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芝



新時代的建設,讓我們處于飛速發展中,慢慢地人們在這遍地繁華當中開始尋求歷史的痕跡,于是就出現了“旅游熱”。而這個旅游景點的選擇也帶來了經濟的增長,一些開發商們抓住了人們的懷舊心理,抓住了商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因此成了他們的首選目標。但是商機的到來,讓非物資文化遺產本身所傳遞的東西莫名變了質,變得不再純粹,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數發展成了景點,而商家為了更加吸引游客,會添加一些現代化元素,甚至已經完全改變了其本身的面貌,但這并不是我們想要的。
我們處于一個非常幸福的時代,祖國繁榮昌盛,人民安康,山河無恙!我們這幾代人是沒有經歷過時代的苦難的,但我們依然心存感激,那些年先輩為我們的拼搏。即使時光飛逝,我們也定不忘當年的艱苦,必定堅守我們美好山河。時間的距離讓過去成了我們永遠也回不去的當年,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便成了歷史最好的呈現。
掌握好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寸
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點就在于傳承,不論是文化還是其他方面,我們都有所體現,比如現在在我們很多人的家庭里,還會有我們的家譜,其中記錄了我們家族中祖祖輩輩的人,正如薪火代代相傳,也符合我們“不忘本”的思想觀點。近幾年來,我們國家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目逐漸開始增多,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珍貴,但與此同時,我們在大力保護這些東西的時候,有些文化遺產遭到過度開發,反而受到了破壞,這不僅是民族的損失,也是一種歷史的消失,這樣的結果并不是我們所想要的。現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作為旅游文化資源來發展,這無疑正符合當代人的內心想法,而這也成了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達到文化遺產和旅游開發的雙贏局面。文物建筑漸漸地商業化,現在成了最普遍的景象,甚至是有些過火了,當然融入一些現代化因素會引起某些情感方面的共鳴,但如果過度裝飾,會破壞氛圍,同時也會降低人們對文物建筑的崇敬心理,而這樣一來,我認為一些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的項目,在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方面的體現被忽略,反而經濟價值成為主體。
現如今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主要的旅游文化資源,景點開放后引起了客流量的迅速增加,人們或是慕名而來,又或是“憶當年”,尤其是在節假日期間,游客爆滿,在這人山人海的背后,是一顆不忘當年的真心,我們現在的盛世,是當年無數英雄的生命所換來的,我們緬懷的不僅是歷史,還有那逝去時光里的記憶。在甘肅,有“貫通中西活態藝術”之稱的永登硬獅子舞,因傳自古印度,引獅人的服飾,臉譜就帶有古印度遺風。這樣的傳統文化需要我們來延續,還有很多具有歷史故事的遺跡,可是那樣一個神圣又莊嚴的地方,在旅游過后,你會看到滿地的垃圾,以及墻壁上的亂寫亂畫,這些東西在這里尤為刺眼,而我們作為新生代,作為新的一代接班人,是不是應該讓我們深刻地反省一下這種行為,社會在進步,經濟在發展,我們的國民素質也要提高,我們應該懷有一顆尊崇的心,來回顧歷史。文物古跡本是我們社會共同財富,我們必須齊心協力一同保護。“文化在則國家存”,在2019年,法國巴黎圣母院在熊熊烈火中轟然倒塌,它作為當地最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之一,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去參觀,而這一處古跡的消失成了全人類的損失,天災和人禍都是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的巨大挑戰,呵護文物就是呵護文明的命脈,我們有責任保護這些文化遺產,如果我們不這樣做,就意味著我們的子孫后代會失去些什么。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有很多人并不了解,他們僅有的只是表面的知識,這也需要專業人士可以進行一些科普,例如,在景點設置廣告牌,添加注意事項,都是一種保護。又或者在課程中添加一些對于文化遺產方面簡單的學習和了解。
之前央視記錄短片介紹西安一小學將紅拳納入體育課,在我們國家傳統教學模式中,這一紅拳納入確實足夠新穎,用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代替傳統的廣播體操不僅能促進孩子強健體魄還能了解自己家鄉文化,同時也能讓學生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在現代生活中,確實有很多運動項目來供大家選擇,而紅拳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從先輩那里一代代流傳下來,也是一種文明的發展,這不單單是一種傳承,更要把它的生存狀態轉化為生活狀態。結合時代和民族的特點,讓它有專屬于它自己的特色,它就是一個時代的載體,我們通常從當地的特色和文化來了解地方文化,而“非遺”則是最好的詮釋,非遺本身是一種歷史的記憶,如果不能正確解讀它真正的意義,那么它的傳承也不會長久。我們對歷史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如果能夠通過非遺把歷史記憶傳承給后代,那么將會是社會的財富。這些東西具備歷史價值,給人類以啟迪。
人類社會發展的前提在于文化的奠定和后來的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樣性在各個領域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建筑,藝術方面有著非常大的發展,而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擁有者則是掌握了主動權,在這個創新的世界,完全可以讓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發展能夠更好地繼續流傳下去,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這也是一種民族凝聚力的體現,更是一種文化認同。用傳統表現形式在傳承中華文明,特別是傳承中華道德文明,增強民族自信心上,都是非常形象的。列入甘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永昌節子舞源于古代軍隊作戰陣法,亦武亦舞,粗獷豪放,在民間流傳已有八百多年,具有較高的歷史、軍事、文化、民俗研究價值,在甘肅省乃至全國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民間舞蹈,可是因為現在城市化的發展,這一舞蹈慢慢地擱置下去,不再如從前一般“火熱”,從而傳統的非遺在當代如何重新展現價值成了當下面臨的問題。不過無須質疑的是,非遺一定有它自己的特別之處,是一種時代特色。歷史不會重來,只有這些非遺還訴說著曾經的文化與智慧,在那個并不先進的社會中,用最質樸的方式演繹著那個時代的故事,創造著那個時代的輝煌,縱使它并不完美,那也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文化。
客觀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合理打造“新文化”
近年來“非遺熱”的出現,成了一大商機,人們爭先恐后源源不斷擠進申請項目的行列中,在申請成功之后的翻新打造,讓我們看到了利益的最大化,帶動經濟增長是可行的,但卻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夸張的色彩又或者是過度樸素,只是沖著鮮明的外表或者知名度來吸引群眾,這都不是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正確解讀,反而是強加進去的與當時時代不符合的一些因素,會產生一種矛盾。隨著時代的更迭,“現代化”儼然是一種主流元素,但我們必須在改造過程中合理化,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新穎,而忽略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不破壞其原本面貌,是我們打造“新文化遺產”的底線,我們一直堅持對非物質遺產加強傳承和保護。讓“非遺”重現生機,是我們現在為之努力的事情,產生“非遺”的土壤并不來自現代,而我們想要施肥就不可避免地需要現代肥料,如果能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那么加入一些流行元素也不失為一種有效可靠的方法。同時我們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的了解也不夠全面,我們若是按照自己的意愿一味地開發,不注重本質,那么我們呈現給大眾的也只是表面,而其中的民族內涵和文化特點卻不是主打元素,就不再是純粹地開發了。
每一份文化的傳承都是一個希望的傳承,我們雖處于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但我們依然還是當初的自己,國家的發展也要依靠在文化的基礎上,這也是每個國家都注重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因,它見證了一代代人的出生,見證了我們的社會從落后到崛起的每一個時刻,文化傳承是必然的,如果我們不能保證它能夠順從歷史客觀性的發展,那將是一種逆向發展。反觀旅游文化和文化遺產的結合,應當是相輔相成的過程,文化產業的發展不應一成不變,新時代的文化應是豐富多彩,同樣,文化產業的發展也不能五花八門,文化主要講究內涵,其歷史價值要放在首位,是連接時代與時代之間的樞紐,是情感與情感之間互通的眷戀。現在各地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越來越重視,應當結合新時代的特點,有揚棄地繼承,真正地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而非遺的神奇之處還在于能夠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親切感,從而產生一種歸屬感。
作者單位: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