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露 中國人民大學
前言:目前來看,隨著我國政府部門機構改革的不斷推進,自然資源管理部門正在被不斷優化和健全,我國的自然資源管理也正在逐漸完善。在這種情況下,我國自然資源的管理效率得到逐步提升,極大地滿足了當前我國國民經濟以及社會發展過程中所需要的自然資源,成功地突破了生態環境對國民經濟發展的禁錮。隨著政府部門對自然資源管理力度的加大和加強,自然資源管理對我國國民經濟的影響也得到進一步凸顯。
我國政府的多年扶貧工作證明自然資源管理對于解決貧困地區的貧困問題具有重要意義,能夠有效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在實際發展過程中,提高對貧窮地區的自然資源管理、開發的關注程度,積極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促進自然生態系統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貧困地區全面脫貧致富。當前,我國農民的獲取經濟利益的方式,主要包括:經營性收益、轉移性收益以及財產性收益。其中經營性、轉移性收益為經濟發展落后地區的農民的主要生活來源。但受到自然環境惡劣、產業人才匱乏、技術落后等諸多現實條件的限制,貧困地區經濟發展速度緩慢,經濟發展水平低,產業效率低下。自然資源管理在實際工作中對于落后地區的扶貧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方面,促進了土地產權改革,向貧困人口提供更多脫貧致富的好方法。切實加快土地產權改革進程、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系,優化土地產權交易,使更多的土地資源能夠被農民有效利用,從而實現貧困地區甚至偏遠山區人民收入的增加,進而提高落后地區人口的實際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優化貧困地區自然資源的空間布局。當前我國自然資源管理部門逐漸將自然資源的布局合理化作為工作重點項目,在有效提升自然資源效率的同時,加快了貧困地區的脫貧速度。對自然資源的高效管理、合理開發、充分利用,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優化功能布局,提高資源配置質效,能夠增強落后地區的發展能力。積極研究并創建自然資源收益朝落后地區貧困人口傾斜的相關政策。在自然資源管理的帶動下推動貧困人民收益的增多,進而加快了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速度,這對我國國家的建設和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1]。最后,開拓自然資源的文化價值。影視劇項目取景、旅游集團定點幫扶、抖音帶貨扶貧等多樣化傳播方式,融合當地歷史、節慶、非遺等當地特色文化,持續推進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進而有力地帶動了貧困地區住宿、餐飲、旅游產品等產業的發展和銷售,實現旅游與扶貧兩促進、兩提升,有機融合。
在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的大背景下,自然資源的改革速度也逐漸加快,當前,我國自然資源已經分成了商業、公益兩個領域,這兩個領域是相互對應的。就自然資源管理的商業性而言,主要的實現原因是市場的開放性。就自然資源管理的公益性而言,主要的實現原因是政府的宏觀調控和支持。政府主要進行的是自然資源供給的宏觀調控。同時,公益性的自然資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自然資源的調查、科研、教育、勘探、開發、利用等。在實際的生活、發展中,其對自然資源所在地的經濟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帶動作用。要想充分發揮自然資源管理的公益性對資源所在地的經濟發展帶動作用,合理規劃自然資源管理的各種項目必不可少。把地區的經濟發展與自然資源的開發、勘探、利用相結合,加強該地的自然資源開發工程,進而實現該地區快速、健康的經濟發展。此外,公益性的自然資源在發展的過程當中,應當注重資源開發,尤其是落后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的基本狀況在改善資源所在地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的同時,就可以解決當地的教具、就業、社會保障等具體民生問題,進而帶動當地國民經濟全面發展。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逐漸完善,我國的自然資源管理制度已經產生了諸多方面的變革,使自然資源管理體制全面重構,當前的自然資源管理制度已經較大的滿足了當前的市場經濟體制,從而促進了對人民而言有比較有利的自然資源開發共享機制的不斷健全和完善。自然資源管理體制的強化和重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實行自然資源動態管理。自然資源管理的不同地區建立相應不同的資本賬戶,進而構成不僅能夠反映自然資源資產的動態變化,而且有監督管理功能的運行機制。自然資源管理在有效提升自然資源價值的同時,顯著的增強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水平。其次,進行自然資源產權的深化改革。相關部門嚴格遵循國家規定,進行有效的自然資源制度的改革,能夠在市場資源合理配置的前提下,加大對自然資源建設的力度,構建健全的自然資源交易制度,完善自然資源交易市場,著力解決自然資源所有者不到位、空間規劃重疊等問題,使自然資源工作有效開展,進而全方位的提升自然資源的利用率。第三,側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利益分配的調整,實現人民群眾在產權改革當中的收入比例提高,從根本上提高人民群眾的經濟收益,進而促進貧困地區、偏遠地區的現代化、生態化發展。第四,強化惠民工程建設。在具體工作中,做好棚戶區改造工程用地、具有保障功能的城市安居工程、生態移民工程等工作。擴大公共用地的范圍,優化居民生活環境、改善生活條件、提升生活質量。第五,建立完整的自然資源利益共享機制。加大對資源豐富地區的建設力度,積極處理民生問題。利益分配方面,著重調整相關機制,將資源區以及居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達到成果共享,引導國民經濟有序穩定發展[2]。
自然資源管理對產業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支撐作用,同時,自然資源的供給情況對區域產業的多元化發展影響巨大。在這種情況下,積極控制自然資源的供給,對區域產業發展進行有效引導顯得極為重要。具體可以通過以下措施實現:第一,加大對自然資源管理的控制力度。借助自然資源管理在保證區域產業發展中擁有的幫助地區發展、保護地區生態的功能,積極開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和優化自然資源的數量、品種、結構、節奏以及區域布局,使其在宏觀調控功能逐漸發揮作用,使自然資源增長滿足本區域的工業化、城鎮化,實現區域經濟結構的宏觀調控以及產業全面升級,保證我國國民經濟平穩上升,維持社會健康發展。第二,幫助地區經濟社會的新舊動能轉換。最大程度梳理、整合該區域的水資源、環境資源、文化資源的同時,借助自然資源管理的宏觀調控,助推該地區調整產業結構、改變經濟發展方式。第三,引導產業發展。按照自然資源管理的天然要求,在對自然資源進行實際開發利用的過程中,對資源開發地區、保護地區、富足地區、匱乏地區以及經濟富足地區、貧乏地區之間的關系進行詳細整合、協調。對自然資源的分布、利用進行合理的規劃,以促進自然資源井然有序的發展,達到最終對自然資源區域的合理開發以及有序保護的目標。第四,完善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在自然資源管理過程中,就土地管理而言,要展開對部分國土資源的優化和合理布局、按照實際情況進行城鄉土地的用途、結構的合理安排、調控。最大程度保護本地區的土地環境,以及滿足公共基礎設施、當地產業對土地的實際需求。進行分類、有指導性的管理活動,構成分布合理、結構有序、利用效率高、環境良好的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的新形勢,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更多可能[3]。
隨著新的自然資源部門的建立,自然資源管理的關系正在得到進一步的理順,我國自然資源管理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也將日益突出,并使自然資源管理從被動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向主動參與宏觀經濟決策、引導國民經濟發展方向進行轉變。
自然資源的管理是政府管理的一部分,有效提升自然資源管理的能力,能夠提升政府管理的效率。所以自然資源的管理效率提升逐漸成為我國相關部門的工作重點。加強自然資源的管理能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方面,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在應當規范自然資源相關資料的搜集、使用、管理的程序的前提下,實現自然資源管理中的數據共享以及自然資源資料共享。另一方面,提高自然資源管理能力。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提升自然資源相關資料的搜集、整理、分析以及最終下決定的能力,促進管理決策的科學化,同時,借助互聯網大數據的系統化、智能化優勢,促進自然資源管理現代化,進一步提高自然資源的管理水平。第三,推動自然資源管理信息化進程。加強自然資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設,目的是實現資源所在地多種規則結合。由于當前我國在自然資源管理方面存在多種規則之間矛盾較多、銜接不充分的現實情況。推進此項改革,能夠使當前我國已有規則之間更加科學、系統,可操作性更強。在為國民經濟提供宏觀經濟支撐的同時,向市場主體以及地區居民提供了更加及時、完善的服務[4]。
結論:當前,自然資源管理不斷完善,其在引導國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對貧困地區具有較強的扶貧作用、對地區經濟發展具有強力的帶動作用、對自然資源發展成果共享的有力的促進、對區域產業發展多元化的推動作用、對自然資源管理能力的提升作用等等,全方位、多層次的自然資源管理,正在逐步引導國民經濟向著更積極、全面、多元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