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茜
中國人民大學
前言: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自由貿易對我國以及國際的影響程度在不斷加深,從而導致各國紛紛采取各種措施去促進自由貿易的發展。環境保護與貿易自由化的方向是一致的,都是為了促進社會的發展,人類沒有安全的生存空間,那么一切發展的空中樓閣,同樣,沒有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社會停滯不前,最后終將滅亡。但是,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不斷發展,各國在促進自由貿易發展的同時,對自身的環境以及資源造成很強的壓力,給各國帶來許多環境問題,因此,環境保護引起世界范圍的廣泛關注。如何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促進自由貿易的發展,進而實現持續發展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巨大挑戰。
自由貿易的快速發展,對環境保護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首先,國際貿易中,有利于提高國家的資源利用率。在貿易中,各國生產力水平得以明顯提高,同時,促進各國積極創新資源利用技術,為更好參與到國際經貿活動中創造良好條件。其次,貿易自由發展,能夠為國家提供更多優質的經濟資源,對帶動國家經濟發展發揮積極的作用。再次,在國際貿易不斷深入過程中,各國的環保意識逐漸增強,如綠色壁壘的形成,對貿易產品提出更高標準的環保要求。最后,自由貿易,有助于促進環保技術水平地提高[1]。
自由貿易對環境保護也有消極影響,主要表現在:首先,國家貿易的持續發展,可能在全球范圍引發一場資源掠奪戰,發達國家在保護本土資源的基礎上,以低廉價格從發展中國家積極進口大量自然資源,導致發展中國家始終處于被動的地位,不利于國際經濟貿易的持續發展。其次,發達國家可能實施環境污染轉移,而發展中國家迫于經濟發展壓力,必須被動接受高污染的企業,如造紙廠等。全球自然資源十分有限,任何國家資源的消耗,對世界資源都無異于是一種巨大威脅。
環境保護對自由貿易的影響同樣如同雙刃劍,既有積極影響,又有消極影響。
從積極影響方面看,環境保護為國際經濟與貿易的長遠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條件。同時,通過加強環境保護,有助于促進世界能源產業的持續發展,使各國在發展經濟產業過程中,加大資源監控力度,對加快高耗能產業朝著新能源產業的轉型發展有重要意義。此外,環境保護有利于拓展國際貿易的發展空間。在環境保護過程中,為滿足貿易要求,企業必須堅持發展環保產業,可為國際貿易開拓指明新發展方向。
從消極影響方面看,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國際貿易的發展進程。首先,環境保護理念下,可能增加產品的生產成本,加重消費者負擔,同時也限制了自由貿易的發展。其次,在環境保護的影響下,產品市場準入門檻有明顯提高,各國為保護環境,可能出臺一系列綠色貿易壁壘政策,引起不必要的貿易摩擦。最后,對于各國而言,為適應環境保護的自由貿易需要,必定投入大部分資金于環保事業中,但對社會其他行業的財政支持必然減少。
自由貿易中的環境問題相對較為沖突,縱觀世界經濟發展歷程,各國都在積極主動參與自由貿易,并力求減少貿易障礙,以促進本土貿易的快速發展,帶動區域經濟發展。伴隨國際貿易自由化發展進程的加快,貿易對國家的消極影響日益凸顯,尤其是自然生態環境的過度破壞,給國家發展帶來嚴重地阻礙。
在環境保護視角下,貿易自由化對環境造成地污染程度越來越深,相關部門已經認識到該問題的嚴重性,因而對環境保護予以更高的重視,但在無形中,可能制約自由貿易活動的發展。例如,世界各國為減少和杜絕對國家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制定一系列貿易規則,以期實現環保效益的最大化,但無形中制約了自由貿易的發展[2]。
當前,在國際經濟貿易中,就自由貿易和環境保護間的沖突看,存在污染轉移和綠色壁壘的沖突。首先,從污染轉移視角出發,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法律規定相對不健全,但發達國家的環保標準相對較高,所以,發達國家可能將污染程度較高的產業轉移至發展中國家,在一定程度上加劇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惡化。其次,綠色貿易壁壘沖突。在環境保護過程中,有一種隱蔽性較強的壁壘,稱之為“綠色壁壘”,發達國家用高水平的環保標準、市場準入門檻等,做貿易保護的借口,影響國際貿易的有序發展。
在自由貿易和環境保護中,存在出口產品結構的沖突影響。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出口初級產品,主要以犧牲本國自然資源環境為重要代價。發達國家發展中,以保護本國資源為主,進而以低于資源價值的市場價格,向發展中國家進購初級產品,對其做有效加工后,再將其以高價出售給發展中國家。該過程中,發達國家既能獲取高額利潤,又可實現對本國自然資源及生態環境的保護。
伴隨世界經濟貿易往來的頻繁,我國貿易過程中,影響生態環境的行為有許多,不利于國際貿易的健康發展。首先,外商投資產業的投向相對不合理。當前,外商在我國的投資,主要在第二產業范圍內,包括采礦業、電力、燃氣、建筑業等。第二產業發展中,需要消耗大量自然資源,并且排放大量廢物和污染物,嚴重威脅生態自然環境。同時,外商投資產業的內部結構相對不夠合理,以高污染、高排放,且產品附加值低的服裝業、紡織業、加工業等為主,雖然有利于我國經濟發展,但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從長遠視角看,對于我國而言,得不償失。其次,我國進口貿易中,如電子垃圾、醫療垃圾、放射性廢物等,嚴重危害自然環境[3]。
在進行自由貿易過程中,要對自然資源要進行合理開發以及高效節約的利用自然資源,使資源承載能力得到提高。國家應該加大對環境治理、生態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對能源消費結構進行優化,對重點江河水域的水污染加強治理強度,在加大對大氣污染的防治力度,科學地利用自然資源,重新構建新的生態體系,例如退耕還林、退耕還草以及退耕還湖等工作,從而構建可持續利用地資源保障體系,進而提高我國大部分地區的環境質量,對生態惡化產生明顯的遏制作用,從而可以恢復我國重點地區的生態功能和生態物種多樣性,在很大程度上解決農田污染狀況。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應該加強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力度,對相關法規制度進行健全完善,同時,要加強相關企業及市場的監察力度。生產過程中產生有害物質的企業,存放、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以及生產的產品在使用中會對環境產生污染的企業的相關信息要定期向國家相關部門進行報告,再由國家相關部門向公眾披露,從而通過全社會共同的監督,進而促使企業運用更加環保的技術以及生產流程,從而極大地降低企業生產活動對環境所產生的污染。
對當下國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的調整,使當下“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著“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方向發展,從而可以使產業結構實現優化升級,對資源與環境壓力也會極大減輕,進而提高國民經濟發展水平,使國民經濟可以高效、優質、持續、穩定的向前發展,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也在不斷提升,經濟增長方式逐漸由過去的粗放型不斷向集約型發展,進而導致對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
為了避免中國成為發達國家的免費污染制造基地,最有效的方式是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努力成為國家貿易游戲中規則的制定者,并積極主動參與環境與貿易的系列活動,既有助于相關工作者牢牢把握住世界各國環境保護的動態,又積極吸取相關經驗教訓,不斷完善我國環保立法、貿易立法,使之與國際標準要求相一致。基于此,既能規避他國高污染項目向我國的轉移,又可切實維護我國的合法權益,為我國深入參與國際經貿活動創造有利的條件。
從清潔生產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內容,分別是清潔能源、清潔生產過程、生產清潔產品。在自由貿易與環境保護的有效協調中,通過倡導清潔生產,將能源消耗與廢物排放量控制在最低的范圍內,或者對產生廢物做無害化處理,將其扼殺在生產過程之中,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對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最大化,發揮重要意義。基于自由貿易和環境保護的環境下,我國必須堅持走清潔生產之路,對實現國際經貿健康持續發展產生積極的助推作用。
結論:隨著國際經濟與貿易進程的加快,貿易自由化是必然趨勢,但在自由貿易過程中,逐漸與環境保護發生沖突,對自由貿易以及環保工作帶來諸多不便。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必須在國際經貿中有勇氣和擔當,切實履行自身的責任與義務,彰顯大國風范,并積極協調自由貿易和環境保護工作間的沖突。對此,可從幾方面著手:一是創建資源保障體系,二是完善環境信息披露制度,三是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四是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五是提倡清潔生產。基于此,有助于促進自由貿易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