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靜
山東省濱州市鄒平市魏橋鎮人民政府
隨著國民經濟發展,工業與第三產業發展后來居上,從產值角度來看,農業產業產值被其他產業遠遠拋在了身后,以我國目前國民經濟構成比重來看,農業經濟僅占2%,但從其他方面來看,農業經濟仍然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擁有著基礎性的地位。農業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原料,能夠占到全國原料消耗一半左右;農業歷來是國內生產資料與生活資料產出與銷售的主要陣地;農業還為國民解決了五分之一以上的就業。因此在新形勢下農業經濟發展同樣要提上日程,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點來看待。
不同于其他產業發展,即便是在工業化、信息化如此發達的今天,農業經濟發展依然無法完全擺脫“看天吃飯”的局限性,以至于農業經濟在發展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出現一些棘手的問題。首先,農業生產與大自然的氣候、水文因素息息相關,生產占地規模大,跨越地形種類多,涉及多種氣候帶,且農作物的生產和收獲周期長,隨機因素眾多自然帶來了收益的不穩定,風險要明顯大于其他產業;其次,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經濟發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且由于生產和收獲周期長,帶來的經濟風險和經濟波動更加明顯,農業生產處于低迷期或者危機期時,農產品供大于求,便會造成大量的農產品堆積,引發價格下跌,直接影響農民收入,進而挫傷農民生產積極性,不利于來年農業經濟發展,乃至影響到社會的安定與和諧。
從當前國內市場經濟發展環境來看,政府干預行為需要從宏觀角度來把控,做到干預有目的、干預有實效,總體而言,政府干預行為主要可以概括為三種。
政府干預行為,需要在法律允許的框架內行事,換言之政府干預行為需要合法,沒有法律授權,政府便不能隨意下達政策或者執行對應的改革。在經過長期調研和論證后,如果政府覺得有必要,便需要通過人代會(國會)提出對應的法律提案,待提案通過后正式成為法律,政府才能依據法律規定出臺各項政策與行動。此外,當相應的法律條文落實后,政府層面需要遵循法律辦事,無論是政策的制定還是執行均要謹守法律這條準繩,不能有逾越之舉。
關于這一點,世界上的國家大同小異。無論是美國還是我國,針對農業的支持或者干預政策,需要在法律允許的框架內施為。以美國政府對農業經濟的干預行為為例,美國基本上四五年左右會更新一次《農業法》,在此期間也會制定對應的單項法與專門法。介入法律手段干預農業經濟發展,優勢在于可以降低政府干預行為的隨意性與盲目性。如果缺乏法律的監督和管控,政府隨意對農業經濟發展進行干預,強化主體意識,忽略了客觀科學性,會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市場經濟規律造成嚴重破壞,造成一系列負面影響。通過相關法律的建設和完善,實際上是政府廣泛聽取社會各方主體意見后,與各方達成的一種利益相關性的妥協與談判。得到大眾許可后,政府方能在框架范圍內制定對應的政策。因此我們日常所見的與農業經濟相關的政府政策,基本都符合法律要求,且與政府服務宗旨吻合。不過通過法律手段來干預農業經濟發展,弊端也比較明顯,一部全新法律的制定或者完善,需要進行廣泛的民調,在此基礎上形成決議,上報到人代會上由諸多部門、代表審議是否通過,這一過程往往需要花費1年乃至數年之久,時效性較差,而在這期間政府無法跳出現行法律框架要求出臺新的政策來干預農業經濟發展。
經濟手段是目前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國家干預農業經濟發展的一種常規手段。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與私企的農業經濟經營自負盈虧,政府無法通過直接介入的方式干擾農業經濟發展,為確保本國農業經濟能向著良性軌道發展,提升利潤或者避免損失,因此本國政府運用的經濟手段不具備強制性,且具有指導性與參考性。例如世界上諸多國家通過對國際市場調研以及趨勢判斷,為本國農業經濟相關從業者發布農產品供求趨勢,并基于此針對某項具體的農產品或者行業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通過這種形式來引導農業經濟向著優勢方向發展,農業經濟利益相關者則在國家公布的一系列信息指引下,選擇下一階段的種植計劃,而具體在未來是否能盈利,則政府沒有兜底責任。
這里的行政手段與計劃經濟體制背景下的國家出臺的行政手段有明顯區別,即便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國家,也有通過行政手段來干預農業經濟發展的必要。通常而言,行政手段是市場經濟國家在比較特定的環境或者階段下的特殊安排,例如世界大戰期間英美基于支持戰爭的需要,發布一系列行政命令要求加強、加快農業生產。除了戰時特殊環境,在和平年代市場經濟國家也會基于某種需求頒布行政命令,直接干預經濟活動發展,例如在經濟粗放型發展過程中,農業經濟發展破壞了當地生態環境,政府為了治理或控制農業生產引發的一系列污染問題,便需要通過行政手段來制定政策以及保障其落地執行。
結語:我國歷來是農業大國,建國后我國經歷了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變革,目前我國發展正處于變革期,國民經濟增速放緩,產業供給側改革升級,對農業經濟發展提出更多要求,因此我國政府需要基于國情與時代背景,結合農業經濟發展特點,通過政府干預的方式,從宏觀層面有效調控農業經濟向著良性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