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淇瑩 陳卓 田茂玲 李亞玲 王鵬雁 四川輕化工大學
(一)新經濟形式下,社會對國際貿易專業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劇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經濟一體化、貿易自由化進程加快,國際貿易的規模范圍不斷擴大,社會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人才需求大幅增加。同時,隨著全球網絡下電子商務的發展,服務貿易、文化貿易、金融貿易的全球化呈快速發展趨勢,國際貿易形式、渠道、秩序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對國際貿易專業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一類型人才需要掌握多項綜合性機能,在專業知識的全面性和實際運用能力需適應到行業、企業不斷發展的需要。培養兼具扎實的理論基礎與較強過硬的實踐操作能力的地方外貿人才已成為促進地方外貿發展的當務之急。
(二)外貿人才服務地方經濟的需要。近年來,我國各地區特色產業外貿發展十分迅速,當地的經濟也得到了快速地增長,崗位需求增大,但是地方高校培養出的人才卻又因為實踐經驗和實踐能力的嚴重缺乏,從而難以在短時間內滿足企業的用人期待,從而雙方陷入尷尬的境地。因此,只有建立以對口就業為導向,適應企業實際需求,能夠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積累學生實踐經驗的實踐教學體系才能真正為地方企業輸送應用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創新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助力于地方經濟的發展。
(一)高校對實踐教學重視程度較低。我國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教學模式主要是以理論教學為主,而對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較低,表現為以下兩點:一是實踐教學的課時數與學分占比較低,實踐教學的課時量和質量無法滿足學生就業需求。二是未形成與社會人才需求相適應的實踐教學體系評價機制,缺乏客觀評定實踐教學效果的相應措施。
(二)實踐教學內容較為局限,缺乏兼容性和有效性。目前我國高校在對外貿人才培養中,在實踐教學內容較為局限,主要以專業課內的軟件模擬操作實訓為主。這種實踐教學方式存在一定的滯后性,與真實的外貿業務操作有著明顯的差距,教學有效性達不到保障。同時,實踐教學內容較為單一,主要模擬外貿業務流程,對學生外語能力、磋商能力、應變能力等綜合能力難以起到訓練作用,實踐教學內容缺乏兼容性和有效性。
(三)缺乏實踐教學相關平臺,實踐教學與社會脫節。如今高校所實行的實踐教學模式與企業用人要求之間出現了嚴重脫節。高校實踐教學平臺有限,無法以學生實際就業為導向,培養適應企業的用人需求的復合型外貿人才。高校僅僅依靠時間短、崗位分散的畢業實習讓學生與企業進行接觸,不僅導致一部分學生進入非對口專業進行實習,而且實習的時間短和學生的不確定因素也導致企業不愿意讓學生真正接觸到核心業務,學生缺少實踐鍛煉和實踐經驗,實習效果不理想。
(一)提高對實踐教學的重視度,構建完整的實踐課程體系。提高高校對實踐教學重視程度,構建“基本技能―專業技能―研究創新”一體化、多層次、模塊化的實踐課程體系。課程體系設置遵循應用經濟學的學科知識體系和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特點,注重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實踐內容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單操作到綜合訓練,形成有層次的實踐課程群,最大化地實現實踐教學的目標。同時,健全實踐教學體系評價機制,增設結業考試考核、相關證書評定等評價措施,對實踐教學效果進行客觀評定。
(二)提升教學內容兼容性與有效性。提升教學內容兼容性與有效性,在實踐課程中從基礎知識、外國語言、操作技能、應變能力、創新能力等多方面對學生進行相關教育,同時邀請行業專家和實際操作人員對學生進行培訓指導,使學生實現“高適應”就業。并且,引導學生針對性的調查了解地方相關行業知識及相關特點,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把握特定區域整體情況和發展需求,更好的適應地方的就業需求。
(三)以賽促教,豐富教學內容。舉辦或參加各類國際貿易類比賽,最大程度的將高校學生的國際貿易知識與技能相結合,豐富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多元化發展。學生在比賽中根據比賽涉及到的行業、區域進行深入了解分析,并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的提高。同時,學校與企業、政府部門共同開展國際貿易實踐比賽,能有效展示學校的教學水平,吸引相關企業,搭建學校、學生、企業、政府之間的長遠良好合作平臺。
(四)推進校企合作,建立完善的實踐教學平臺。通過校企合作的模式,建立起完善的實踐教學平臺,實現學校與企業自身的資源互補,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同時也能讓學生與實際社會的聯系更為緊密,為今后在社會上立足奠定良好基礎。學生可通過校企合作培養現場實習能力,也可以與企業通過“雙向選擇”的方式確定畢業后定期的合作關系,有助于企業培養具有較強歸宿感、專業知識過硬符合用人要求的外貿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