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海雯 何倩瑩
暨南大學深圳旅游學院
粵港澳大灣區是由香港、澳門連接珠三角包括廣州在內的9個城市組成的經濟綜合體,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2019年2月18日,國家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把粵港澳大灣區劃為“一帶一路”的重要建設區域(卜質瓊,2019)。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以珠三角為基礎形成的城市群,而珠三角城市群又以廣州為重點,廣州作為粵港澳的重要發展區域,更多的資源、資本及人才等也會大大增加。
跨境電商是互聯網信息技術與電子商務結合的產物。作為“互聯網+外貿”的新業態,跨境電商充分利用了電子商務全天候、跨地域、可交互等特征,彌補了傳統外貿的局限性(劉珍,2019)。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跨境進口商品占到全國40%以上,跨境商品金額占全國40%以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頒布為跨境電商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使跨境電商行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卜質瓊,2019)。
在陸路運輸方面,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順利建成,深中通道、深茂鐵路陸續建成通車,形成緊密的運輸網絡,有利于港區疏通運輸及臨港工業物流發展;在海路運輸方面,粵港澳大灣區發揮灣區內多港的聯動效應,優化海運服務,打造世界超級港口群;在航空運輸方面,粵港澳灣區以五大國際機場構建多層次航空體系,為跨境電商物流運輸提供良好條件(舒陽 &陳奇,2017)。通過優化整合海陸空基礎設施資源,粵港澳大灣區形成互聯互通、輻射國內外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為跨境電商發展開拓空間(Tian,2017)。
一國兩制方針下,粵港澳大灣區有著多重經濟體的體制疊加優勢及開放疊加形態。而隨著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簽署的簽訂,原產地規則、海關程序、檢驗檢疫、技術標準等統一規則逐漸落地,區域內貿易規則逐漸規范與統一,區域內市場的貿易標準一體化將大大削弱交易壁壘,實現跨境電商貿易投資更高水平的自由化便利化。建設國際數據專用通道,促進三地信息互聯互通,有利于促進粵港澳經濟一體化發展,實現貨物和服務貿易雙向流動,提高粵港澳大灣區資源配置能力(舒陽&陳奇,2017)。
智慧物流是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的方向,隨著物聯網、云計算與大數據等技術在物流行業的使用,粵港澳大灣區物流行業有望優化全供應鏈,完善跨境電商清關的便利化措施,對企業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改善用戶體驗意義重大。電商港的建立為跨境電商產業鏈提供前提條件,吸引多家電商企業入駐,促進網上國際貿易和離岸貿易的發展。而伴隨著粵港澳融合發展進程加深,在運輸、儲存、包裝等各個物流環節,粵港澳大灣區內能夠共同合作,充分發揮各地的優勢,進而帶來全局的發展(向彩芬,2019)。
1.生產供應緊張,市場供需異常
COVID-19疫情暴發后,前期國內大部分企業停工停產,市場供給量驟減。中期疫情蔓延到全球多個國家,即使部分企業有序企業復工復產,但由于工人缺乏、進口原材料缺乏等問題導致貨物供不應求,大量海外訂單取消,眾多企業受損嚴重,不僅營業收入減少,甚至面臨消費者忠誠度降低的風險。因此,雖然國內疫情得到控制,中國跨境電商平臺貨源不足的現象短期內得到緩解,但是在國際疫情還不明朗的情況下,庫存問題仍舊存在,這對跨境電商企業而言,尋找新供應商,重建產業鏈供應鏈迫在眉睫。
2.疫情管控嚴格,跨境物流受阻
跨境物流由于涉及通關、檢驗防疫等流程,相對國內物流體系更為復雜。COVID-19疫情爆發后,各國對跨境物流進行不同程度的管制,絕大部分航線無限期停飛等現象,使得跨境物流出現商品物流提升、物流配送時間延長、物流包裹丟件、清關障礙等問題。在此沖擊下,跨境電商物流渠道紊亂,多數賣家面臨跨境物流危機,無法及時發貨,且物流價格大幅度上漲,運輸成本大幅度飆升。大部分跨境電商物流時間為7-15天,由于疫情影響,物流時間經常延長至一個月甚至更長,大大削減了客戶的體驗度。
3.全球經濟下行,訂單波動量大
在新冠疫情影響下,全球經濟出現下滑,導致投資者信心不足,跨境電商融資難度驟增,企業不得不通過裁員維持生計,失業率不斷增加,消費市場低迷。同時中國跨境電商出口國家主要為在美歐等地,新興市場滲透相對較低。在新冠疫情高峰期的2020年2月,歐洲國家擔心受到影響,快遞包裹量下降明顯,3-4月開始回升,主要原因是中國控制疫情得當,國外疫情也沒有蔓延。到5月,國外疫情開始大爆發,疫情嚴重的國家開始出臺政策封鎖城市,物流進一步受阻,快遞單量又開始下降(劉珍,2019)。
1.疫情后跨境電商增速更快
互聯網經濟已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近幾年,電子商務破除了線下經濟交易在時空上的壁壘,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改變著我國的經濟增長模式和人們的購物習慣。跨境電商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尤其是在疫情期間,海外疫情形勢仍然不樂觀,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轉向跨境電商,而對于海外消費者來說,在線采購既便捷又安全。當消費者適應線上消費后,其市場的份額會在很大程度上增加。
2.加速線下貿易線上化進程
相比線上,線下貿易活動受疫情影響更嚴重,大量進出口企業倒逼向線上探索,這將進一步加速傳統貿易向跨境電商方向轉型(王永強,2020)。數據顯示:3月新貿節期間的平臺訂單數同比增長114%。其中,來自美國、英國、德國的訂單占據交易總額的前三名,泰國、日本與歐盟國家整體交易總額同比增長分別為172%、158%與123%。疫情之下,跨境電商產業鏈固然遭到一定沖擊,但長期而言,貿易數字化進程將會被大大加速(王永強,2020)。
3.疫情后國際政治環境復雜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流行深刻影響著全球的經濟發展趨勢,疫情沖擊下傳統的線下貿易受明顯打擊,而跨境電商以線上平臺為基礎,發展優勢明顯。各級政府陸續出臺扶持跨境電商的相關利好政策,跨境電商成為對外貿易的首選。2020年11月15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簽署,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誕生,RCEP出臺的一系列減免關稅的利好政策將降低我國跨境電商企業的進出口交易成本,有利于提高出口商品的競爭力,促進貿易數字化。而各中小跨境電商企業也應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減輕經濟損失。
1.建立健全相關法律
在法律條款方面,海關、商檢、稅務等相關政府部門應積極出臺相關的法律條款,保障疫情期間跨境電商在海關通關、商品檢疫檢驗、市場稅務等方面有法可依;在知識產權方面,跨境電商企業需明白知識產權的重要性,了解并自覺遵守行業規則(Chen &Yang,2017);在統一完善跨境電商政策標準方面,我國應該積極倡導并引導世界主要經濟體國家參與,進一步推動跨境進口的相關法律法規的落地,保障跨境電商進口業務健康有序發展。
2.發揮政府聯動作用
在各主體合作方面,政府應當發揮聯動作用,發揮“政府、平臺、企業”聯動機制作用。建立跨境電商大數據中心,為跨境電商信息、資金和貨物的運轉提供大數據技術支撐,提高協作效率,促使跨境電商有序發展。構建我國海關、工商、稅務等多部門合作監管體系,明確各行政主體職能。建立信息安全管理體系,制定跨境電商在用戶信息安全、數字信息安全、網絡犯罪等方面監管政策,構建健康有序的跨境電商誠信體系(盧藝芬,2020)。
1.疫情倒逼電商數字化
消費者需求隨著疫情轉移到線上為跨境電商帶來了機遇。在技術方面,跨境電商企業運用大數據等技術實現精細管理,提升競爭力;在產品方面,疫情使預測市場需求和快速反應的難度加大,跨境電商企業必須通過數據化精準提升產品競爭力,不斷創新獲得差異性優勢,加強品牌建設,積累忠實客戶群體,同時加快構建可靠、成本可控的供應體系,并優化技術,科學管理,從供給側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He &Xu,2019)。
2.開發全新市場需求
滿足消費者需求是跨境電商企業關注的重點。新冠疫情導致全球需求發生萎縮,消費熱點也產生了一定的轉移,消費者對于健康的關注度快速提升,健康保健、醫療用品、戶外產品、時尚單品等產品將受到消費者的歡迎,粵港澳大灣區跨境電商應當時刻關注國內外市場的需求變化,打造消費者至生產者的消費模式(Han &Kim,2019)。深層次了解消費者在不同時間段的需求,適當調整產品組合,從產品、價格、促銷和渠道等多角度出發調整商品,并及時根據市場的消費需求來進行自身經營狀況的轉變與市場需求開發,實現精準營銷。
1.完善國際物流渠道
新冠疫情使跨境電商企業意識到物流的突出重要性,跨國物流萎靡、海外倉受限、物流渠道不通是疫情期間抑制我國跨境電商發展的重要因素。首先,我國跨境電商企業應積極優化國際物流線路,保障商品運輸,并且向廣大跨境電商賣家開放海外倉服務,盡可能避免物流配送受國際運輸狀況的限制,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率,降低消費者等待的時間,提升消費者滿意度(諶樂芳,2020)。最后,我國跨境物流供應鏈企業應充分釋放活力,開始全方位構建自主經營的國際物流通道,降低對國外物流企業的依賴,提高抗風險能力。
2.提升物流信息水平
跨境物流是一種涉及信息十分復雜的產業類型(翟華鋒,2020),在物流標準方面,政府應當統籌構建統一的跨境物流體系,降低商家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提升客戶體驗感,優化粵港澳大灣區跨境電商物流系統。跨境貿易企業應對其加強其內部信息化建設,不斷優化升級,提高企業內部信息化水平。在資源整合方面,利用大數據優化物流資源配置,利用信息化技術將各類物流運輸中優質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優化物流資源配置,從而提升跨境物流體系服務質量,提升信息化水平,推動跨境電商與物流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