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嬌 林潤澤 黃 莉 曾 真 李霄鶴
福建農林大學園林學院 福州 350002
2020新春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深刻意識到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如今,在后疫情時代,踐行健康中國戰略,打造美麗宜居、安全衛生的公園城市已成為未來城市規劃與研究的核心問題。
2014年起,全民健身上升至國家戰略,慢跑運動成為最受國民青睞的大眾運動之一。慢跑,是一種促進健康、有效提升居民健身素質的中等強度有氧體力運動。國內多項研究證明,慢跑運動對人體生理健康干預效果最好[1-2],可以有效增強人體免疫力、改善心肺功能[3],同時慢跑對人體心理健康也有顯著的積極影響[4]。國外有相關實驗顯示,戶外慢跑相比室內運動,其心理恢復效應更為顯著[5]。當前,已有專家學者通過傳統調研和大數據結合的方法對城市慢跑環境展開研究:符佳[6]研究了慢跑者對城市公園的選擇偏好;蘇怡檸[7]研究了慢跑者對城市公園內慢跑路徑的選擇偏好;譚立[8]基于健身運動數據對慢跑需求偏好進行分析;余洋等[9]對城市街道的慢跑行為進行了時間和空間的研究。然而,探討慢跑環境特征與居民慢跑行為關系的研究較少,缺乏從宏觀角度對城市整體慢跑規劃的研究,忽略了慢跑行為與慢跑環境特征的相關性聯系。本文引入可供性理論,借助健身運動大數據,從宏觀角度分析慢跑者與慢跑行為及慢跑環境之間的關系,以探討城市慢跑環境的偏好以及規劃和設計應考慮的因素。
福州是福建省省會,地處中國華東地區,境內地形復雜,地貌多樣,河汊縱橫、湖塘相連,獨具山水園林城市風貌與江南水城的神韻。現轄6區、6縣和1縣級市,總面積11 968 km2,常住人口780萬人,城鎮化率70.5%。截至2019年,福州市共建設完成115條健身路徑,每周參加1次及以上體育鍛煉的人數達60%以上,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達52%以上[10],城市社區10 min體育健身圈初步形成,慢跑成為福州市民主要的鍛煉健身項目。基于此,選取福州市研究健康中國戰略下的城市慢跑環境具有典型意義。
可供性理論是銜接環境屬性和行為活動的媒介概念[11],是人與其所處的環境間形成的某種對應的、互補的關系,亦是指環境支持人或者動物開展某些特定行為的屬性[12]。Helt[13]將其定義為對個人具有功能意義的環境感知屬性,并將此概念應用于景觀和環境偏好的相關研究中,通過強調從周圍環境中獲得的信息作為景觀使用者感知和行動的一個關鍵要素。心理學家哈里·赫夫特[14]基于人境交互過程,將可供性劃分為“潛在的可供性”和“實現的可供性”;馬爾凱塔·屈泰(Kytt?)[15]將實現可供性進一步劃分為被感知可供性(perceived affordances)、被使用可供性(utilised affordances)、有計劃可供性 (shaped affordances)。在慢跑環境中蘊含著潛在可供性感知元素,當個體感知到環境元素時所產生感官上的體驗被稱為被感知的可供性,隨后個體使用該環境元素被視為被使用的可供性,個體通過使用環境元素產生長期計劃實行的行為,即有計劃可供性。基于此,本研究對慢跑環境可供性分析主要從潛在可供性、被感知可供性、被使用可供性、有計劃可供性4個層次展開。
本研究依托咕咚App慢跑路線數據,數據截止時間為2020年7月15日,研究對象為咕咚用戶評選的福州市50條熱門慢跑路線。數據采集分為兩個階段。第1階段:記錄每條路線的名稱、路線長度、總簽到次數、當日簽到數、運動軌跡、用戶評價信息、地理位置、空間類型等,因路線數據存在同一位置、不同路線長度等特征,故不剔除重復路線數據。同時,采集當天該路線用戶運動數據參數,包括用戶名稱、性別、路線完成次數、運動時間、運動時長、運動距離、運動軌跡等信息。研究共收集830名用戶信息,其中完整信息用戶248名,通過Arcgis10.5軟件對所采集到的用戶運動信息進行矢量化處理和空間識別,建立福州市熱門慢跑環境信息庫。第二階段:通過ROST Content Mining軟件對福州市50條熱門路線的用戶評價信息進行感知統計分析。首先將用戶評價信息導入ROST Content Mining軟件中自動分詞,由于網絡文本表述不具規范性,所以需要過濾掉英文、數字、代詞等詞語,修改繁體字、錯別字及語句,提取有關高頻詞匯;然后根據高頻詞匯進行分類整理,進而分析福州市民慢跑環境的感知偏好特征。
通過對采集的福州市熱門慢跑路線數據線密度分析可知,福州市慢跑運動主要集中于市中心。市中心地區是福州市經濟發展核心區域,聚集了大量流動人口,且周邊社區配備齊全,這也說明居民的慢跑行為與社會經濟發展、環境特征有較大的相關性。從空間分布看,福州市熱門路線整體呈現從城市中心向外擴散、內密外疏的空間特征,其分布趨勢與城市空間位置有較大的相關性,即多數路線分布在城市水系、公園綠地附近。從福州市熱門路線的空間集聚特征分析看,慢跑運動熱點位于倉山區和鼓樓區,羅源縣出現空心現象。從熱門路線的空間使用情況看,鼓樓區的使用頻率最高,倉山區、福清市次之。從路線空間類型看,熱門路線主要以公園類型為主,校園、體育場次之,工業區、廣場、會展中心也均有涉及(圖1)。

圖1 福州市熱門慢跑路線線密度分析圖
從運動時間看,單日內運動數據呈現雙波峰的趨勢,運動數據主要集中在04∶00—22∶00,其中05∶00前和22∶00后人數銳減,運動早高峰時段集中在05∶00—06∶59期間,運動晚高峰時段集中在17∶00—20∶59,而09∶00—13∶59和00∶00—03∶59運動人數最少。此外,研究發現,男性夜跑人數遠高于女性,且在20∶00—20∶59時間段,男性慢跑運動人數達到夜間最高值,而女性慢跑人數在夜間幾乎近沒有(圖2)。

圖2 福州市市民當日內不同時間段運動偏好
從運動時長看,福州市民偏好80 min內的慢跑時長,男性慢跑者運動時長需求高于女性慢跑運動者。就運動距離而言,福州市民平均運動9.16 km,其中男性慢跑者平均運動距離9.56 km,女性慢跑者平均運動距離7.07 km(圖3)。

圖3 福州市市民當日內不同運動時長偏好特征
從慢跑路徑空間形態看,不同的路徑形態對于慢跑行為有著不同的影響,慢跑路線從空間形態上分為環狀路線、單一線性路線、往返路線3種運動模式,通過對50條熱門路線空間形態劃分可知,福州市民更加偏好環形而非線性的慢跑路線(圖4)。為了更進一步了解福州市民對慢跑路線的偏好研究,對慢跑長度數量進行統計分析可知,熱門路線的長度主要集中在0~3 km的區域范圍,3~14 km范圍的路線均有一定數量,超過14 km的路線極少(圖5)。

圖4 福州市熱門路線模式分布圖

圖5 福州市熱門路線長度分布圖
可供性理論認為,個體對環境有多方面的感知偏好,行為活動產生的動機和意愿不僅受環境物理因素的直接影響,同時也受某些社會文化因素對主觀感知的間接影響。當個體處于需要或喜好的環境特征下,會對該環境產生依賴和肯定,產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積極反應,因此,良好的環境感知偏好有助于提升居民的體力運動水平。本研究通過咕咚運動軟件收集福州市熱門慢跑路線用戶評價信息,利用ROST Content Mining內容挖掘系統軟件,整理提取排名前45的高頻詞匯(表1)。

表1 福州市熱門路線高頻詞表
從表1中可以看出,熱門路線主要以跑步為主,但同時承載健身、鍛煉、散步等功能。此外,空間類型詞排序與熱門慢跑路線空間類型一致,說明公園是居民心中最為理想的慢跑空間類型,體育場、大學校園次之。同時,為進一步研究市民對慢跑環境的感知偏好,根據已有文獻和慢跑環境特征將提取的高頻詞表歸類為空氣質量、活動人群、健身設施、燈光設施、道路鋪裝、社區文化(人文)、交通、自然環境(樹、草、鳥)8種慢跑環境因素。以情感詞為分類依據,篩選出優美、平坦、安全、安靜、開闊等關鍵詞,從情感偏好角度看,福州市民更加注重慢跑景觀、道路平坦、安全性、視聽覺等體驗因素。
潛在可供性由環境提供給使用者的元素組成,可分為3個子集,他們共同反映了構成可供性實現的規則。芬蘭規劃師屈泰[16]在探究可供性與兒童游憩物理環境特征關系時,進一步推導出潛在可供性中存在3個子集為促進行動領域、潛在行動領域、約束行動領域。促進行動領域包含積極促進可供性實現的環境元素特征,約束行動領域為限制可供性實現的環境元素特征,潛在行動領域則是不易察覺的慢跑環境元素特征的集合。
在慢跑環境中,社區居民作為使用者主體處于被動接受和主動體驗的狀態。本研究將居民高頻感知的環境元素與潛在可供性的不同領域聯系起來進行歸納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從福州市民對熱門慢跑路徑的描述(表2)可知,市民在進行慢跑運動時,最關注8類環境元素,結合潛在可供性不同領域內涵可以歸納出積極促進市民慢跑行為的環境特征,同時避免負面可供性的實現。以空氣質量為例,空氣清新是促進慢跑行為發生的環境特征,而慢跑運動時塵土、垃圾的堆放會阻礙慢跑運動的進行,如若在城市慢跑環境建設中設置空氣質量牌,則會達到暗示居民進行慢跑運動的目的。

表2 慢跑環境元素所對應的潛在可供性內容
被感知的可供性來源于市民在慢跑環境中視覺、觸覺、嗅覺及聽覺能夠直接知覺的元素,是環境能夠提供給市民最直接的可供性。通過對市民感知偏好的排序,結合前人研究,可以歸納出慢跑環境的環境特征,即功能性、美觀性、舒適性、安全性、愉悅性(表3)。

表3 慢跑環境的被感知可供性
對于慢跑環境而言,功能性是市民選擇慢跑最為關注的環境特征,其內涵為滿足居民慢跑需求的功能設施,可以反映空間支持人們活動的能力,例如跑道、健身器材等,同時也是最基本的慢跑環境要素。市民對慢跑環境的美觀性需求僅次其后,因此美觀性也是影響慢跑運動主觀感知的重要因素。舒適性是市民慢跑感知的間接體現,可以通過植物營建等設計手法,從觸覺、嗅覺兩方面營造良好的慢跑體驗。安全性和愉悅性也是市民較為關注的環境特征,根據Alfonzo的行為需求理論模型,安全性與慢跑動機和意愿密切相關[17]。同時,不同性別市民對夜跑的選擇也印證了市民對安全性的關注,女性夜間慢跑人數與男性夜間慢跑呈現兩極端發布,同時女性夜跑時遇害現象也層出不窮。因此,提高安全性可以增強市民,尤其是女性出行健身的頻率。
被使用可供性定義為面向城市市民慢跑使用的設計特征,在慢跑環境中表現為引導附近居民有意識地到社區慢跑環境中進行慢跑運動,滿足慢跑者行為需求的功能表征。慢跑環境的被使用可供性更加關注市民進行慢跑運動的環境功能屬性,雖然慢跑運動操作便捷,對于環境的需求并不是非常突出,但是通過對慢跑環境被使用可供性的研究可以總結慢跑環境的基礎屬性,提高慢跑環境適宜度。從市民的感知偏好情況看,慢跑環境中健身設施、燈光設施、道路鋪裝、交通通行是使用頻率較高的空間構筑物。因此,在未來城市慢跑環境的建設中,可以通過增添以上設施提升慢跑環境的被使用可供性。從慢跑路徑使用情況看,福州市民更加偏好環形、距離較短的路線,這也反映福州市民的健身意識較為薄弱,因此,慢跑環境的構建具有較大的發展前景。
有計劃可供性(shaped affordances)在國內通常也可稱為被塑造的可供性[18],意為在環境中塑造的新事物。在慢跑運動過程中,有計劃可供性可以引申為居民通過在慢跑環境中的運動產生長期且有計劃的慢跑行為,是慢跑環境可供性中的最高級層次,也是規劃設計者心中最為理想的等級。有計劃可供性是居民慢跑行為環境需求的進一步體現,又是現有慢跑環境中較難滿足的,是環境因素、心理因素、社會因素共同影響作用下產生的。Little[19]研究發現,有計劃可供性可從項目意義、易管理性、技術支持和技術團體、積極影響和負面影響4個維度理解。第一,可以通過了解市民慢跑健身計劃,尋找與慢跑環境的聯系,對慢跑環境進行針對性的優化。第二,景觀設計者不僅可以考慮市民的慢跑健身計劃,還可以試著從市民對城市慢跑環境的期望中尋找突破,也就是說,可以試著從市民心中理想型慢跑環境形式出發。第三,可以嘗試通過虛擬軟件進一步模擬出城市慢跑建設模型,加強市民與城市環境構建的參與感。第四,可以從社區慢跑氛圍營建角度出發,通過組建社區慢跑團隊等方式幫助市民更好地進行有計劃的慢跑行為。
慢跑環境的空間是市民在慢跑過程中視線所及的空間環境。從宏觀角度看,慢跑環境的營建應結合社區建成環境及周圍交通布置,注意市域內各縣區分布均衡,整體提升福州市民健身素質。從微觀角度看,慢跑環境的空間設計要注重空間的外延性、形態特征、視線起伏及其之間的相互關系,將慢跑景觀有機結合到城市建設中,營造良好的視覺動態化體驗,提升慢跑環境的舒適性和景觀趣味性。此外,時間因素在慢跑環境中也具有動態變化特征,因此,一方面要側重清晨時間節點的特性,利用自然光線和植物景觀搭配創造出可隨時間變換的慢跑景觀,吸引更多市民加過慢跑運動;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對夜間慢跑的環境營建,提升夜間慢跑的安全性,以及思考夜間景觀的規劃設計。
1)植物配置。植物配置是影響慢跑環境美觀度的重要因素。植物不僅可以起到凈化空氣質量、為市民遮蔭擋陽的功效,也可阻隔城市噪音、營造靜謐休閑氛圍,因此,在慢跑環境營建過程中,應盡量選擇光合作用強的常綠闊葉或者落葉樹種,為市民提供充足的氧氣,滿足市民慢跑行為需求。
2)安全性能。慢跑環境的安全性能主要從道路交通和照明設施配置兩方面進行提升。道路的路面材料設置是構建慢跑環境的重要因素,研究過程中發現市民更加偏好具有塑膠跑道的慢跑環境,而路面開裂、積水等現象會對市民慢跑行為造成潛在危害,因此,在路面材料選擇過程中,要謹慎選擇防滑、防開裂、透水性較好的鋪裝材料;同時,在道路規劃時,也要注意人車分離,降低人車混行、人車穿行等交通隱患。在照明設施配置方面要適當增強環境亮度,但要注意避免光照污染和過度浪費現象,可以根據不同區域功能使用情況,合理配置燈光照明設備,盡量減少視覺盲區;此外,還可以利用燈光設備營造慢跑環境的趣味性,如設置燈光暗線、里程打卡燈光等。
3)基礎設施。作為慢跑運動的載體,慢跑環境的基礎設施與慢跑功能性和舒適性密切相關。市民對于慢跑環境的功能性最為關注,結合慢跑運動行為,可以通過增設健身器材(拉伸類)、步道飲水系統、里程標記等有效增加市民的體力活動水平;同時,也要關注休息區域的布置,如增設座椅、可供放置衣物的柜子等。
在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城市的慢跑環境構建體系應形成全民健身發展格局。首先,應協同整合當前城市慢跑環境資源,營造良好的慢跑氛圍。其次,在慢跑環境整體構建過程中,應注意對未來慢跑環境逐步擴大趨勢的把控,根據城市規模、人口密度,經濟發展等因素,合理規劃布局。最后,要重視城市各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融入地方區域發展,銜接周邊社區,形成區域性互動空間和紐帶,強化跑步空間與市民日常生活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