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怡
如今想起來,《核舟記》可能是最早帶我認識手工大佬的文章了。明朝文學家魏學洢筆下的王叔遠,不僅能在細小的果方寸之間有乾坤那神情充滿了自信。我不禁佩服起她來,一個老人雕了一輩子的核雕,這是一份多么可貴的工匠精神啊!更最重要的是,她們全家不論男女老幼,全都在做這門手藝。聽她說,?雕刻一個完整的核雕最少得花一個月時間。
猛然間,一個工藝精細的十八羅漢撞進核上進行雕刻,還把核舟上五人的神態刻畫得栩栩如生,甚至是連他們身上掛著的佛珠也很細致,文中描述到“:珠可歷歷數也。”
果核到了核雕師的手中,就能化腐朽為神奇,真是讓人嘆為觀止。一次偶然,我親眼見到了這門手藝。那是在一個古玩城,一位老奶奶正在雕刻十八羅漢。“這么小的一個核桃,能雕刻得下十八個人嗎?”我不敢相信地睜大雙眼。老奶奶笑著回答,“能,當然能!”
那神情充滿了自信。我不禁佩服起她來,一個老人雕了一輩子的核雕,這是一份多么可貴的工匠精神啊!更最重要的是,她們全家不論男女老幼,全都在做這門手藝。聽她說,?雕刻一個完整的核雕最少得花一個月時間。
猛然間,一個工藝精細的十八羅漢撞進了我的目光。羅漢或雙掌合十,或開懷大笑,神情姿態各不相同,粗狂處勾勒剛勁,精微間線條柔綿。老婆婆說,這個作品是她爺爺雕的,現在已經很少人能雕出這種水平了。
離開那里,我心里不覺涌起淡淡的憂傷。核雕這種傳統技藝,如今還有多少人會去學呢?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我們寶貴的財富。這樣的民間藝術,需要更多人推廣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