術交流會等等,給陶瓷行業從業者提供了交流機會,促進陶瓷行業快速發展。
3.行業領軍企業率先創新、敢于擔當時代責任、為行業發展樹立新標桿
隨著國家治污力度不斷加大,一批數字化、智能化、環保技術和裝備得到快速發展,特別智能制造、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尤其是智能物流、智能倉儲、智能制造等環節智能化程度大幅度提高,陶瓷企業生產逐步向“無人工廠”,同時為推動了建筑陶瓷新產品的不斷開發,先進企業代表新明珠、諾貝爾、唯美等全國陶瓷企業綠色化、智能化轉型及新產品、新技術研發樹立了新標桿。
1.建筑陶瓷產業的競爭過大
根據陶業長征統計的數據,截止2020年12月底目前我國有建筑陶瓷生產線從3400多條減少到2760條,下降了15.45%,產能由136億平方米下降到了123億平方米。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拋光磚,生產線減少330條,降幅差不多是2/3。2020年可謂說大板讓陶瓷行業火了一下,大家關注的大板生產線達到了171條,但后期陶瓷企業跟風一樣的轉型生產,拉開了大板的價格戰,部分陶瓷企業缺乏自主研發創新能力,2021年大板如何拭目以待。
2.企業文化、品牌意識不強
很多企業對企業文化的認知不夠、對打造品牌的意識不強,導致企業文化停留形式,形成不了戰斗力,導致品牌效應不強,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優勢不明顯。一旦企業文化建設成果得到全社會的認同,它將引發共鳴,搶占心智,成為企業再市場競爭中強大的軟實力。
1.環境建設促發展
“煤改氣”政策一方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源頭的必然手段,另一方面對陶企行業來講影響深遠,陶瓷企業的生產成本增加是必然的,以高安集中供氣為例,生產成本平方瓷磚增加1.5元,這勢必加速淘汰落后產能企業,優化產業鏈,加快促進陶瓷企業走向環境融合、健康、綠色協調發展的道路。
2.國家政策促發展
2020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暢通國內大循環,把擴大內需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創造新需求。例如高安市著力推進智能生產升級,制定出臺了《高安市建筑陶瓷產業優化升級項目資金獎補方案》,以“真金白銀”鼓勵企業建設智能生產線。
3.互聯網“+”促發展
互聯網+是建筑陶瓷行業實行轉型升級的主要途徑。以我國2011-2015年的31個省、市、區數據為樣本分析了技術創新、“互聯網+”對我國制造業升級的影響。研究發現,“互聯網+”的影響明顯優于技術創新,同時二者均對制造業升級具有顯著正向影響,4所以建筑陶瓷行業升級可以借助“互聯網+”,實現建筑陶瓷行業與“互聯網+”的深入融合,優化了建筑陶瓷產業結構與核心競爭力。
1.國外同類產品的競爭壓力
在國內過程產能的情況下,中國陶瓷企業為了擴大國外市場份額普遍采用貼牌、低價格的策略,在短暫時間內可以清理企業部分庫存,獲得一定利潤空間,但卻導致中國陶瓷的國際市場價格長期穩定性差,價格鎖定于低端。隨著近幾年我國陶瓷技術、裝備的輸出,印度、緬甸、老撾、越南及非洲等地區陶瓷生產的崛起,這些地區陶瓷以更加廉價的價格沖擊我國陶瓷低端市場的份額,直接給以重頭一擊,讓中國陶瓷企業的生存空間進一步縮小。
2.美國政府對我國瓷磚的“雙反”
2019年5月1日,原產于中國的進口瓷磚遭受到美國商務部的“雙反”(反補貼+反傾銷)調查立案,2020年4月30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裁定,由于美國商務部(Commerce)認定從中國進口的瓷磚以低于公平價格補貼并在美國銷售,美國的瓷磚行業受到了實質性損害。自此,我國瓷磚占比從占美國第一到現在不足2%。
隨著全球制造業朝向工業4.0的轉變,我國建筑陶瓷企業正在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業結構在不斷優化,生產制造也邁向智能化、綠色、數據化的升級。與此同時,隨著受國內外經濟環境、環保要求、疫情壓力等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加快了行業內的洗牌速度,拋光磚、瓷片等大幅度的減少,大板、負離子等功能產品的創新與開發,推動了建陶行業新的發展。我國建陶企業可能朝向產品結構以中高端全面發展、生產朝向標準化、智能化、綠色發現發展,其產品的個性化設計、軟性化定制結合互聯網+網上銷售新型模式更受消費者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