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青松 山東省昌樂縣社會保險中心
社會治理是近年來的“熱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社會治理”概念,代替了原來的“社會管理”。由“管理”到“治理”,體現的是治國理政理念的與時俱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體現的是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積極的推動全民參與社會治理,是政府現階段及未來工作的重點內容。
化解社會矛盾是社會治理的主要目標,公正、高效化解矛盾,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在勞動糾紛化解領域,治理能力的提高也成為各級政府部門工作考核的重要內容和評價標準。如何從社會治理角度推進勞動糾紛化解工作,是勞動糾紛處置工作能否上一個新臺階的關鍵所在。
(一)突出調解的重要性
“一調一裁二審”,是法律規定的勞動糾紛處理模式。調解作為解決爭議的首要程序,在勞動糾紛治理體系的建設中具有突出地位。相比監察執法、仲裁裁決和法院訴訟,調解具有降低當事人維權成本、節約行政和司法資源、緩解勞資雙方對抗情緒等明顯優勢。社會治理體系下的勞動糾紛處置工作,強調調解優先,能調盡調,調解率是衡量勞動糾紛化解做的好不好的重要指標。
(二)參與主體多樣化
傳統的勞動糾紛處置過程中,勞動雙方、政府和法院是主要參與主體。社會治理體系下的勞動糾紛化解工作,鼓勵和積極吸納工會、律師、人民調解、志愿者等各類社會力量參與到勞動糾紛的化解工作中來,致力于搭建“共建共治”的平臺,促使矛盾化解在萌芽,解決在基層。
(三)高效便利的服務
社會治理角度推進勞動糾紛化解工作,應當以人民為中心,以改革為引領。利用互聯網及現代信息技術,優化糾紛處置流程,為群眾提供更便捷、更高效、更快速的糾紛解決方式,全面提升勞動糾紛處置的質效,是社會治理體系下勞動糾紛化解工作的應有之義。
(一)基層調解效果有待提高
當前,許多地區街道基層調解結案的案件,遠遠少于仲裁環節中達成調解的案件數量。這既有仲裁程序具有權威性、專業性的原因,更重要的還是因為街道等基層調解員缺乏工作積極性、考核缺位。為此,可以考慮通過政府購買的方式,在法規政策允許的范圍內,積極調動起調解員的工作熱情。同時,制定漸進的、合理的、符合實際的考核體系,促使調解工作的進一步提升。
(二)企業內部化解矛盾能力不足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是法律規定基層調解組織之一,其設立在企業內部,具有時間、空間的優勢,立法的初衷是為了能將矛盾化解在內部,及時解決爭議。但總體來說,企業調解委員會每年處置的案件屈指可數,并未真正發揮作用。調解委員會對企業的嚴重依賴性,以及缺乏專業調解人才,是其形同虛設的根本原因。為此,開展送法上門服務、組織培訓,為企業培養處理勞資關系的人才,幫助有條件的企業建立內部調解委員會,并規范其工作流程,使其真正發揮化解矛盾的作用。
(一)優化勞動糾紛處置流程
勞動關系是營商環境本身內涵之一,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是提升營商環境的重要手段。今年的疫情致使許多企業舉步維艱,要集中力量妥善化解糾紛,打造法治營商新高地。經過各部門的通力合作,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勞動糾紛處理體系。通過多種渠道反映問題,實現勞動糾紛處置過程可追蹤、可評價、可優化。
(二)不斷提高調解能力
一是構建基層調解體系。街道等層面推進勞動糾紛多元化解中心建設,形成大調解體系。基層調解具有調解方式靈活、企業情況熟悉等優勢,在調解中充當著“先鋒隊”的作用。人力社保部門可定期組織調解員業務培訓,落實仲裁員、監察員、調解員的一崗三員制度。二是完善仲裁調解制度。堅持“調解優先”原則,將調解工作貫穿于案前、庭前、庭后全流程處置中,并依托信息技術,靈活采取網絡調解、電話調解等方式實現調解效果,充分利用“仲裁調解書”具有強制執行力的司法效力,啃下勞動糾紛調解的“硬骨頭”。三是建設“一窗式”即接即辦機制。優化“一窗受理、分類流轉、協同處置”專窗服務,對勞動糾紛及時依法就地進行協商調解,調解不成分別導入仲裁、監察、信訪程序,并在各程序中充分體現調解優先,致力于打造服務效果更優、時間花費更少、部門聯動更好的糾紛處置“升級版”。
(三)加強部門間聯動處置
一是“構建勞動仲裁+法律援助”辦案新模式。一方面,仲裁院與法律服務中心進行對接,設置法律援助專窗,援助律師輪流值班為勞動者提供服務,降低勞動者維權成本,促進政府與勞動者間的良性溝通;另一方面,對納入法律援助的案件,開創“無縫對接、當日立案、快速審理”的工作模式,仲裁委力爭簡案快審、繁案精審,實現法律援助案件的提速結案。二是深化“勞動仲裁+法院”司法聯絡機制。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定期溝通仲裁與執行、仲裁與訴訟的程序銜接等問題。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實現仲裁與法院工作信息互通和統計數據交流共享,及時通報重要案件的起因、背景、存在的不穩定因素等情況,切實保護和引導良性合法的勞動關系。三是創建“人力社保部門+工會”的工作模式。利用工會貼近勞動者的優勢和社會資源,送法下基層、送法進企業、送法到職工,引導員工通過合法、正當渠道反映訴求,力求以協商、調解方式妥善解決勞動爭議。探索工會參與到勞動爭議仲裁辦案的可能性,從而既緩解仲裁辦案壓力,又可按三方協商原則完善仲裁組織和機構建設,促進社會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