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舟利
(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衛生學院/四川大學華西第四醫院,四川 成都 610000)
隨著青少年學習任務的加重,戶外運動的減少及電子產品使用頻率的增加,近視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其中高度近視發生率也逐漸增加[1],主要表現為眼軸的增長,影響患者視力的同時,常并發眼底視網膜的改變,患者發生視網膜變性區、視網膜裂孔、黃斑區新生血管甚至視網膜脫離的風險也高于非高度近視者[2-3]。
近視不同程度上影響患者裸眼視力,佩戴框架眼鏡矯正也會帶來諸多生活的不便。隨著技術的發展和研究的深入,目前近視已有多種矯治方法,如角膜塑形鏡、準分子激光術、飛秒激光微切口透鏡取出術、有晶狀體眼后房人工晶狀體植入術等,均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裸眼視力[4]。其中,角膜塑形鏡不僅能有效提高患者裸眼視力,且與框架眼鏡比較,可使眼軸長度增長明顯變緩[5]。目前角膜塑形鏡常規矯正的度數范圍為0~6.00 D。本研究將矯正度數范圍分為低度近視(等效球鏡度≤3.00 D)和中高度近視(3.00 D<等效球鏡度≤6.00 D),比較戴鏡前后患兒裸眼視力變化及1年后眼軸的增長值差異,旨在探討不同近視屈光度對角膜塑形鏡控制近視進展療效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四川大學華西第四醫院眼科行角膜塑形鏡治療的青少年兒童29例(58眼)的臨床資料,按照等效球鏡度數分為低度近視組(等效球鏡度≤3.00 D)和中度近視組(3.00 D<等效球鏡度≤6.00 D)。其中低度近視組28眼,男12眼,女16眼;平均年齡(10.61±2.22)歲。中度近視組30眼,男13眼,女17眼;平均年齡(11.23±2.65)歲。所有患兒及監護人均于治療前進行充分的溝通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年齡7~16歲;等效球鏡度數0~6.00 D;雙眼戴鏡前矯正視力≥1.0。排除標準:就診時臨床資料及隨訪資料不完整;患有弱視及其他驗配角膜塑形鏡禁忌的眼部疾病及全身疾病;戴鏡期間正在使用如低濃度阿托品等影響近視進展的藥物。
1.2 方法 本研究中使用的角膜塑形鏡廠家為亨泰光學股份有限公司,材質為BOSTON EQUALENS2(成分為氟化硅氧),K值為38.00~47.00,中心區內曲率半徑7.50~9.93 mm,總直徑9.60~11.60 mm,透氧系數>90,中心厚度0.22 mm,折射率1.423。鏡片采用基弧區,反轉弧區,定位弧區和周邊弧區的幾何設計。
1.2.1 驗配流程 驗配前對患兒進行裸眼視力(標準對數遠視力表)、眼壓(非接觸眼壓計,TOPCON,CT-80A)、裂隙燈、眼底檢查、散瞳驗光(散瞳后先使用TOPCON,KR-8800電腦驗光儀行電腦驗光,再予以試片)等常規眼科檢查,及角膜地形圖(TOMEY CORPORATION,TMS-4)、角膜厚度和角膜內皮(NIDEK,CEM-530)、眼軸長度(重慶上邦醫療設備有限公司,眼科AB型超聲診斷儀,SK-3000A)、黃斑區光學相干斷層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NIDEK co.,LTD.RS-3000Lite)等眼科特殊檢查。
檢查后排除禁忌證的患兒根據檢查結果選擇合適的角膜塑形鏡進行試戴,根據試戴結果進行調整,最后確定所需定制的鏡片參數。取鏡時驗配醫師反復示教并對患兒及家屬進行戴鏡、摘鏡及護理相關的培訓,以確保患兒及家屬完全掌握使用方法及理解注意事項。角膜塑形鏡睡前戴鏡,晨起摘鏡,每晚佩戴時間約7~9 h。
1.2.2 隨訪 患兒開始戴鏡后復查時間為1周,1個月,6個月,1年。復查時對患兒進行裸眼視力、眼壓、裂隙燈等常規眼科檢查,及角膜地形圖、眼軸長度等眼科專科檢查,并檢查鏡片是否完好、有無蛋白沉淀、有無刮痕等。除上述復查時間外,若患兒出現明顯眼部不適,則需及時就診復查。
1.5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兒戴鏡前AveK值、角膜厚度及角膜內皮情況,裸眼視力,眼軸增長量。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戴鏡前AveK值、角膜厚度及角膜內皮情況比較戴鏡前,兩組AveK值、角膜厚度、角膜內皮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戴鏡前AveK值、角膜厚度及角膜內皮情況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Averk,corneal thickness,and corneal endothelium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wearing glasses(±s)

表1 兩組戴鏡前AveK值、角膜厚度及角膜內皮情況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Averk,corneal thickness,and corneal endothelium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wearing glasses(±s)
注:AveK,平均角膜屈光度
?
2.2 兩組裸眼視力比較 戴鏡1年后,兩組裸眼視力均明顯高于戴鏡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戴鏡1年后裸眼視力較戴鏡前的變化(±s)Table 2 The changes of the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wearing the glasses for 1 year compared with before wearing the glasses(±s)

表2 兩組戴鏡1年后裸眼視力較戴鏡前的變化(±s)Table 2 The changes of the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wearing the glasses for 1 year compared with before wearing the glasses(±s)
?
2.3 兩組眼軸增長量比較 戴鏡1年后,低度近視組眼軸與戴鏡前比較增長量為(0.20±0.11)mm,中度近視組眼軸與戴鏡前比較增長量為(0.13±0.08)mm,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2),中度近視組眼軸增長量較少。
3.1 角膜塑形鏡提高裸眼視力的有效性 角膜塑形鏡采用的基弧區,反轉弧區,定位弧區和周邊弧區的幾何設計,在眼表各因素的作用下,通過角膜上皮重新分布形成中央平坦,旁中央區陡峭的結構矯正提高裸眼視力。有研究表明,每天過夜佩戴角膜塑形鏡后第2天,裸眼視力能得到明顯的提高并相對保持穩定[6-7]。本研究中,無論是低度近視組,還是中高度近視組,戴鏡1年后裸眼視力均顯著高于戴鏡前(P<0.05),證明角膜塑形鏡矯正視力的有效性,與既往文獻報道相符。
3.2 不同近視屈光度對角膜塑形鏡控制近視進展療效的影響 角膜塑形鏡不僅具有矯正裸眼視力的效果,同時其周邊近視性離焦作用能有效減緩眼軸增長的作用。根據周邊離焦理論,普通框架眼鏡鏡片周邊的設計可引起視網膜的周邊遠視性離焦,長期佩戴可導致眼軸的增長,而角膜塑形鏡可引起角膜旁中央區屈光力增大,從而具有近視性離焦的效果,一定程度上控制眼軸的增長。艾欣等[8]的一項關于角膜塑形鏡控制近視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表明,角膜塑形鏡與框架眼鏡比較,1年和2年后的眼軸變化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明角膜塑形鏡與框架眼鏡比較,有控制眼軸增長的作用。張瑞琪等[9]的一項自身對照研究,將同一患者佩戴角膜塑形鏡與佩戴框架眼鏡的另一眼進行比較,比較6個月后眼軸長度和脈絡膜厚度,發現角膜塑形鏡組脈絡膜厚度顯著厚于戴鏡前,框架眼鏡組脈絡膜顯著薄于戴鏡前,眼軸均增長,但增長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同樣表明角膜塑形鏡與框架眼鏡比較,能有效控制眼軸的增長,其原因可能與脈絡膜厚度相關。周建蘭等[10]在一項回顧性研究中發現,高度近視的青少年患兒在佩戴角膜塑形鏡后,僅戴鏡第5年眼軸稍有增長,戴鏡6個月及1、2、3、4年時,眼軸長度與戴鏡前眼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在高度近視的患兒中,角膜塑形鏡也有較好的控制眼軸增長的效果。Lum[11]的一篇個案分析表明,屈光參差的患兒接受角膜塑形鏡治療后眼軸增長量少于戴鏡前,且度數較低的眼增長量高于度數較高的另一眼。本研究結果顯示,中度近視眼軸增長量少于低度近視,說明其控制眼軸增長的效果更好。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及詢問患兒戴鏡情況,部分低度近視患兒視力有所提高后會自行停戴角膜塑形鏡,該因素可能影響角膜塑形鏡的治療效果。此外,是否有其他可能的原因還需待后續研究的進一步探索和驗證。
綜上所述,對等效球鏡度數為0~6.00 D的青少年兒童,規范驗配和正確使用角膜塑形鏡能有效地提高戴鏡第2天的裸眼視力,方便日常生活,同時能一定程度控制近視的進展,且在中度近視的患兒中,其控制眼軸增長的效果更顯著。臨床工作中如有脫鏡及控制近視需求的患兒,尤其是中度近視者,在嚴格的專科檢查,規范的驗配流程及良好的依從性和衛生條件的保證下,可予以使用角膜塑形鏡。本研究與既往研究比較,統一角膜塑形鏡的品牌,戴鏡前進行基線對比,排除其他可能的影響因素,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且樣本量較少,故還需后續的相關研究進一步加以證實。