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彩云 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達旗國土資源征收中心
最近,我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達旗調研了幾個社,發現土地耕種方式、勞動力年齡結構、農機具使用水平、抗風險能力令人擔憂。在王愛召鄉新和村的調研中,村民說,留在當地的勞動力年齡都在五十歲以上,有幾個年輕人種地是跑著種,也就是說在樹林召鎮(達旗政府所在地)居住,子女都在那里上學,只有父母或其中一方回去生產。如果能找到新工作,就會把土地轉包他人。在昭君鎮西河頭村,隊長看著名冊說,五十八戶人家完全外出,留下的二十二戶老弱病殘居多,強勞動力只有三十六人。每家每戶的種植都自由選擇,基本上是多種種植并存,只要出于防風險的考慮。集中連片的經營很少。在這里,只能使用小型的拖拉機播種機收割機等機械。此外,他們與市場分離,都是等著上門收購。
(一)分散經營已成為制約生產力發展的主要因素。近年來,農村地區確實有巨大的發展,機械化水平在不斷提高。隨著科技進步,已出現大型農業生產機械,但很多地方農民的生產經營都是很小規模的,而且為了抵御市場風險,他們會在自己的承包地上,進行切塊種植,這里一小塊,那里一小塊,這樣,想使用大型機械是很難的。不能使用大型機械的同時,也限制了土地的整合,自然也無法節約勞動力。
(二)勞動力年齡結構不合理的現狀,短期內很難改善。留守在農業生產中的勞動力大多是兩三代前的人,他們的生產能力還是低水平的,市場意識不強,沒有聯合起來共同致富的思路。這樣的話,農業生產面臨嚴峻的勞動力缺乏的問題。此外城市的吸引力在不斷增強,不愿回鄉創業已成為農村大學生的普遍認識。各種優質資源集中在城市城鎮,農村原有的吸引力消耗殆盡。跳出農門再回來的青年人,會被認為沒本事。農民們從內心深處進行著自我否定,已失去鼓勵子女回鄉創業的信心。大學生看不到農業經濟發展的優勢和潛力,迫于壓力,他們寧愿寄生在城市城鎮的角落。畢竟城市城鎮有更多的機會,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還將長期存在,而缺乏發展農業經濟的信心已成為農村集約化發展的死穴。
(三)缺乏吸引力和信息不暢通,更多人并不知道農村地區的優勢和潛在的機會。農村有廣闊的天地,有很多土地待整合,待開發,待優化。這是有為青年創新創業的重要機會和選擇。但現實情況是更多的青年根本不清楚有這樣的機會,即使是那些農業專業的農村學生,他們都不了解農村的優勢。此外,農村的教育醫療衛生文體等事業確實呈現萎縮的客觀趨勢,農村人更多的把孩子送進城市城鎮去讀書、學習、工作、生活,這種情況下,更不會有年輕人愿意立足本土,去改變家鄉落后的面貌了。無法抵御的天災,不確定的收益,是農村喪失吸引力的根本。城鄉差距是繞不過去的問題,農民在變化無常的大自然面前,顯得無能為力。另一個無能為力就是市場風險,豐產不豐收是常態,農民的命運并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一)樹立節約精神,全面規劃和綜合開發有限的土地。可以根據需要,以村為單位或以鄉為單位,重新規劃,進行居住區、生產區、工業區或其它區域的整體設計,打破原來的以社為單位的承包經營方式的局限。這樣的規劃可以集中人口,可以實現土地集中連片,還能重新整理出大量土地。這為現代化農業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大型機械可以廣泛使用,農業技術人員會有用武之地,農業生產效率明顯提高,可以節約大量勞動力。同時,城鄉一體化進程會不斷加快,能創造大量就業機會,有效分化大城市資源緊張、就業的壓力。節約是一種意識,是一種理念,是一種精神,合理開發就是其中的要求。現在,通過整理,集約化生產已經出現良好的發展勢頭,如江西省撫州市南豐縣的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從土地規劃整理到水利水電配套,都更適合規模生產,人力物力財力的節約清晰可見。
(二)促進農業現代化建設,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習總書記強調,我們要把飯碗端在自己的手中,要藏糧于民,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這給指明農業發展的方向,要高度重視糧食安全,要保證可耕地數量,要進行農業科技創新。過去,農業科技欠普及,或者普及很慢,原因就是分散經營的條件下,根本的是農民不需要,客觀的因素是農民經不起風險,投入購買大型機械,可能面臨閑置。實行集約化經營,特色種植、家庭農場、旅游目的地、采摘園等項目建設都可以進行組織。這樣,農業的潛力會被無限激發,那樣的新天地確實令人神往。
(三)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優勢,積極支持農村集約化發展。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是深化農村改革的主線,用活鄉村土地資源,建立公平合理的增值收益分配機制,鼓勵依法自愿有償轉讓,探索自愿有償退出機制。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是一切開發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現在,國家計劃投資建設一批水利工程、家庭農場、郵政快遞企業、溫室大棚、養殖場等基本設施,也允許土地經營權合法抵押融資,這些舉措在針對性的解決三農問題,都有力的支持著集約化生產的發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對于探索農村集體所有制有效實現形式、創新農村集體經濟運行機制、增強集體經濟發展活力、引領農民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具有深遠歷史意義。要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明確農村集體資產所有權,加強集體資產監督管理,推進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切實維護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益,建立健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以發展特色產業、盤活土地資源等為抓手,拓寬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增強集體經濟組織服務成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