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中國共產黨領導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歷史成就,形成了經濟發展的中國經驗,主要包括:堅持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發揮黨統領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在實踐中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發展目標和價值追求;開放包容,注重批判地吸收借鑒國外經濟學理論和發展經驗;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經濟建設;基本經驗
中圖分類號:F124 ? ? ? ?文獻標識碼:A ? ? ?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1.02.002
文章編號:1009-6922(2021)02-10-04
從1921至2021年,中國共產黨走過了百年的輝煌歷史。這一百年,風雨兼程,砥礪前行,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形成了經濟發展的中國經驗、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之際,總結黨領導中國經濟建設的成功經驗,深化對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繼承并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有助于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上邁出堅實有力的步伐,抒寫新的勝利篇章[1]。
一、堅持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治理體系最大的優勢。經濟工作是黨的中心工作,必須堅持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
實踐證明,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經濟才能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漫漫征途上克服艱難險阻,在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面前轉危為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面臨嚴峻的國內外形勢,黨用三年時間大力恢復和發展生產、打擊投機倒把、穩定物價,迅速恢復國民經濟,實現了政治、經濟、社會的穩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糾正了“左”傾錯誤,沖破教條主義束縛,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黨的十八大以來,世界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調整,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迅速興起,單邊主義、貿易保護等逆全球化思維迭起,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復雜多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洞察形勢,科學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有效防范化解系統性風險,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盡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對經濟產生了一定沖擊,但是黨中央果斷決策,把人民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有序推動復工復產,保持經濟平穩運行和社會和諧穩定。
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嶄新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一窮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并向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邁進,取得勝利的關鍵就是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黨的戰略部署和統籌協調下,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巨大力量才能得以充分發揮,并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奮進路上的不竭動力。
二、在實踐中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中國共產黨始終立足于中國國情,在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斷推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中解決時代發展的命題。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從此,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人開啟了百年理論與實踐的偉大探索,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其中有關經濟建設和改革領域的理論成果極為豐富:包括毛澤東思想關于社會主義過渡、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的理論;鄧小平理論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于黨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理論;科學發展觀關于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關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理論,關于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關于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理論,等等[2]。這一系列理論成果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在實踐中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新的時代內涵,實現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中國的繼承、創新和發展。
“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敝袊伯a黨人很早就認識到這一點,無論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探索,還是改革開放摸著石頭過河,都堅持在實踐中檢驗真理。中國共產黨人把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相結合,不斷把來自基層的實踐升華為科學理論,再用于指導實踐,摸索總結出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
三、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發展目標和價值追求
自中國共產黨誕生之日起就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黨領導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就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黨的宗旨意識和價值追求貫穿于黨領導經濟發展的始終。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后,黨中央從人民立場出發,準確研判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提出國內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而是建立先進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經濟文化迅速發展同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之間的矛盾。據此,中央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世界社會主義遭遇嚴重挫折,我國理論界對姓“資”還是姓“社”存在爭議,改革實踐放不開手腳。中國共產黨人再次從人民根本利益出發進行探索,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并提出“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這為衡量改革發展工作提供了價值準繩,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指明了方向。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經濟實踐中不斷豐富和深化,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體現出更高質量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決心和魄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黨中央提出到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這意味著實現共同富裕的路徑也愈發明晰,目標正逐步實現。
在經濟發展這個問題上,很多國家容易從工具理性出發思考“怎么才能發展更快”,而忽視對價值理性的追問,即“為什么要發展”。從短期來看,前者的發展確實能夠解決物質性需要,但是如果作為終極目的,必然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而中國共產黨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始終遵從人民至上的價值理性,確保了發展方向的正確。
四、注重批判地吸收借鑒國外經濟學理論和發展建設經驗
中國共產黨領導經濟建設的思想理論,既重視中國社會主義實踐取得的經驗,也注重辯證分析、吸收借鑒包括資本主義在內的人類社會已有的優秀文明成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是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一道難題。毛澤東同志號召“在全國掀起一個學習蘇聯的高潮,來建設我們的國家”,按照蘇聯模式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在當時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而中國共產黨人在學習“蘇聯經驗”的同時,也不斷從蘇聯的失誤中汲取教訓。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提出要以蘇聯為鑒:“他們走過的彎路,你還想走?過去我們就是鑒于他們的經驗教訓,少走了一些彎路,現在當然更要引以為戒。”[3]
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中國共產黨人對學習蘇聯進行了更加深刻的反思。計劃經濟低效僵化的弊端顯現,而凱恩斯革命修正了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從我國的計劃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效率對比可見,市場是明顯高效的資源配置方式。在這樣的背景下,鄧小平同志以巨大的勇氣將計劃和市場分別從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中分離出來,將市場作為一般經濟手段來進行討論,指出“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有了這一理論基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和制度得以創造和發展,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進行超越。
認真學習和借鑒資本主義創造的有益文明成果是我們黨領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重要經驗。正如習近平同志在《關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幾個問題》中指出:“在相當長時期內,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還必須同生產力更發達的資本主義長期合作和斗爭。”[4]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際出發,秉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從西方經濟學及其各個分支學科的理論中汲取有益的理論觀點和研究方法,借鑒西方市場經濟的宏觀政策、經濟立法、企業管理、現代金融等有效經驗,更好地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五、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穩中求進是中國共產黨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堅持的重要原則。“穩”和“進”是互為條件、辯證統一的整體。“穩”就是把握好工作節奏和力度,保持政策、制度和環境的相對延續和穩定,使經濟社會總體上處于平穩運行的狀態?!斑M”就是要推進關鍵領域的工作取得突破,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奮發有為。
穩中求進來源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改革正反兩方面的經驗總結。只有保持經濟的穩步增長和社會的穩定發展,各項工作才能取得突破性成效,如在社會主義過渡時期,黨制定了穩妥切實的改造方案,有計劃、分步驟、多途徑地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在保證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情況下完成了復雜、艱難的變革;反之,不尊重客觀規律的冒險激進和面對風險挑戰的保守消極都會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動蕩甚至是災難,如“大躍進”運動就是沒有尊重客觀規律,沒有穩步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在穩中求進方針的指引下,我們有效應對了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201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第一次把穩中求進明確為工作總基調。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決定。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首次明確提出,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同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边@一重要論斷把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從經濟建設的重要方針提升為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和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它的內涵。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用“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迎難而上,開拓進取”論述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奮斗歷程,并把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作為“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的重要內容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之中[5]。在新的征程上,繼續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就是要保持理論的清醒和政治上的戰略定力,堅持底線思維,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
六、結語
在新的征程上,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著新的嚴峻挑戰,國際發展環境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國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只有繼續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始終保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和理論自信,深刻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發展規律,保持戰略定力,才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壯麗篇章。
參考文獻:
[1]陸岷峰,歐陽文杰.百年黨的歷史百年紅色經濟:中國共產黨百年經濟思想發展脈絡、特點、經驗與啟示[J].南方金融,2020(9):3﹣16.
[2]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EB/OL].(2020-10-10)[2021-02-17].http://sd.people.com.cn/n2/2020/1010/c362710-34340045.html.
[3]劉平,張乾元.借鑒與反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路徑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08):4﹣7.
[4]習近平.關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幾個問題[EB/OL].(2019-04-01)[2021-02-17].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9-04/01/c_1124307480.htm.
[5]穆兆勇.“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的緣起與意義[EB/OL].(2020-04-28)[2021-02-17].http://www.rmlt.com.cn/2020/0428/578403.shtml.
[收稿日期]2021-03-17
[作者簡介]李進儒(1992—),女,江蘇鹽城人,碩士研究生,中共南通市通州區委黨校教育科助理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經濟理論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