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志遠 趙金月 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
隨著社會的發展,全國高職院校的學生在職業選擇的問題上的問題越來越明顯,尤其是這些學生面對第一份工作的選擇時,他們更是迷茫而無從下手。與眾多高職畢業生的接觸中,我發現,很多大學生的心情是復雜的,他們在工作選擇上更是充滿了無奈、焦慮、迷茫,發現自己的理想與社會現實簡直是大相徑庭。如何選擇以及選擇什么樣的工作,已經成為眾多高職畢業生的共同的需求。
不同氣質類型的人適合不同的職業,許多學者及心理學家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從氣質類型的角度描述了職業選擇與氣質類型的聯系,幫助高職畢業生認清自己,為自己的職業選擇提供科學的依據,以便選擇更適合自己的就業崗位。
氣質是指個體身上經常表現出來的典型而穩定的心理活動的特征,表現為一個人情緒和行為發生的強度、速度、穩定性、靈活性及指向性等方面的動力性人格特征。心理活動的動力是指心理過程的強度(比如情緒強弱、意志努力的程度)、心理過程的速度和穩定性(如思維的靈活程度、知覺的速度、注意集中時間的長短)以及心理活動的指向性特點(有的人傾向于內部,經常體驗自己的情緒,分析自己的思想,而有的人傾向于外部事物,從外界獲得新形象)。
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氣質特征,氣質影響著人的實踐活動。人的氣質并無優劣之分,同樣氣質類型也無好壞的區別。心理學上講的氣質,具有兩個方面的特征:第一,氣質具有先天性,一個人從出世開始,就具有了自己獨特的氣質特點。第二,氣質具有穩定性和可變性,這種穩定性不會輕易地改變,但是可以隨著環境的變化逐步完善。
關于氣質的學說,許多心理學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特認為,人體內有四種液體,即血液、粘液、黃膽汁、黑膽汁。這四種液體在人體內的比例不同,形成了氣質的四個類型,分別為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和抑郁質。個體的氣質類型不是單純的某一種類型,而是由幾種類型按照不同的比例組成該個體的氣質,巴甫洛夫實驗研究發現,高級神經活動的基本過程分別為興奮和抑制程。興奮和抑制都有三個基本特性,即強度、平衡性和靈活性。詳細關系,如表 1。
直率熱情,精力旺盛,脾氣急躁,易于沖動;反應迅速,但準確性差;情緒明顯表露于外,但持續時間不長,等等。其顯著特點帶有明顯的周期性。在正確的教育下,他們能具備堅強的毅力、主動性、熱情和獨創精神。不良環境影響下,他們可能出現缺乏自制、急躁、易激動等不良品質。
膽汁質的人在選擇職業時,喜歡從事與人打交道,工作內容不斷變化,通常傾向于選擇適合的激烈競爭,風險的專業或社會服務專業,主動性強,具有競爭意識,比如運動員、公共關系人員游、推銷員、節目主持人等。
潑好動、敏感、反應迅速;不甘寂寞,善于交際;接受新事物快,但印象不很深刻,注意力容易轉移;情緒和情感易于產生也易于改變。其顯著的特點是:有很高的靈活性,容易適應變化的生活條件,在良好的教育下,多血質的人可以培養出高度的集體主義情感,對學習、勞動、社會生活積極主動的態度。在不良教育下,可能表現出輕率、疏忽大意、散漫以及對自己的能力評價過高等不良行為和態度。多血質氣質類型的人在選擇職業時,主動、熱情、大方,適應性強,很受用人單位歡迎,適合從事與外界打交道、靈活多變、富有刺激性的工作,如從事外交、管理、記者、律師、駕駛員、運動員等,他們不太適合做過細的、單調的機械性工作。
安靜穩重、交際適度;反應緩慢,沉默寡言;善于克制自己,情緒不易外露,注意穩定但又難于轉移;善于忍耐、沉著堅定,不尚空談,埋頭苦干,等等。其顯著特點是安靜均衡。在正確教育條件下,粘液質的人容易形成勤勉、實事求是、堅毅等特性,在不良影響下,則可能發展成為萎靡、消極、怠惰以至對人甚至對己都漠不關心、冷淡頑固等不良品質。
粘液質人的出色之處在于,他們大多數都能很好的利用協調性、積極性、社會性及情感穩定性冷靜而出色的表現自己的才能,發揮卓越的能力。而且,無論地位高低,都能在自己的行業中占有重要位置。
粘液質的人在選擇職業時,沉穩、冷靜,能夠堅持不懈。在實際工作崗位上,多數精明強干,一般從事教育、研究、技術、醫生、管理、人力人事管理主管等,但是思想死板,不靈活,不善于隨機應變,常常墨守成規。
心思細膩、情感體驗深刻,情緒不易于外,具有很高的感受性,觀察能力強,善于覺察到別人不易發覺的小事物;行動緩慢、內向、多愁善感。這種類型的人在順利環境下,在友愛的集體里,可以表現出溫順、委婉、細致、堅定、能克服困難、富有同情心等優良品質。在不利條件下,可能表現出傷感、沮喪、深沉、優柔寡斷。
抑郁質的人在只需要一個人刻苦奮斗,對什么職業都能一絲不茍,不需要人際交往的學術、教育、研究、醫學等內在要求慎重、細致、周密思考的職業領域往往有較好發展,校對、打字、排版、檢驗員、化驗員、登記員、保管員等工作也比較適合他們。
職業取向是人們選擇職業前對所青睞的職業的種類、方向進行的挑選和確定。職業取向是人們進入社會生活領域前所必需進行的一種重要行為,職業取向是構成職業選擇的基本因素之一。學生了解自己的職業取向,能夠正確的選擇適合自己的勞動崗位。已有研究發現,高職畢業生職業取向受家庭環境、個人認識和情感、個人需要、受教育程度以及社會因素的制約。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存環境的變化,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高職院校的學生在職業選擇上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作為家庭和學校的相關工作人員以及整個社會應該引導高職學生明確自己的職業追求,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科學的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理性的做出職業選擇,以達到最佳人職匹配目的。
我們采用了目前通用的 《職業取向標準測試》,對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400余名學生,通過網絡問卷星發布調查問卷,進行職業取向測試,期中回收有效問卷405份,其中男生151人,女生254人;獨生子女230人,非獨生子女175人;單親家庭子女51人,雙親354人;采用SSPS 22.0統計軟件包,運用描述性統計和回歸分析等分析數據,經過分析,影響職業取向的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家庭影響著一個人的一生,職業院校的學生在職業選擇上體現了家長的意志,家庭對個人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不純粹是父母或長輩對自己抱有期望和限制。很多例子顯示,一些來詢者有意違抗父母的心愿,選擇與“正統”背道而馳的職業道路。結果所從事的工作既沒能滿足父母的心愿,也不能讓自己感到滿意。無論結局如何,其中家庭的社會地位、經濟地位、家庭結構、生源地、家庭居住地、父母職業水準和教育程度、父母所提供的模仿機會都對學生職業選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職業地位是人們從事的某種職業在經濟收入、社會地位和社會聲望等方面的總體狀況,往往通過職業聲望的形式表現出來。在對大學生的調查中,對未來工作單位的期望:仍然有6.7%的學生在職業選擇上沒有意向,33.2%的高職學生希望進入到國有企業,28.2%的學生期望進入事業單位,有13.7%的被調查者愿意進私企工作,11.3%的人愿意進合資企業,6.9%的學生選擇繼續升學。工作的薪金及待遇是高職學生就業首先要考慮的因素。在對具體工作崗位的選擇中,31.8%的人愿意做銷售工作,11.6%的人想做其他工作。高職學生對工資待遇的要求相對比較客觀的,月薪三千左右的占57.1%,四千左右的占21.4%,五千以上的為11.3%,對薪水沒有要求的只有4.5%,令人欣慰的是,絕大多數學生需要畢業后經濟獨立,不再向家長索取生活費用。
結合企業用人需求以及學生自身存在的不足,高職院校應該注重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前有針對性地對高職學生進行與社會對接性的訓練質,以迎合市場的需求,有以下幾點建議。
隨著社會的發展,企業越來越重視人的因素,新的人力資源開發已經為企業和求職者注入了新的內涵,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職業素養的需求對學生發展有著很好的導向作用,諸如環境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敬業精神、沉著應變能力等,許多職業已向求職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培養具有較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已經成為目前職業學校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實施教學環節重中之重,高職院校的工作既要對教學環節進行調整,又要幫助學生認清社會對高職學生的新要求,啟發學生對職業素質的認識,找出自身的差距,彌補自身缺陷。
現在有些高校還在注重把學校規模做大,而忽略了把學校做強,導致教育出來的學生應用性有點欠缺,在現在經濟高速發展的環境之下,高職教育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另外,傳統的教育方法不能適應現代產業發展的需求,從實踐上來說,從學校學到的知識,沒有很好的應用到生活或工作上,就不能深刻的理解到課本上所教的內容,雖然實踐課程的開設完成了人才培養方案的任務,但是在效果上學生的動手能力還是比較弱,尤其是在與企業的對接方面仍然不能更好的適應這個職場。
所以,如果能夠利用好業余時間學好專業課,加強專業動手能力,尤其是學生能夠深入企業去實踐去鍛煉,那么高職學生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僅節省了時間,還可以在實踐中檢驗自己所學的知識,查缺補漏,對自己的薄弱環節進行有針對性的提高,也能夠抓住更多的機遇和挑戰,最重要的就是在企業中體驗成長。
近年來,全國各地頻頻出現大學生失聯、遇害、受騙等現象,探討其原因,不僅說明了高職學生安全意識的缺乏,同時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就業問題上有些手忙腳亂、饑不擇食,缺乏就業意識,這一點與高職學生在校期間的思想狀態有很大的關系。
經過大量的調查研究與分析,很多高職學生不是十分了解目前的就業形勢,盲目的追求政府及事業單位這樣的“鐵飯碗”,但是自己的學歷、素質、能力與所謂的“鐵飯碗”的具體要求相差甚遠,這也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很多高職學生無法認清這個現實。從我國當前對人才需求的角度看,很多企業尤其是大型國有企業甚至跨國公司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和技術人才,而我們的高職畢業生達不到這個要求,從而造成很多大學生“高不成,低不就”。另外,畢業生盲目地選擇職業,對自身的能力,愛好和特長方面沒有進行仔細的考慮,導致自己的優勢沒有得到發揮,用人單位也沒有發現學生優點。這些都對大學生的就業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因此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強化高職學生危機意識已迫在眉睫。古語說: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首先,我們應該明白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在這個利他的時代中,我們都是在為他人服務,只不過服務的方式不同而已。事件本身并沒有多少意義,意義是我們這樣去定義它。其次,條件艱苦并不是我們追夢路上的羈絆。大學生尤其是高職學生也可以響應國家號召,積極地去中西部和經濟不發達的地區就業,為祖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最后,并不是工作穩定就生活穩定,在這個充滿變數的世界中,如果我們貪圖安穩,可能我們真的會被“安穩”,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