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欣智



貯興家塾是一處文物保護單位,由于多年無人使用,權屬不明等因素,該處建筑長期缺乏維護,已現(xiàn)破敗跡象。筆者受朋友之邀參與該建筑勘察,發(fā)現(xiàn)貯興家塾形制特別,可作為近代家塾向民居用途轉變的一個實例探討。
貯興家塾位于廣州市東部,所在村落及周邊自然村存在大量古祠堂古民居,其中不乏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8月,貯興家塾作為群體文物的一個單體,被當?shù)卣紴閰^(qū)級文物保護單位。貯興家塾始建年代不詳,根據(jù)同一文物單位內其他文物單位的相關信息,例如貯興陳公祠前旗桿夾刻有的“光緒十八年壬辰科”“欽點探花及第”“臣陳伯陶恭承”等字樣,該組建筑可能最遲于光緒十八年(1892)已建成,但證據(jù)力度略顯不足。較有力的證據(jù)是在勘察過程中發(fā)現(xiàn),建筑一進有壁畫題記 “光緒丙申”字樣,直接證明其建筑年代不晚于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
貯興家塾的建筑占地面積約一百三十平方米。貯興家塾所在用地呈三角形,因其位于村面轉角處,為此,貯興家塾呈前窄后寬的獨特布局,建筑分為前后兩部分,前半部分為帶拜亭的三間兩廊結構,后半部分為兩層后樓。前半部分的布局與傳統(tǒng)“三間兩廊”近似,“兩廊”不是雙坡頂而是平屋頂,上為天臺;“兩廊”之間為拜亭,高二層,歇山卷棚頂,磚墻擱檁,四角微微起翹,卷棚屋頂與廳堂屋頂勾連。拜亭二層的東、南、西三面開窗,亭外南側有過道連通“兩廊”之上的天臺。大門設在左廊,為門廳。廳堂面闊三間,進深一間,高兩層。明間為正廳,兩側為偏廳。后半部分的后樓始建年代晚于前半部分,但在布局上緊緊相連。后樓與左偏廳相連,共墻,高兩層,雙坡硬山頂,帶單坡硬山西向前廊。
在修繕項目中,雖然傳統(tǒng)民居建筑一般難以用嚴苛的形制規(guī)范來判斷其原有建筑規(guī)模及內部空間組織,但大體上遵從三間兩廊的基本組織模式,只是存在大量因建筑主人的實際使用需要而進行的內外空間組織調整。就貯興家塾而言,因其用地的非一般形狀,初建時的目的與后期使用實際情況有異,建筑的層數(shù),時代變革等因素,令整個家塾在建筑形式及空間組織上有十分豐富的變化。筆者通過地坪高差、不同建筑材料的銜接、對建筑分區(qū)原功能的復原推測、尋找散落建筑構件、詢問當?shù)乩先说仁侄危瑢A興家塾的形制變化作出初步判斷,認為其經歷了5個階段的變遷,概括為初建階段、改建階段、全地塊使用完畢階段、改建集體宿舍階段及無人使用階段。筆者將以倒敘方式敘述貯興家塾經歷的各個階段。
無人使用階段(現(xiàn)狀)
現(xiàn)狀的貯興家塾共三個出入口,其中東南側為建筑原主入口,東北側為次入口,服務于原建筑庭院部分。正南側現(xiàn)有一參差門洞,可見地上有大門構件殘留,周邊墻體平整,無石門框等構件,為后期加開門洞,且門板已不存。南側外墻外砌有四條磚柱,磚柱頂至二層樓地面,上壓黑白相間花崗石材,石底有瓦筒殘留物,石上有寶瓶欄桿殘留物,為藍色琉璃瓦材。由南面門洞進入,后屋墻體直接可見,開有超高窗洞,窗洞上下有黑白相間花崗石砌筑。窗洞后方可見庭院建筑群,右側為一閣樓建筑,北側為坡屋頂青磚單層瓦房,左側建筑坍塌,只見前墻。
貯興家塾現(xiàn)狀二層不用梯子無法到達,但右開間二進右后側有一段隔墻,墻體有呈左至右階梯上升榫口殘留,可見為原樓梯所在。二層隔墻基本為青磚,地面可見紅泥階磚鋪地,二進地面有一四方開口,應為原狀構件,用于一層采光甚至日常物資交通。二層回望一進處無欄桿,可見南側入口右邊墻體開始,有呈規(guī)律上升態(tài)墻洞,地面有殘留混凝土堆積,結合當?shù)乩先嘶貞洠瑧獮楦慕w宿舍階段上下溝通主要樓梯所在。建筑南側二層有一歇山方亭,占完一進明間,屋頂殘破但仍可算完整,周邊窗扇全部丟失,但仍可見窗框構件殘留。方亭無二層地面,無法進入亭內,如要操作方亭的窗扇啟閉,則需由二層次間出方亭兩側天臺完成,二層內屋出一進天臺處有門構件殘余,為黑白相間花崗石。
右開間后連有二層閣樓,主體建筑一樓二樓皆有門通行,現(xiàn)閣樓二層室內地面、陽臺地面已塌陷,一層外廊處經清理后發(fā)現(xiàn)有芝麻灰花崗石柱礎兩個,相對方向開有榫口,中間有磚砌基礎連接,應為類似掛落門的殘余構件。閣樓一層入口位于閣樓右側,疑似掛落門為外廊與庭院的物理隔斷,位于入口前方左側。
庭院左側建筑坍塌僅剩前墻,根據(jù)殘留墻體判斷,原建筑應為一層建筑。庭院北側獨立一層坡屋頂建筑與左側建筑不與主體建筑相通,需經室外空間進入。庭院中庭經清理后,發(fā)現(xiàn)正中有樹池磚基礎殘留。清理庭院的殘余物中更發(fā)現(xiàn)博古式木裝飾構件,磚柱構件(柱徑與右側閣樓柱礎吻合)等。
以上情況,存在幾個關鍵要素,首先是石材,全屋存在至少兩種能通過肉眼就能辨認的石材,如建筑為同一時期施工,一般情況下,同一款構件似無必要使用兩種以上的石材。其次是墻體榫口,因建筑在后期已非原主人在維護,使用者以功能性為主要取向,改建時留下墻洞也不會費料修補,則為今日尋求原狀留下指引。建筑的空間組織,結構組織的突兀,也是復原思考的重要依據(jù),例如一進歇山方亭只能外側操作啟閉窗戶,例如庭院右側閣樓與三間兩進主體建筑相連,左側卻不相連等等。建筑構件的殘留,例如主體建筑一二進之間的地面有石腳基礎則可判斷其上有掛落,有掛落則可判斷空間有分割,一進明間地面比全屋地面都低,卻在室內,配合觀察其上的歇山方亭,則有可能是室外改室內。綜合以上種種證據(jù),則可進入改建集體宿舍階段貯興家塾狀況的推斷。
改建集體宿舍階段
根據(jù)當?shù)乩先嗣枋觯倦A段應發(fā)生在新中國成立后至1990年代前,建筑當時應為無主狀態(tài),為了安置下鄉(xiāng)青年而改為集體宿舍。建筑明間南面墻體被打穿砌門是本階段最明顯且影響極大的改動,原建筑的空間組織被完全打破。新開門右側新加樓梯直接上二層,雖該樓梯現(xiàn)已不存,但墻體開鑿的榫口依然留存,此改動再次破壞建筑原有一二層空間交流方式。作為集體宿舍,原有兩側開間大房間被平分以增加容積率,為了改善生活環(huán)境,增加的房間未能分得原有窗戶位置的,皆在墻上新開窗洞,用木框裝飾,窗框四周未如舊窗施條石裝飾。一層次間與明間之間的隔墻原有窗戶,為了分居宿舍私隱需要,用泥磚封堵,原木窗欞全數(shù)拆除。與主體建筑相連的閣樓因樓板全部坍塌,為與主體建筑相連的庭院左側建筑也因全體坍塌,已無法確認是否因宿舍需要而更改。
貯興家塾確因十數(shù)年無人使用而構件殘破,樓地板坍塌嚴重,但對于勘察文物原狀影響不大。改建集體宿舍的行為則是完全改變建筑空間組織,尤其是貯興家塾這種有一定發(fā)展路線,非一次完全建成的建筑群,改建行為極大擾動建筑的發(fā)展線索,為向前追索增加了障礙。所幸不同時代,所有者不同,對建筑的使用態(tài)度有一定差別,致使做工用料有明顯區(qū)別,所以障礙并非不能跨越。在理清了改建思路后,基本可以還原建筑的第三階段。
全地塊使用完畢階段
此階段是貯興家塾建筑群發(fā)展至頂峰的階段,使用者應為始建者或者是始建者后代。此階段的貯興家塾在其用地范圍內皆由建筑及庭院填滿,整個建筑群包括主體建筑、二層閣樓、庭院、庭院西北側的兩棟建筑。建筑的功能基本完善,居住、休憩、倉儲、廚衛(wèi)等功能一應俱全。因貯興家塾用地的特殊性(三角形),則此階段最大的變化是西北側用地最終由建筑填滿。西北側兩處建筑為最后完成依據(jù)主要表現(xiàn)為,庭院北側建筑灰塑裝飾比主體建筑及二層閣樓更豐富,風格差異較大,建筑屋頂為人字形坡屋頂,與主體建筑卷棚頂有區(qū)別,且該建筑東寬西窄,填充用地空間意圖明顯;庭院左側建筑雖只剩部分立面,但是立面形式似有強行與右側二層閣樓立面布置形式對應的設計感,且其南窄東寬,填充用地空間意圖明顯。西北側兩處建筑,空間設計相對簡單,用地形狀不方正,基本可以肯定不會用于主人居住,作為功能性建筑的可能性更大,形式上與主體建筑不盡相同又想在大方向上協(xié)調,可理解為后期次要建筑向早期主要建筑形式上的遷就。
始建及改建階段
將兩個階段放一起表述,主要是改建階段改的就是始建的三間兩廊主體建筑的一進部分。根據(jù)現(xiàn)狀室內地坪的落差情況,二進明間殘留的隔斷底座,可以比較肯定始建階段的主體建筑就是一間常規(guī)的二層三間兩廊建筑,一進右次間作為主入口,兩廊可能是一層坡屋頂。二進是二層,主要靠右次間最后方的樓梯完成一二層的交通。一進明間是天井,因其地面標高比其他所有一層地面低,如此處原為室內,則無必要降低地坪且會造成行走不便。改建的主要措施是將一進左右兩廊由坡屋頂改為平屋頂天臺,在二層一二進交接處鑿墻新開門以便到達此處天臺。于一進明間二層加建歇山頂亭,但沒有相應增加樓地面,以致亭子的窗無法從室內開啟,如此也是必須改造兩廊為天臺以便啟閉歇山亭的木窗。天臺兩側加建女兒墻,在南墻外圍增加80厘米寬度的通道,由磚柱支撐上壓黑白相間花崗條石,條石上砌紫藍色琉璃瓦寶瓶欄桿。如此突兀的做法,主要是歇山亭南面窗口如無此通道容人通行操作,依然無法啟閉。二進明間后墻鑿開一高1.2米寬達兩米的大窗,以便看見庭院景色以及通風采光。
作出以上判斷最重要的依據(jù)是以上提到的所有改動,所用石材全部是黑白相間的花崗石,與建筑一層門檻的芝麻灰有明顯區(qū)別。以上改動,應該是因為整體建筑主要用途發(fā)生改變,由原來的私塾這種公共建筑逐漸變?yōu)樗饺俗≌栽黾硬晒饧熬幼∈孢m性為目的,不再需要阻隔前后視線及空間。
到最后,可推斷該建筑始建時,占有村邊三角用地,由陳貯興后人興建,主體建筑為二層三間兩廊青磚瓦房,主要用途正如其名,是陳族私塾。主體建筑之后,建有二層小閣樓用于塾師或建筑主人居住。1905年,清政府廢除科舉,建成大約十年左右的家塾已無育人需要,主人為了利用該房屋,改為以居住為主,主體建筑不再與庭院視線隔離,一進空間層次也更豐富。這次改建應該比較倉促或比較沖動,主要表現(xiàn)有天井地坪未做修改,歇山亭頂與二進屋頂交接未做修邊處理,后墻開窗太大干擾閣樓空間等。
貯興家塾
由始建三間兩廊后搭二層閣樓,到公共用途廢除,前后空間整合完成私宅改造,使用過程發(fā)現(xiàn)功能用房不足且資金較充裕情況下完成全地塊建設,再到因大時代需要改建為集體宿舍及至最終無人使用,至此貯興家塾形制回溯基本完成,雖推斷過程尚有大量細節(jié)未能調和,但筆者認為總體方向基本符合現(xiàn)實。
貯興家塾豐富的空間形式,表現(xiàn)的是歷代主人不同的思維方式,是中國近代大時代變遷的見證。希望日后能有條件,深入研究貯興家塾形制的變遷,完善這條歷史脈絡。
作者單位: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