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
摘? 要:深化語文教學改革,聚焦社會關注,是語文學科必須面對的問題。學生接受屬于一種內化行為。為了提升學生接受的效果,不僅要打破生活與課堂的壁壘,而且要使課堂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教材編寫要反映學生需求,教師要用生活化語言教學,將課堂知識和實際運用相結合,讓學術型的教學促進語文學習的建構。
關鍵詞:語文教學;學生接受;生活課堂;學術型的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36-0183-02
Acceptance Theory of Chinese Teaching
LIU Jie? (Ningxia Yucai Middle School,China)
【Abstract】Deepening the reform of Chinese teaching and focusing on social concerns is a problem that Chinese discipline must face. Student acceptance is a kind of internalized behavior.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cceptance effect of students,it is necessary not only to break the barrier between life and class,but also to make class become a part of life. The compil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should reflect the needs of students,and teachers should use life-oriented language teaching to combine knowledge and application,so that academic teaching can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learning.
【Keywords】Chinese teaching;Students accept;Life class;Academic teaching
1.語文教學接受的背景
在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發(fā)展的前提下,談接受似乎已經(jīng)過時,但從教學相長的角度說接受仍然符合實際。慕課、翻轉課堂和微課等教學形式比起傳統(tǒng)教學形式優(yōu)勢十分明顯,可是一說到學生接受,不得不說有許多問題值得商榷。有人說綜合多種教學形式,實現(xiàn)學生接受效果的提升??墒?,忽視了一個現(xiàn)實問題,學生接受畢竟屬于一種內化行為。真正讓學生動起來,學生有所獲得,這才是教師教學的目的。
結合語文教學,什么樣的情況才是學生的接受效果?我們對語文提出的要求是,學生獲得語言、文學和審美的素養(yǎng)。這三者似乎符合語文實際,那么社會上對語文的詬病到底是什么?語文既作為語言、文字以及思維的工具,又作為思想情感的載體,同時還承擔社會倫理傳播的功能,可以說,語文是一門綜合學科,其內容涵蓋的范圍很廣,對于其他學科影響也很大。社會對語文學科的期望很大就能說明問題。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人們關注語文學科,關注學生學習成績可能只是一個表象,人們更期待學生閱讀質量、語言素養(yǎng)、思想品質、審美能力等的提升。高考作文往往能成為社會的焦點,人們期待的所謂命題能反映現(xiàn)實生活,就接受而言,考察不就是對人們關注的回應嗎?
2.存在的問題
語文學科的改革,不僅要改革課程內容,而且要改革教學評價體系、教學方法。多媒體教育極大豐富了教學內容,拓展了教學空間,方便了學生的課程學習,有利于學生接受,但并未觸及語文學習的根本,未聚焦社會關注的核心問題。語文學習不能從本文到文本,僅僅文本的學習很難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葉圣陶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事實上,語文學習基本把文本作為唯一的學習內容,學生接受也僅僅把文本作為學習的獲得,這樣培養(yǎng)的學生大多只能成為書呆子。學生是否喜歡語文教材,語文教材是否有學生的情趣在里面,是教材編寫是否成功的試金石。教材編寫強調知識和審美以及人文,但實際上前兩者尺度很寬泛,后者則往往很窄,因為這涉及政治意識形態(tài)問題。雖然如此,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和為什么樣的人服務,在這個總的前提和要求下,我們還是能夠做很多事情的。我們的學生需要成長,需要心理的疏導,也需要心靈的潤澤,更需要靈魂的塑造,而僅僅用知識滋養(yǎng)其發(fā)育,營養(yǎng)不均衡,似乎好比維生素在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宏觀育人,大框架知識建構,是專家的特長。而微觀育人,小框架心靈哺育,卻不是簡單地人與人的交流,不是師生間的簡單互動,它需要內容,更需要內涵,把人放到人的位置,把孩子的心靈當作一件藝術品,進行雕琢。
教材編寫者似乎也關注到了這方面的問題,如高中語文人教版教材分為“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導讀”四個方面。看似內容完備,實用性卻不強。教師們不得不借助于教學評價體系,大量時間都花在了“閱讀鑒賞”的文本學習上,學生更不例外。有人說,可以再擴展內容。教材編寫僅僅是一方面,教學評價體系不變,教師便無從下手,學生更不必說。那么究竟什么樣的教學更能提升學生接受的效果呢?
3.效果提升的措施
(1)生活課堂
課堂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應該打破課堂與生活的界限,讓課堂回歸生活,讓師生回歸生活。有人認為這是情境教學。這就是所謂的“打破課堂與生活的壁壘”,但僅僅是作為“豐富課堂的教學內容”。而筆者要說的不是教學方法,而是思維觀念。打破師生的界限,至于說是交流還是教育,其實并不重要??梢允呛吞@的長者對晚輩的關懷,可以是貼心的同輩間的默契交流,也可以是思想靈魂的互相碰撞。課堂不能沒有生活,沒有社會,教師不能沒有思想,學生不能沒有靈魂,對于社會的認識,知識的積累,不能沒有生活的陽光。正如有的教師說:“學習需要體驗,而傳統(tǒng)教學往往局限在課堂中,學生學到的知識與今后用到的知識是割裂的。”教師的功能不能僅僅指向學業(yè)的相互切磋,還應指向人際經(jīng)驗的交流,更應面對思想價值的交鋒。教師和學生之間沒有師生身份的區(qū)分,就是人與人之間心靈的相逢,或是行色匆匆,或是一見如故,或是點頭之交。師生角色的互換在以往已經(jīng)提出來了,實際上不過是換湯不換藥的假把式。這其實只是一個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的革新,并未從觀念上觸及人的問題。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要想觸及師生的靈魂,就應首先讓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完成一個小小的社會變革,讓教師和學生處在一個社會的活動圈中,從而再由他們將這個社會圈擴大,這樣讓他們時時處在社會生活中。
(2)教材的編寫應以學生為本,反映學生需求
教材編寫之所以為人詬病,很大程度上在于學術化,編寫者往往是教授學者,只從自己的觀念理論出發(fā),置一線教師和學生于事外,所以教材往往顯得很陳舊和活力不足。教材不是不要學術化,而是學術要反映學生的需求。動不動不能拿掉魯迅的文章,或者說不能選入金庸的小說,或者不能選擇網(wǎng)絡文章,等等。這實際上取消了學生的接受,學生的一切不在場都是空想空談。事實上,“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還要結合當今社會的實際情況,并根據(jù)學生個人情況有選擇性地開展教學活動”。然而,教師的視野和學術理論高度不一定能達到專家們的高度,這就需要專家求新求變,跟著社會走,跟著年輕人走,跟著新技術走,研究新問題,解決新情況,不能原地踏步走,一味地抱殘守缺,不敢與時俱進。我們說語文是死的,人是活的,這個活的人當然是教師,但教師的觀念和知識能力未必能達到一個期待的高度。我們說可以將一些舊的著作文章當作素材用新的觀念加以解讀,可以融匯古今,然而還有一個前提,教師的觀念和能力是否夠格。這就需要以新的內容、新的風尚、新的形式融入教材中,從而以科學的建構,合理的安排,讓廣大教師和學生都能受益。
(3)教師的教學生活化語言不足,課堂缺少生氣
教師不僅僅是因人施教,還應該因時施教,教學不能和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一味地端架子如何能打動學生的心。往往通俗易懂的語言,甚至再加上幽默,還有能和學生生活結合起來,這樣的課堂學生怎會不愛聽呢?結合學生實際,結合社會生活,讓學生真正融入現(xiàn)實生活中去。語言是一門藝術,語文主要是通過語言來進行教學的。那么是否融入口語化的教學?這完全可行,聽得懂,想聽,這當然是最好的課堂了。教學互動,一方面固然是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另一方面教師語言的親和力、吸引力,更能讓生活的風吹進課堂,贏得學生的喜愛。關注學生學習,要觸及學生的生活中去,關注學生的生活圈。教師要跟上時代,學習年輕人的語言,懂得如何跟年輕人打交道,這樣才能解決生活化語言不足的短板。另外,也可以大膽地讓方言進入學生的視野。不是讓學生說方言,而是從審美的角度,去賞析方言,給學生以文化的啟發(fā)和教育。
(4)知識和運用相結合的課堂
結合語文學習,真正將“聽說讀寫”融入課堂中,讓每一節(jié)課都生動起來,而非如現(xiàn)在教材編寫,分割彼此間的聯(lián)系?,F(xiàn)有教材的編寫如人教版設計者的設計很有結構,但只注重教學方法,忽視了教學內容,實際上這種分類應融入內容中去,打破現(xiàn)有結構?;蛟S編寫者想讓教師綜合教學,但是在教學任務重的情況下,事實上很難兼顧。既然現(xiàn)有的范式有,操作實踐還在于教師,如何將這四者進行融通放到教學中去,需要教師動腦筋,才能更有益于學生。同時,知識的運用,實踐起來很難,筆者在這里強調的運用是運用于生活,運用于社會。我們一直在強調政治意識形態(tài)教育,當然語文更是重中之重。既然學生要有一定的政治意識,那么學生是否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著文學文本經(jīng)驗的熏染?答案是肯定的。學生讀小說,總想找到自己的原型,從中與之悲喜與共,這說明語文運用的觀念亟待改變。語文知識的運用和聯(lián)系絕不是學會做高考題,而是要讓學生體驗和感受社會,學會生存的本領。
(5)學術型教學
學術型教學,應把“學術的教學”和“教學的學術”結合起來,教師不僅自己當作學者,而且要指導學生開展學術探討,提升學生理論水平。學習不能沒有研究,不是說上了大學才搞研究,研究應該貫穿在學習的每個階段。教師開展學術研究,教學含金量就相當高,有益于學生學習,有益于教師知識路徑的開拓。同樣,學生得益于教師指導,學生可以窺探學術的路徑,更有益于將趣味和知識學習融合起來,發(fā)現(xiàn)和享受創(chuàng)造的榮譽,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自尊心、自信心,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動力。學生應該有一定的學術能力,其實這在《語文教學大綱》中有所體現(xiàn)。《語文教學大綱》中不僅向學生推薦了相應的文學作品,同時也給學生推薦了相應的理論著作,已經(jīng)指明了學生應該有一定的鑒賞能力,而鑒賞能力的升華就是進行學術的研究。教師不能忽視研究,學生也不能忽視研究,有了研究就有發(fā)現(xiàn),有了發(fā)現(xiàn)就有了知識的升華,就有了人格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鄧小華.“學術的教學”與“教學的學術”[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13(09).
[2]梅明松,胡園.打破課堂與生活的壁壘,促進學生自學能力的形成[J].新課程教學,2016(10).
[3]趙靜.打破課堂邊界,活動本身就是課程[J].濟南時報,2017(19).
[4]劉燕.高中語文教材編寫中存在的問題及探究[J].中文信息,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