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成都市委黨校課題組
引言:2021是“十四五”規劃起草開局之年,在這個百年未有之變局的關鍵節點,我們更應加力加勁加快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項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
盧梭指出:社會秩序是所有其他各種權利賴以保持的神圣權利。[1]從馬克思社會存在總體觀的視角理解,國家是階級意識的體現,社會發展的根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城市治理本身就是對參與治理的主體之間的關系的協調,從本質上講是治理主體生產關系的協調,使得治理主體之間的生產關系能夠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即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并進一步反過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多中心城市治理體系最核心的問題是各主體之間的競爭與合作,即通過協調達到多中心利益最優化以及人民群眾最大滿意度。然而,區塊鏈是業界公認的對生產關系革新,可以重構人與人、組織與組織、物與物之間的關系,促進人類大規模協作,顛覆社會生產的運行模式。按照霍布斯的秩序觀描述,趨近于一種無序的狀態,人們或者組織為了自我的發展和利益的追求加劇了競爭的形態,最終會進入一種混亂狀態。這在城市治理之中同樣可以使用,城市治理多中心的根本就是城市治理多主體的存在,城市治理多主體之間追求各自代表的利益最大化進行相互競爭,最終可能會導致城市治理主體能力最大的一方獲得利益最大,而其他主體的利益無法獲得保障,從而進一步失去了城市治理的意義。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混亂的狀態就必須有一種力量能夠對各個主體的權利進行制衡,通過法治、制度、道德等來規范各個主體的社會關系,從而實現主體與主體之間的和平狀態。區塊鏈的特點已經決定了其絕對公平的性質,區塊鏈的技術可以通過智能合約等方式實現各個主體所代表利益方的利益平衡。將社會治理的大概念運用到城市治理的小概念上來,從而實現更為精準的描述。將區塊鏈技術引入城市治理體系當中,通過區塊鏈的特點協調解決城市治理多中心各主體之間的矛盾,協調促進多主體之間的信任關系。通過有效的體制機制設計,建立一整套區塊鏈技術有效監督協調的城市治理一維多元治理體系,區塊鏈技術相輔助的治理模型,一維即黨建引領,多元指政府組織、公司組織、企業組織、團體組織、個人組織等協同參與,區塊鏈技術解決政府管理向多元主體轉變的弊端,推動社會信用體系的構建,但要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際,即加強黨建引領。
(一)區塊鏈特點。區塊鏈是在互聯網上的大型全球數據庫,可以實現分布式記賬的功能。區塊鏈技術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系統,解決了30多年前由美國計算機科學家萊斯利蘭伯特等人提出的“拜占庭將軍問題”,在所有節點間保持一致。區塊鏈的偉大之處在于:在去中心化的思想上,共識機制界限了節點間互相信任。區塊鏈盡管是一項顛覆時代的核心技術,但是其傳遞信息的價值更值得關注。區塊鏈技術主要特點有去中心化、系統及數據的開放性、高度自治性、信息不可篡改。
(二)區塊鏈在城市治理多元主體的應用。一是去中心化維度。將區塊鏈去中心化與城市治理多元主體相匹配,設置一個私有鏈,該私有鏈僅限于一定范圍或者一定城市內,且該范圍可大可小,將城市治理多元主體作為區塊鏈的每一個節點,從而實現社會治理的去中心化維度,鏈上各節點具有上傳信息和處理事物的權限。但是因為該鏈為私有鏈,所以從根本上該鏈的擁有者也就是社會治理主體責任的國家具有所有權,從根本意義上講,并不是完全獨立的去中心化,緊緊代表社會治理參與過程中的去中心化。在參與的過程當中,該鏈的各個節點也就是參與社會治理的不同主體,具有上傳信息和下載信息的功能。節點在參與城市治理過程中并不影響其他節點參與城市治理,節點與節點間不互相沖突,如發生什么爭論依然依靠現有法律制度來評判。二是信息不可篡改。信息的不可篡改性,主要體現在任何一個節點機構所上傳的信息的不可逆性,每一個節點具有一個節點標識,節點標識代表了不同的機構組織,這個節點標識的信息具有不可篡改性質。每一個節點標識在參與城市治理過程中所上傳的信息具有不可逆性,具有權威性及法律效應,在某種程度上的獨創性數據可以作為權益維護的證明材料。三是智能合約維度。智能合約維度主要體現在治理主體的信用維度,通過智能合約的方式實現各個治理主體的權利和義務。通過智能合約的維度可以解決類似問題,從根源上決絕如因拖欠農民工工資導致的上訪、因房屋質量問題導致的維權、因投資受損導致的聚集等城市治理內容。
新時代下,超大城市的形成,大城市的發展等這些現實情況都對我國城市治理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交通的擁堵、城市數據的封閉性、城市信息的堵塞等等都對城市治理提出了具體要求,因此加大城市治理體系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加強黨建對城市治理的統領
堅持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建設作為城市治理的中心環節,積極發揮共產黨在城市治理一維引領作用,對形成城市治理“一盤棋”具有重大意義。一是要積極發揮共產黨的組織力。積極發揮黨的組織力,就要不斷增強黨組織的理想信念,堅持用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信念指引;不斷增強增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城市治理的道路指引;不斷增強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對城市治理的理論指引;不斷健全黨組織城市治理的方式方法,提升組織的科學決策能力,夯實城市治理黨建源頭,以黨建推動搭建多方參與協同治理平臺,以黨建的能力推動形成以點帶面全覆蓋城市治理的格局。二是積極發揮黨員的先進性。黨員是黨組織的具體實踐者和操作者,提升黨員的學識和素養至關重要,要以提升黨員能力為突破口,不僅強化提升黨員的政治素養還要強化提升黨員的專業知識水平,如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堅定正確的政治水平,結合具體的工作實際提高專業化水平,從而提升黨員整體實力,積極發揮黨員的先進性。
(二)健全多元主體參與城市治理格局
充分發揮多元主體各方優勢,調動各方積極性,才能推動形成整個治理主體優質協同參與的共建共治共享城市治理格局。一是要積極發揮多元治理主體中政府主體地位。政府從某種意義上講代表著國家行使一定的統治權限,在制定公共政策、配置公共服務方面、處置公共資源、解決公共問題方面具有先天的優勢,同時其也承擔著推動黨和國家決策部署落地落實的重要職能,是城市治理的主力軍,因此應該發揮主導作用;但是也應該看到,隨著多元主體參與城市治理,存在著邊界不清、職責不明等問題,因此也要在多元主體推動城市治理過程中科學合理界定政府治理邊界,避免因職責和界限不清的問題導致的沖突和矛盾。二是要積極發揮多元治理主體作用。公司、企業、非營利性組織、個人等是城市治理過程中的重要力量,在推動城市治理方面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一方面黨建統領城市治理過程中,應健全體制機制,充分發揮公司、企業在參與城市治理的商業性,非營利組織的公益性,個人參與城市治理的廣泛性。另一方面,要健全市場體制機制,加強市場行為的作用,調動各方參與積極性,在市場體制機制中,不應因為組織的性質而區別對待,增高公司、企業、非營利性組織、個人參與城市治理的門檻,導致出現城市治理的“灰色地帶”。最后,還應該加強對各方參與城市治理的監督機制,加強區塊鏈技術數據不可篡改的作用使用,通過數據量化的形式從結果導向轉變為全流程監督,即過程監督加結果監督,推動城市治理的高質量發展。三是要積極發揮人民作用。用馬克思主義觀點來看,人民群眾是社會革命的主力軍,具有創造歷史和改變歷史的作用。從具體層面來看,人民群眾是城市治理的參與者和受益者,是最直接的評價人和參與人。積極調動人民群眾參與城市治理主動性,有助于增強城市治理主體實力,加強城市治理決策力量,強化人民群眾主動監督城市治理,及時建立城市治理的評價機制和反饋機制,推進城市治理服務水平大幅度提升。
(三)強化區塊鏈技術在城市治理的保駕護航作用
增強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在城市治理中的運用,是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區塊鏈技術作為對生產關系的革新和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在城市治理的保駕護航方面尤為明顯。一是要積極發揮區塊鏈技術對生產關系的協調作用。推動私有鏈在城市治理多元主體的運用,健全多元主體在城市治理中地位平等的作用,確保各個治理主體的平等地位。推動私有鏈的使用,健全治理主體在鏈上的反饋機制,通過數據不可消除和記賬原則,及時形成有效的正反饋和負反饋,提升城市治理的時效性。增強區塊鏈數據的監督作用,推動城市治理的高質量發展。二是積極發揮區塊鏈技術帶動生產力發展的作用。目前區塊鏈的底層協議技術等還不夠完善,還有待進一步開發,因此應該加強相關方面的基礎理論研究,搶占區塊鏈底層協議的制高點,為后續的應用及城市治理做鋪墊。另外區塊鏈的具體的應用中,除了目前已知的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的交易外,其他具體業務性應用顯著性效應尚未完全形成,因此應加大對該方向產業方面的融合,及時推動區塊鏈技術在具體行業的應用,占據商業性先機,形成成熟的商業體系促進城市治理的發展。三是防止區塊鏈技術被不法分子非法牟利問題。區塊鏈技術作為新興的產業,在大眾的理解范圍內尚未被獲得完全的認知,因此在城市治理的過程中防微杜漸加大科普力度,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成為借機斂財的工具,或者成為傳銷分子借機行騙的手段,倡導社會形成正向風氣。
結論:國內關于多中心城市治理體系方面的研究,大多基于奧斯特羅姆夫婦的理論進行深入闡述,一類是對多中心城市治理的理論、框架、體制等進行理論研究,另一類是應用類的創新,即結合某一地區或某一領域從宏觀的設計到具體的實施以及結果評價等進行實踐應用,但是無論是理論方面的創新還是實際的應用都無法避開多中心之間的關系解決問題,而這也是當前多中心治理研究存在的不足。文章基于區塊鏈技術是生產關系的革新,解決的就是人類大規模協作問題。提出區塊鏈技術解決和重構城市治理多中心之間的關系,通過區塊鏈的作用特點在城市治理的不同領域和行業的影響,深入闡述區塊鏈對于關系的重構,通過“智能合約”搭建城市治理多主體之間的關系,解決治理多中心之間的矛盾,改善現有社會監督機制,發揮多中心的特色優勢。最后,對我國城市治理體系提出一點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