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慶林,徐向英
(中國化工油氣股份有限公司山東昌邑石化有限公司, 山東 昌邑 261300)
某常減壓蒸餾裝置長期加工含硫低酸原油,自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裝置運行期間,常壓塔塔頂系統管線及設備腐蝕嚴重,多次出現空冷設備腐蝕泄漏、塔頂管線腐蝕減薄、頂部塔盤腐蝕斷裂以及頂循回流分布管坑蝕等問題。為解決常壓塔塔頂低溫部位的腐蝕問題,對這些部位進行腐蝕原因分析,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并提出了改進建議,為裝置的長周期穩定運行提供參考。
常壓塔T1002頂循油由常頂循油泵P1004A/B自頂部第5層塔盤抽出,經常頂循換熱器E1003A/B和E1006A/B與原油換熱后返回到第2層塔盤上。常壓塔T1002塔頂油氣經常頂油氣空冷器A1001A—L和常頂后冷器E1022A/B冷卻至40℃后進入常頂回流罐V1002進行氣液分離。在塔頂揮發線上設有注氨水、注中和緩蝕劑和注水線。常壓塔塔頂系統設備用材見表1。
常減壓蒸餾裝置以加工Espo、惠州、 阿曼、Nemina等原油為主,原油中硫的質量分數為 0.6%~0.8%,酸值為0.25~0.40 mgKOH/g,鹽的質量濃度為35~65 mg/L。
常壓塔塔頂第一人孔內部塔壁內表面存在密集蝕坑(見圖1),坑深0.3~1 mm。塔頂第1至第5層塔盤部分斷裂(見圖2),取塔盤表面的垢樣進行分析,其主要成分為Fe2O3,Fe3O4,FeS及FeCl3等。第2層塔盤支撐圈與溢流堰上部塔壁有幾處較深蝕坑(見圖3),受液盤與器壁連接的角焊縫處存在腐蝕溝槽(見圖4)。除此之外,在頂循附近的受液槽、支撐圈和溢流堰等內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坑蝕。

圖1 第一人孔內部塔壁蝕坑形貌

圖2 頂部塔盤腐蝕形貌

圖3 支撐圈與溢流堰上部塔壁蝕坑形貌

圖4 角焊縫處腐蝕溝槽形貌
塔頂油氣線水平直管段下部有一處部位存在明顯的腐蝕減薄,其厚度為6.45 mm,與其他部位相比,減薄約4 mm,具體部位見圖5。

圖5 塔頂油氣線腐蝕減薄部位
常頂空冷器入口管線水平段腐蝕減薄嚴重(見圖6),管道原始壁厚為8 mm,而最薄處壁厚只剩下2 mm。

圖6 常頂空冷入口管線腐蝕形貌
常頂油氣空冷器入口側管束與管箱接觸部位出現油氣泄漏(見圖7)。

圖7 常頂油氣空冷器泄漏情況
常頂后冷器E1022A/B換熱管管束附著堅硬銹垢,垢下密布不均勻蝕坑(見圖8),蝕坑最深約0.8 mm。
常頂循回流分布管腐蝕減薄嚴重,其表面分布有密集蝕坑(見圖9)。
常減壓蒸餾裝置低溫部位的腐蝕主要是由HCl-H2S-H2O造成的[1]。 HCl主要來自原油中的無機鹽即MgCl2和CaCl2等的水解,MgCl2的水解大約在120 ℃開始發生,在340 ℃時水解約90%;CaCl2的水解大約在210 ℃開始,在340 ℃時水解約10%;而NaCl的水解在340 ℃時僅水解約2%。此外,HCl還可能來自有機氯化物的分解。H2S主要來自原油中的硫化物在260 ℃以上的分解產物。H2O主要來自原油中含有的水以及塔頂三注防腐時注入的水。HCl-H2S-H2O腐蝕一般在氣相部位腐蝕較輕,液相部位腐蝕較重,氣液相變的部位即露點部位腐蝕最為嚴重[2]。

圖8 常頂后冷器腐蝕形貌

圖9 常頂循回流分布管腐蝕形貌
頂回流和頂循環返塔入口附近因其局部低溫,在管壁及塔壁部位形成局部強酸性腐蝕環境。常頂循返塔的溫度為76.55 ℃,低于塔內油氣介質的露點溫度91 ℃,在管壁及塔壁等部位形成局部強酸性腐蝕環境,造成回流分布管腐蝕減薄嚴重,塔頂分布密集蝕坑。
塔頂1—5層塔盤材質為022Cr17Ni12Mo2,從塔盤腐蝕產物分析來看,其主要成分為Fe2O3,Fe3O4,FeS及FeCl3等,另外,清除塔盤垢樣后,發現部分點蝕坑。由此說明,塔盤的主要腐蝕介質為HCl-H2S-H2O。奧氏體不銹鋼對氯離子引起的點蝕及應力腐蝕開裂( SCC )很敏感,在電解質溶液中,氯離子能穿透鈍化膜中的微觀弱化區 ( 如夾雜物、位錯和晶界等處),與鈍化膜下的基體金屬發生反應,使點蝕坑不斷地向縱深發展,成為 SCC 的裂紋源[3]。
當塔頂油氣中的HCl與NH3含量較高時,在高于其露點部位,HCl與NH3可從氣相直接反應產生NH4Cl結晶。NH4Cl的結晶溫度取決于HCl和NH3的分壓,該分壓可通過測定塔頂回流罐水相中的氯化物和氨的含量,并根據系統中的水的飽和蒸汽壓和烴分壓來估算。NH4Cl具有吸濕性,能夠吸收未凝結的水,形成強腐蝕性的濕NH4Cl環境[4-5]。NH4Cl的沉積和腐蝕主要集中在常壓塔頂部、油氣管線、回流的管線以及塔頂冷凝器等部位。
塔頂注水為循環使用的塔頂含硫污水,水質較差,其氯離子含量較高,超過控制指標,見表2。

表2 常頂污水水質
塔頂注水、注氨和注中和緩蝕劑工藝防腐蝕效果較差,三注注入點為管線水平段,注入后存在偏流區及盲區。塔頂揮發線操作溫度雖然高于露點溫度,但卻低于NH4Cl結晶溫度,此處NH4Cl沉積,并吸收水分形成局部潮濕的銨鹽腐蝕環境。在常頂空冷器入口管線水平段,發現銨鹽沉積堵塞,腐蝕減薄嚴重。
(1)優化塔頂注水,調節初凝區位置,防止發生設備腐蝕。注水改用汽提凈化水,注水量應保證注水點有25%的液相水,注入點選擇在上游十倍管徑處,采用噴頭注水,典型的注水噴頭見圖10。噴頭的選擇應考慮壓力降及工藝物流的特性,保持注水的流速與管線流速一致,保證有足夠的壓力降實現水滴的均勻分布,噴射角范圍足以全面覆蓋管道[6]。
(2)將注氨水改為注有機胺中和劑。有機胺中和劑能迅速進入初凝區,中和鹽酸,穩定pH值,緩解腐蝕,避免銨鹽沉積[7-8]。
(3)確保頂循溫度高于露點溫度14 ℃以上,避免出現局部露點以下區域。

圖10 典型的注水噴頭
目前常壓塔塔頂定點測厚布點數量見表3。根據管線腐蝕評估結果和現場復核檢測情況,優化測厚方案如下:
(1)在常壓塔的塔頂封頭、5層以上塔壁、各側線抽出口短節、進料段以下塔壁及塔底封頭等位置增加布點。
(2)在空冷入口出口處、塔頂抽出線等高風險部位,采用無線無源測厚技術(WAND)。
(3)除日常定點超聲波測厚檢測外,定期采用超聲導波、電磁超聲測厚或脈沖渦流掃查技術進行檢測,及時發現腐蝕減薄部位。檢測頻次從原來的每年一次改為三個月一次,以后再根據各部位檢測情況進行調整。

表3 目前常壓塔塔頂定點測厚布點數量
(1)在油氣揮發線初凝區部位采用耐腐蝕材料如雙相鋼、鈦材等,或采用碳鋼鍍Ni-P進行防腐。在非初凝區進行工藝防腐,并做好定點測厚和在線監測。
(2)空冷器管束采用碳鋼鍍Ni-P管束;常頂水冷器循環水內壁進行SHY-99涂層防腐,外壁采用碳鋼鍍Ni-P。
(3)在空冷器和水冷器入口處增加噴頭注水,定期清洗鹽垢,防止設備堵塞。
(4)在常頂低溫系統,對碳鋼材料焊縫進行熱處理,防止濕硫化氫環境造成的應力腐蝕開裂。
(5)將常壓塔頂部的塔內件及塔盤材質升級為耐腐蝕材料如雙相鋼、鈦材等,或采用電化學鍍膜處理,防止塔頂低溫腐蝕。
常壓塔塔頂低溫系統設備及管線腐蝕嚴重,其主要腐蝕類型為 HCl-H2S-H2O腐蝕和銨鹽腐蝕。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常頂低溫系統的腐蝕問題,在“一脫三注”工藝防腐蝕效果得到保證的前提下,應加強定點測厚及腐蝕監測,還要對關鍵部位采取材質升級、涂層防腐、化學Ni-P鍍、電化學鍍膜、焊縫熱處理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