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解放
西北大學現代學院 財務與經濟管理系
人的需要“本身就是生產活動的一個內在要素。”[1]人們從事生產活動的內在動力,就在于人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正是這種需要推動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因此,充分發展人的需要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力量,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項特別迫切的任務。社會主義制度的特性決定了社會主義條件下的人的需要,具有前所未有的全面性、豐富性和不斷高漲性。
人的需要本性就是指人受自然和社會制約的特性。人必須依靠自然界提供的物質滿足自身的需要才能生活,人的需要和行為都要受外界的制約。沒有需要的人是不存在的,任何個人的行為本質上總是同他的需要相聯系的。人的能動本性就是指人具有制造與利用工具的能力,能通過實踐活動,有目的地改造自然、改造環境的特性。正是這一點,構成了人與動物消極地適應自然的根本區別。
人作為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力和生命力,是有能動本性的存在物,這些天然就有的要素,存在于人的身體內部。同時,人作為自然的和肉體的存在物,和其他動物一樣,是具有需要本性的。能動本性離不開需要本性,需要本性也離不開能動本性,兩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作為具有需要本性的存在物,人要吃、要穿、要靠自然界生活,“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2]而作為具有能動本性的存在物,人有能力通過自己的實踐來滿足自己的需要或欲望。
人的需要本性不僅有自身的天然需要,而且有實踐活動中發展出來的需要,以及進行創造性活動的需要。同時,人的能動本性又是以人的需要本性為依托的,并且始終滲透著需要本性。人的能動活動要實現,若沒有滿足自身需要作為內在動力,這種活動也是無法實現的。正如馬克思指出:“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3]
作為需要,“本身就是生產活動的一個內在要素。”[4]人的需要的對象、范圍、廣度和深度是由生產來決定的,新的產品和新的材料會帶來新的需要。“生產不僅為需要提供材料,而且它也為材料提供需要。”[5]也就是說,生產不僅為主體生產對象,而且也為對象生產主體。“生產本身就創造需要。”[6]“需要也同產品和各種勞動技能一樣,是能生產出來的。”[7]同時,滿足需要的方式,也是由生產決定的。
人們從事生產活動的內在動力,在于人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因而要從事各種各樣的有用勞動。正是人的需要,才創造出生產觀念上的內在動力,作為一種內在的動力推動著人類從事生產實踐活動。也正是人的需要,創造出作為實踐觀念形態上的生產對象,促使人們在觀念上構造和設計出生產的對象。因此,人的需要是生產的前提,“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8]
各個勞動部門的分工取決于人的需要,整個社會經濟體系的建立也取決于人的需要體系。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兩大生產部類的劃分,實質上都是以人的需要的內在尺度作為劃分標準的。同時,人的需要的體系決定著社會生產的體系,需要體系的結構決定著社會的產業結構。凡是符合人的需要的產業結構,生產的商品也能夠順利實現,私人勞動也能夠順利轉化為社會勞動。反之,則相反。
馬克思指出:“機器勞動這一革命因素是直接由于需求超過了用以前的生產手段來滿足這種需要的可能性而引起的。”[9]一旦供給喚起了某種巨大的普遍的社會需要,就會比一大批企業投產更有力地推動生產的發展。新的需要會推動生產工藝的更新以及勞動對象的擴大,從而在更大的范圍內推動整個社會生產的發展。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和需要往往會出現兩者脫節的現象。一方面,某種需要趕不上生產發展的規模,因而造成生產的過剩。另一方面,有支付能力的社會需要增長超過了生產的增長,形成商品的供不應求,引起物價上漲。當然,這種脫節的現象是暫時的,可通過社會自身的調節來解決這種矛盾。
人的最簡單、最基本的需要是天然形成的,與動物的自然需要有直接的血緣聯系。馬克思認為,人永遠不可能完全脫離自然界的制約,“人來源與動物界這一點已經決定人永遠不能擺脫獸性,所以問題永遠只能在于擺脫得多些或少些,在于獸性和人性上的差異。”[10]同時,馬克思還認為,動物式本能性的自然需要固然是形成人的需要的基礎,但不能把人的需要僅僅歸結于此。
人的需要又滲透著社會性,它是通過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形成的。當人通過勞動實踐活動來滿足自己的動物性的生存需要時,同時也就創造出了一種不同于動物性的社會性需要。作為人性的需要具有雙重屬性:一是人身體中動物本能式的自然需要;二是“歷史上發展起來的社會需要。”[11]這兩種屬性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人的社會性需要越來越上升到主導地位,滲透到自然性需要中去,成為人的需要的本質方面。于是,人的自然需要發生了質的變化,帶上了社會性的鮮明特色,從根本上高于動物性的自然需要。也就是說,人的自然需要,已經“不是純粹的自然需要,而是歷史上隨著一定的文化水平而發生變化的自然需要。”[12]
人的需要的歷史性是隨著勞動實踐活動的更新而不斷更新的,是與社會文明程度同步發展的。需要的質和量都是歷史的產物,是具體地、歷史地發展著的。“需要有很大的伸縮性和變動性,它的固定性是一種假象。”[13]推動人的需要不斷更新的動力,主要來自人的勞動和實踐活動。在勞動和實踐活動中,不僅改變著人類生存的客觀條件,而且改變著勞動者自身,它造成了人的新型需要。正如馬克思指出:“需要的范圍,和滿足這些需要的方式一樣,本身是歷史的產物,因此多半取決于一個國家的文化水平。”[14]
任何一個國家和任何一個國家的任何一個時期,個人需要和社會需要都存在著不同的特點。在社會發展的任何一個階段,都不能企圖為人的需要規定一個固定不變的模式,必須關注每個國家、每個民族中的人的需要的特殊性,關注整個人類需要表現的個體差異。
自然性需要是人作為自然存在物自然形成的需要,社會性需要是人作為社會存在物而創造出來的需要。從形成的角度看,人的自然性需要是社會性需要的歷史前提,社會性需要則是自然性需要的進一步升華。從結構的角度來看,自然性需要固然是社會性需要形成的基礎,但在現代社會條件下,社會性需要已占主導地位,并且已經滲透到自然需要中去且改變了人的自然需要。從發展的角度看,社會需要將日趨成為人的需要的主導方面。
對象性需要是人作為需要本性存在物,對物質生活資料客觀對象的需要。活動性需要是人作為能動本性的存在物,對實現自己生命力和創造力的實踐活動的需要。活動性需要集中體現了人的需要的本質特征。從歷史的角度看,人的需要源于動物的需要,但又根本不同于動物的需要。動物把生存需要作為最高需要,而人的生存需要僅僅是自身需要的基本前提,活動的需要才是更高的本質需要。從結構的角度看,對象性需要和活動性需要是相互依存、相互推動、共同發展的。正是由于對象性需要對物質生活資料的需要,作為一種內驅力推動人們去從事各種實踐活動,從而發展了活動性需要;而活動性需要也離不開活動對象性需要,否則,活動性需要就無法開展。從發展的角度看,活動性需要越來越趨向于主導地位。
物質性需要是人們對從事物質生產活動和享受物質財富的需要。精神性需要是人們對從事精神生產活動和享受精神財富的需要。從形成的角度看,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是同時形成并發展的。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初期,物質需要是人類活動的重心,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精神需要也逐漸成為人的需要的主要內容之一。從結構的角度看,物質需要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需要,因為人們首先必須解決衣、食、住、行的問題,然后才有可能從事社會、政治、文化、藝術等活動。精神需要必須以一定的物質需要為基礎,并且貫穿到物質生產活動中去,成為物質需要的內在動力和能動源泉。從發展的角度看,人的物質需要固然永遠不會退出歷史舞臺,但可能退居歷史舞臺的次要地位,精神需要將日趨成為人們需要的主要目標。
社會主義的前提是不斷滿足工人階級的生活需要,這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科學命題,這一命題深刻體現和反映了人的需要同社會主義之間的內在聯系。在生產力水平落后和文明狀態低下的社會條件下,是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國家的。我國當前正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人的需要也處于十分不發達的狀態,這一特征決定了發展人的需要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項特別迫切的任務。
馬克思指出:“在社會主義的前提下,人的需要的豐富性,從而某種新的生產方式和某種新的生產對象具有何等的意義,人的本質力量的新的證明和人的本質力量的新的充實。”[15]黨和國家始終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作為社會主義現階段的主要矛盾。同時,把發展生產力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作為社會主義歷史時期的根本任務。這就把人的需要問題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對社會主義來說是生命攸關的地位。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的本質特性仍然是追求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物質精神利益。這種需要、欲望和動機,并不會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而消失,相反,卻更加強化了。因為從理論上說,人民有了充分滿足自己各種需要的可能性。正是這種勞動者的本性,構成了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以及生產關系不斷完善的內在動力。
人的需要與社會生產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推動和共同發展的緊密關系。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商品生產是整個經濟活動的起點和居于支配地位的因素,它決定著人們需要滿足的狀況。同時,人的需要又是產生新的要求、開辟廣闊市場、促進商品生產發展的強大推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講,人的需要反過來又決定著生產。因此,應當堅決支持人民群眾物質文化需要的不斷增長,千方百計地發展生產力來滿足這種巨大的需要。
人的需要并不完全是主觀的東西,相反,人的需要是一個合乎規律又合乎目的的自然過程,這一規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顯示出極大的特殊性。社會主義制度第一次使人民群眾當家作主,勞動者的需要顯示出前所未有的全面性、豐富性和不斷高漲性。兩個文明的建設是滿足人民兩種需要的根本任務,反映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人的需要發展的特殊規律。也就是說,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人的需要不是貧乏的、清一色的、單一層次的,而是充分展示出多結構、多層次、多要素的需要體系。同時,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人的需要不是僵死的模式,而是不斷生長的常青之樹。人的需要是不斷高漲的,每一個現有需要的滿足都會引起更多的新的需要,每一層次的需要的滿足都可能升華出更高層次的需要。
一是社會主義決不是抹煞人的七情六欲,壓抑人的積極需要的禁欲主義。決不能把生產上的厲行節約、作風上的艱苦奮斗與節欲論、禁欲主義混為一談。相反,社會主義卻要盡可能滿足人的廣泛需要,提供更多的物質享受條件和精神享受條件。正是社會主義賦予人的需要以空前的豐富性從而使人的生命活動具有全新的充實感和更高的理想追求。二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個人主義和個人物質利益是兩個有根本區別的概念。社會主義時期的個人物質利益是在維護集體利益的基礎之上,靠自己勞動來滿足個人的生活需要,它是社會再生產的必要條件。因此,維護個人的正當利益和合理需要,是保證個人生產的積極性和發展社會主義生產的根本途徑。三是必須劃清社會主義與平均主義的根本界限。平均主義和社會主義是格格不入的,是發展生產力的嚴重障礙。社會主義在本質上絕不可能要求所有人的需要都是平均的,相反,社會主義為個人需要的全面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天地。把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看成是絕對平等的同步富裕必然會導致共同貧窮、永遠貧窮。只有鼓勵一部分人在按勞分配的原則下先富起來,然后帶動大家走向共同富裕,才符合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規律。四是社會主義將摒棄一切愚昧的、落后的、腐朽的、過時的東西,擺脫安于現狀、墨守成規的習慣勢力,努力追求文明的、健康的、科學的、現代化的生活方式。隨著社會主義生產和文化的不斷發展,人的需要將會得到更大的滿足,人的價值觀念將會朝著更高更新的方向演化,社會主義制度也將產生出巨大的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