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兵
青島市即墨區商務局
徐亞飛
青島市即墨古城發展服務中心
十八大以來,在國家鼓勵和倡導的背景下,農村普惠金融迅速發展,金融機構體系不斷優化、金融產品及服務日益豐富,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方面成就顯著,推動了城鄉協調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我國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成就顯著:(1)農村金融機構體系不斷完善,形成了政策性金融機構、商業性金融機構、合作性金融機構等良性競爭且互補的金融體系,專業化金融網點、自助終端設備等基礎設施不斷下沉、數量增多,在縣級已經實現全覆蓋。(2)創新型農村金融服務及產品日益增多,信貸產品豐富、農業保險產品險種優化。(3)國家制定了促進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財政、金融政策措施,完善了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民間借貸和互聯網金融等方面的法律法規,農村征信體系正逐步完善。
(一)農村普惠金融機構服務的覆蓋率低,信用風險控制難度大。我國農村普惠金融機構主要有農業銀行、農商銀行、村鎮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等,但是這些機構大都只設立在縣城;村級資金互助社數量稀少,僅設在經濟條件比較好富裕村,很少輻射到偏遠的農村地區。農村普惠金融機構的服務對象主要是農業合作社、龍頭農業企業、家庭農場、種養專業大戶,對于普通種養農戶和低端農戶存在服務空白,金融服務覆蓋率低。盡管農業科技應用和發展已卓有成效,但是自然災害具有突發性和毀滅性,未來收益難以準確預測,會導致普惠金融產品風險防控比較困難。很多農戶收入低、還款能力不足,缺乏有效的抵押品;信用信息零散或缺失,搜集難度大且成本高;缺乏信用約束機制,信用懲戒力度低。
(二)農村普惠金融體系不完善,金融機構創新積極性低。農村普惠體系不健全,金融市場化程度低,金融機構分布零散且缺乏統籌合作,提供的服務行政和強制性顯著,協調發展和可持續性發展能力弱,不利于農村普惠金融健康發展。一些農村金融機構缺乏服務農村發展的社會責任,過分注重營業利潤率,農村金融產品低端化顯著,以銀行存貸款、農業保險、農業匯兌、理財基金等基礎性產品為主,減貧效果不理想。農民對數字化金融知識缺失,數字化金融在農業領域應用率低;金融機構缺乏金融產品創新型人才,在農戶征信收集和信用管理方面的成本較高,金融創新理念及模式落后,金融產品及技術創新積極性低,這些都導致數字化金融產品發展滯后。
(三)農村金融監管與現實脫節,侵害農村弱勢群體權益的事件頻發。在現行農村普惠金融監管現實中,慣于運用傳統金融監管手段,忽視農村金融的個體性、產業異質性和地區性等特征,缺乏差異化、靈活化監管標準,沒有為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提供創新空間,無法滿足農民對金融普惠性的需求。農村普惠金融機構進入農村市場的準入門檻比較低,但是國家對于其資本流通和金融創新領域的監管相對嚴格,對農村小貸公司、村鎮銀行等設置不得吸收儲蓄、發放信貸資金和異地貸款等多種嚴格限制,嚴重抑制了金融機構的發展積極性和創新活力。
(一)完善農村普惠金融機構體系,提升農村金融服務覆蓋率。我國要發揮各種類型農村普惠金融機構既競爭又互補的作用,優化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鼓勵農業銀行、農商行、村鎮銀行提升自身綜合實力、產品創新和管理風險能力,提供支農補貼資金領取、理財產品購買、金融消費權益保護等多樣化金融服務,提高金融服務覆蓋率。還要建設多元擔保體系,在夯實政策性和互助性擔保的基礎之上,鼓勵商業性信用擔保機構和再擔保機構發展,填補服務空白現象。同時,還要鼓勵農村資金互助社、農業保險營銷點、小額貸款公司、互聯網金融等金融機構向偏遠貧困農村延伸。推進農村普惠金融基礎設施網絡體系建設,推動ATM機、銀行便民服務點、金融便利店等在農村設立網點,聘用村級聯絡員提供現金存取、理財產品購買、余額與征信查詢等金融服務,讓農民享受金融服務的便利性。
(二)完善農村普惠金融法律法規和政策環境,推進農村征信體系建設。我國要結合農村普惠制金融發展實際,出臺互聯網金融、農村產權融資、民間借貸等方面的法律,建設健康有序、良性競爭的農村金融環境;建設民間借貸登記、公證、司法保護平臺,規范發展農村民間金融行為。提升政府財政、金融和稅收政策扶持的針對性,為金融機構提供扶持政策、稅收優惠和資金獎勵,保障其享有的權責對等,探索試點為農村普惠金融發展提供更大空間,如設立貸款風險補償金、貸款財政擔保基金、貸款稅后優惠等,提高農村普惠金融創新積極性。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加大農村普惠金融的宣傳教育力度,普及金融知識和金融消費習慣,提升其金融產品運用和風險識別能力,增強農民守信意識。積極探索構建農村社會征信體系,實施“鄉(鎮)-村-戶”信用評定工程,通過入戶走訪、實地調查等,形成涵蓋面廣、信息詳實、戶戶在冊的大數據信用檔案,為農村普惠金融創新提供可靠依據。
(三)鼓勵農村普惠金融創新,優化農村金融服務產品。我國要鼓勵金融機構通過信貸品種、規模期限和授信額度的組合搭配,針對地區性、行業性、個體性因地制宜開發金融產品,通過優化土地經營權抵押、信用循環放貸、政策性農業保險、農村小額保險等產品,增強普惠金融的適用性和精準性。還要鼓勵互聯網農村金融產品發展,通過網上銀行、網絡借貸平臺等,提供資金存貸、保險購置、金融理財等多樣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