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儒逸 馮超

圖/視覺中國
2008年,37歲的左暉結婚、生子。他看著兒子,問了自己一個問題:這孩子上學的時候一定會寫一篇作文叫《我的爸爸》,但兒子會驕傲地向同學介紹說,他的爸爸是做中介的,還是中國最大中介的頭兒嗎?
左暉不知道答案,但跟其他為人父母者一樣,他希望兒子以他為榮。外界傳言他身體不好,一說是癌。他在媒體上會自問自答,也會拋出鏈家式反問——我們存在的意義是什么?有沒有給社會創造價值?媒體也常問他,中國房地產的走勢如何?個別極端偏激人士也會問他,中國房價這么高,鏈家是不是一個推手?消費者也會問他,鏈家中介費怎么這么高?競爭對手,比如姚勁波也會問他:你算不算壟斷?
這些問題本身或許遠比答案重要。
在一個“以房為貴”的國度里,這無數提問的本身,便寫下了一個時代的變遷、一個國家老百姓的焦慮、一家房產中介在惡劣競爭環境下的成長密碼,以及一位中國勢能巨大的企業家的思考和迷惑。
但現在,問題顯得無足輕重了。

左暉是陜西渭南人,1992年,他從北京化工大學計算機系畢業不久,便從一家工廠跳槽到中關村一家公司當客服。每天的工作就是拿起電話聽用戶反饋。那是一段“耳朵里都是嗡嗡作響”、腦子里一片空白的日子。
三年后,他又跳槽到一家軟件公司做銷售,業績一般。但這時左暉想明白一件事情:職業選擇雖多,不清楚自己適合做什么便是浪費時間,一個人只有做他專精之事,才能發揮最大的潛質。
他跟昔日大學好友看完一場足球比賽后,聊起“25歲出來單干”的約定,三人各拿5萬塊,創立了一家賣保險的公司。左暉不懂保險,他認為,想弄明白這行的一個方法,便是去研讀那些由專家精心設計的保險合同。
在他捧著那些密密麻麻的合同仔細研究的三年后,也就是左暉撤出保險市場時,他已經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2001年,30歲的左暉成立鏈家,房產中介之路開始起步。大學畢業北漂,他在北京租房十多年,自稱“被(中介)騙得一塌糊涂”。而當他進入房產中介時,中國的住房分配制度停止,房地產雖實行市場化,但缺少正規的購房服務平臺。他跟北京的媒體合作,操辦了一場房產會。會場人聲鼎沸、一度失控的場面打消了他的擔憂——他看到了市場的巨大潛力。
對學理工科出身的左暉來說,這是一個完全陌生的行業。彼時的二手房租房市場還處于行業草莽期。此后數年間,這個新生品牌在混沌的競爭格局中兇猛成長。在早期階段,為了建立起北京的樓盤信息庫,鏈家旗下近百名經紀人曾用最原始的笨辦法一個挨一個地數樓,盡量齊全地記錄當地全部房源的各項信息,并在后續的交易中不斷復核和更新,到2011年時已建立起覆蓋700萬套房源的“地址庫”。
這項后來被同行紛紛效仿的舉動,推動鏈家坐上了北京二手房市場的頭把交椅。在當時激烈的行業競爭中,左暉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2014年前后,移動互聯網大潮席卷房地產中介行業。相比主要競爭對手之一“我愛我家”的“遲鈍”,對互聯網技術“情有獨鐘”的左暉,不斷加碼投資鏈家的線上業務。
就在這一年,鏈家終止了與業內頭部網站“搜房網”的合作,開始自建運營鏈家網,這被認為是鏈家的第一輪擴張。受益于早年樓盤資源的艱苦積累,鏈家網很快聲名鵲起,平臺流量和話語權日益加大。有統計數據顯示,在2018年貝殼找房推出之前,鏈家每一單成交背后對應的PV 值(頁面瀏覽量)達到1.2萬個,要遠高于全國平均3000個的水平。
已是巨頭的鏈家仍在尋找著新的機遇。左暉給出的答案是:進一步平臺化和互聯網化。
鏈家的平臺戰略在2018年露出端倪。由于當時嚴厲的樓市調控,中介行業陷入全面寒冬。“焦慮”中的鏈家重啟早先收購的德佑品牌,用于異地中介加盟。這是奉行直營策略長達17年的鏈家,主動向B 端中介開放,也是其走出北京市場的一次關鍵異地擴張。
左暉的另一張牌,就是獨立運作貝殼找房。貝殼成立于2018年4月,由他本人親任董事長。在左暉的設計中,貝殼扮演的是“中介行業顛覆者”的角色——這不僅針對競爭者而言,對鏈家自身來說也是如此。
貝殼希望成為中介行業中的“淘寶”,向所有地產中介公司開放資源,包括“自己人”鏈家也只是入駐平臺的商戶。在業內人士看來,雖然貝殼名義上能給予流量等支持,但實際上它對入駐品牌的管控十分嚴格,話語權也相當強勢。對競爭者們而言,這儼然暴露了左暉和貝殼重新制定行業規則的野心。無論二手房還是新房業務,貝殼都被認為動了業內其他人的蛋糕,因此招致激烈的批評和抵制。
有意思的是,抵制陣營最終分崩離析,而貝殼在僅成立兩年半后便遠赴美國上市。彼時49歲的左暉在一眾明星投資機構和媒體的見證中,迎來創業生涯的高光時刻;貝殼也頂著“中國居住服務平臺第一股”的光環,受到投資者們的熱烈追捧。
就在左暉意外去世的同一天,據貝殼找房披露的今年一季度財報,截至2021年3月31日,貝殼找房門店數量達到48717家,經紀人總數超過50萬人,凈利潤則為57億元,同比漲幅達到245%。
單從這些數字上看,或許已經完成左暉最初的部分目標。而對于這位操盤手的離去,資本市場同樣給予了“錯愕”般的反應——左暉去世消息公布不久后,貝殼美股盤前一度跌超12%。在“后左暉時代”,一切都蒙上了變數。
50歲的左暉曾遭受過強烈質疑,甚至是謾罵,他的公司也經歷過最嚴重的公關危機。在業內和媒體的印象中,他是個低調但也自我且驕傲的人。他是那種沒有多少演講魅力的“草莽”老板,但自稱樂于為公司的策略做辯護;他不擅長在大佬們之間穿針引線,卻把一個十萬人計的龐大組織推到了高處。
在貝殼上市的前幾個月,左暉曾在一次面向創業者的交流中說,房地產中介公司會長期存在,但是未來誰能創造中介以外的交易模式,誰就能真正干掉鏈家。作為曾經的“行業公敵”,他似乎也在等待打破“壟斷”的攪局者出現,只不過在他離世之后,行業格局的更替、變遷不知是否會呈現新的面貌。
左暉的最后一條微博停留在2015年10月的某天,當時他興奮地宣布了一則鏈家與其他平臺合并的消息。現在這條微博下面,刷滿了表示悼念的留言——當然也有若干“不和諧”的聲音。這是一個中介老兵,通過微博留給外界的最后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