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彥 貴州省遵義市道真自治縣經濟貿易局
一是規劃目標更加明確。充分利用區位優勢,主動融入,承接產業轉移做好規劃、打好基礎。堅持“依城建園、以園興城、城園互動”和“綠智園區”發展理念,圍繞省、市產業發展方向,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立足資源優勢,積極承接成渝地區和東部地區產業轉移,重點培育壯大特色食品深加工、大健康醫藥及能礦開發產業,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助推縣域脫貧攻堅、同步小康進程。
二是要素保障逐漸夯實。堅持全黨抓經濟、重點抓工業、加強人才保障,通過招聘、招考、選調等方式遴選了一批會管理、懂技術的優秀專業人才。加強資金保障,并加強與國開行、農發行等金融機構合作,協調企業貸款、幫助企業解決資金難題。
三是服務質量日益提升。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建設,開展“服務企業、服務項目”等系列活動,努力打造零障礙、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務環境。按照“急事急辦、特事特辦、靈活運作”原則,及時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
雖然工業經濟發展取得一定成績,但就目前情況來看,工業經濟發展還存在諸多短板問題亟需補齊和解決:一是工業總量較小。工業總量小,產業結構不合理,產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工業對縣域經濟貢獻率低。二是工業基礎薄弱。工業發展中用地、融資、交通、供水、供電條件不配套,對滿足大型工業項目建設的需求還有一定差距,影響項目落地建設及企業產能有效釋放。三是工業結構不優。縣域仍以傳統產業、加工型企業居多,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少,產業鏈較短,產業集聚度較低,導致產業的整體競爭力較弱。企業對科研成果運用不多,產品科技含量不高,缺乏核心競爭力。
一是必須認清形勢,鼓足干勁,全力推動工業發展取得新成就。第一,要深刻認識工業是立縣之本。縣域經濟的差距在工業、競爭在工業、崛起也在工業。是實現經濟快速發展,最現實、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突出工業經濟發展,用工業帶動農業,用工業促進三產。全縣必須堅定不移地把工業作為強縣富民的首要任務,沒有工業經濟的先行突破,就不會有縣域經濟的整體突破,必須堅定工業的核心地位不動搖,以更大的決心,更實的舉措,實現民富縣強的目標。第二,要深刻認識工業是強縣之策。“無工不富,無工不強”。要強縣富民富財政,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大力發展工業,只有工業發展上去了,才能實現財政增長的良性循環,帶動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財源建設的第一方略在工業,增加稅收的第一動力在工業,富民強縣的第一要事在工業,我們必須集聚一切有效資源,調動一切有利因素,全力以赴發展壯大工業經濟。
二是必須突出重點,把握關鍵,努力實現工業發展取得新突破。第一,著力規劃引領,理清工業發展思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五大發展理念”,以脫貧攻堅、全面小康為統攬,第二,著力招商引資,增強工業發展后勁。一是完善招商機制。不斷完善工業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和激勵機制,發揮領導招商優勢,實行定點、定向招商和產業配套招商,充分整合、發揮在外人員人脈、信息技術和資金等資源優勢,努力拓寬招商渠道,為爭取更多項目落戶做好準備、搭好平臺、提供服務、打好基礎。二是加強項目儲備。充分挖掘縣域資源優勢和生態優勢,認真研究產業政策和地方民族特色文化,結合資源開發、產業規劃、產業轉移、園區建設等,著力謀劃一批以大健康醫藥產業、農特食品深加工為主的大項目、好項目,為客商提供投資保障。三是強化對外開放。建立完善對外交流合作機制,鼓勵企業“走出去”參與國內國際市場競爭,將外向型企業“請進來”聚集入駐產業園區,力爭在產業轉移、共建園區、資源開發合作上有所突破。加強與重慶、上海、福建等地對接合作,有針對性制訂招商工作方案,重點圍繞大健康醫藥、農特食品加工等產業開展招商。
三是必須加強領導,強化措施,奮力推動工業發展打開新局面。第一,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破解發展瓶頸。一是主動對接爭取。加大對國家扶持資金和項目的爭取力度,幫助企業做好基礎設施建設、原料基地建設、技改擴能、貸款貼息、節能減排、資源循環利用、結構調整等項目的申報、銜接和協調,為企業發展爭取更多的國家項目資金。第二,進一步堅持創新驅動,提升核心競爭力。在技術革新、科技投入上,積極引導企業自主創新,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一是加快關鍵技術、核心技術的攻關步伐,深化科技與金融結合試點,深化工業化、信息化“兩化”融合,推進研究成果的產品化,以產品結構的優化升級推動產業升級。二是在產品創新上,鼓勵企業加大專利創造和維護,推動無專利企業申請并擁有專利,培育專利大戶,有效提升利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第三,加強人才建設。著力引進和培養一批工業經濟人才,為工業經濟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積極探索“產業園區+企業+職業教育”模式,促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鼓勵企業引進領軍人才、創新創業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及團隊。讓更多的工業企業能夠進得來、留得住、發展好,做大做強工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