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芬,張 華
(湖北省城建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430051)
某高速公路主橋為預應力混凝土雙塔三跨斜拉橋,整幅布置,半飄浮體系。主梁采用預應力混凝土雙邊梁,梁高3.4 m,主塔采用薄壁空心花瓶型索塔,橋面以上塔高96 m,單塔設置48對斜拉索。過渡墩及輔助墩為空心墩。主梁標準橫斷面頂板厚30 cm,底板厚50 cm,腹板厚40 cm,橋面設2%雙向橫坡,橋面外側拉索區寬度為150 cm,其中檢修道寬85 cm,單側行車道寬15 m,包含3個行車道和1處應急車道,中央分隔帶寬50 cm。該橋總體布置圖和主梁標準斷面見圖1和圖2。

圖1 雙塔斜拉橋總體布置圖(單位:cm)

圖2 主梁標準斷面圖(單位:cm)
本橋主梁采用C55混凝土,主塔采用C50混凝土,材料指標取值見《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JTG 3362—2018)[1],鋼筋混凝土容重取γ=26 kN/m3,泊松比ν=0.2。混凝土主梁預應力規格采用φs15.2-16和φs15.2-25,兩端張拉,張拉控制應力為1 395 MPa。
采用Midas/civil有限元軟件建立了本橋桿系有限元模型,建模時主梁和索塔均采用空間梁單元建模,拉索采用桁架單元模擬,考慮拉索的垂度效應[2]。全橋共包含686個節點,671個單元。其中包含302個梁單元、177個主塔單元和192個拉索桁架單元,拉索端部與主梁剛接模擬。桿系有限元模型見圖3。

圖3 全橋桿系有限元模型
采用最小彎曲能法,將索塔和主梁截面抗彎慣性矩Iy縮小為10-5倍[3],得到全橋截面上下緣應力見圖4。

圖4 全橋截面應力(單位:MP a)
主梁和主塔應力均為壓應力作用,其數值較小,滿足規范限值要求,表明基于最小彎曲能法得到的成橋狀態是合理的。提取最小彎曲能法所得到的成橋索力,對局部索力變化較大處調勻和優化,得到邊跨和中跨優化前后索力見圖5。

圖5 全橋索力(單位:kN)
采用優化后的索力,計算表明主梁和主塔應力仍滿足規范要求。
采用無應力索長進行模型正裝施工過程分析,全橋共劃分為59個施工階段,應力驗算組合為:支座沉降+恒荷載+收縮徐變+車道荷載+系統溫度+梯度溫度。同時進行了主梁撓度驗算,結構動力特征值分析和成橋全過程穩定性分析。
各荷載均取標準值,汽車荷載考慮沖擊系數,主梁截面上、下緣混凝土正應力見圖6。

圖6 主梁截面上下緣混凝土正應力(單位:MP a)
主塔主要受軸壓作用,截面最大壓應力見圖7。

圖7 主塔截面正應力(單位:MP a)
計算表明:主梁截面最大壓應力為16.8 MPa,小于0.5 fck=17.75 MPa,主塔最大壓應力為13.0 MPa,小于0.5 fck=16.2 MPa,且截面均未出現拉應力,滿足規范要求。
車道荷載作用下結構豎向變形見圖8。主梁最大豎向撓度位于主跨跨中位置,其數值為12.9 cm≤330/500=66 cm,滿足規范要求[4]。

圖8 全橋豎向變形(單位:mm)
全橋前4階振型圖見圖9。

圖9 全橋前4階振型圖
全橋前4階振型動力特性見表1。

表1 主橋動力特性
經以上振型分析,豎向基頻為全橋2階振型模式,此時豎向基頻為0.40 Hz,參考《公路橋梁抗風設計規范》(JTG/T 3360-01-2018)式6.3.1-2[5],該公式估算基頻為:150/L=0.45 Hz。模型豎向基頻與規范估算公式較為接近,表明該橋動力特征基本合理。
穩定性分析主要分析三種不利工況。工況1:裸塔,荷載為自重+風荷載;工況2:最大懸臂,荷載為自重+風荷載;工況3:成橋運營,荷載為自重+二期+風荷載+塔底軸力最不利時的汽車荷載,各工況荷載均取標準值,計算結果見圖10。

圖10 穩定性分析計算結果
計算表明:裸塔工況下,穩定安全系數為21.7≥4,空間穩定性滿足要求,相應失穩模態表現為索塔縱向失穩;最大懸臂狀態下(中跨合攏前),穩定安全系數為8.3≥4,空間穩定性滿足要求,相應失穩模態表現為索塔縱向失穩、主梁豎向失穩;成橋運營工況下,穩定安全系數為9.7≥4,空間穩定性滿足要求,相應失穩模態表現為索塔縱向失穩、主梁豎向失穩。
該橋穩定驗算控制工況為最大懸臂狀態,相似橋型施工時應采取必要措施保證該狀態穩定性滿足規范要求。
本文通過對某高速公路132 m+330 m+132 m雙塔斜拉橋建模計算分析,通過最小彎曲能法得到了成橋索力,在此基礎上驗算了結構的應力、撓度、動力特性和及穩定性,各項驗算結果表明結果安全可靠,結構動力特征較好,施工狀態下和成橋運營下均不發生失穩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